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行星地质学是从天文学和地质学中发展形成,借鉴传统地质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环等固态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随着太阳系探测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涵盖行星固体圈、行星表面环境、行星资源以及生物或适生环境演化等多个方面。行星地质学与月球和深空工程探测相辅相成,工程探测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而行星地质学的新发现又能很好地促进工程探测的实施。但目前我国行星地质学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在研究平台和研究队伍上仍存在很多短板。行星地质学是跳出地球看地球,进一步比较、拓展、深化和推动地球科学的创新发展。随着国家深空探测科技战略的深入推进,行星地质学研究的制约愈发明显,需及早布局、大力发展,以满足学科发展和工程探测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行星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一次国际深空探测热潮。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科学。行星科学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由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产生。当今世界美国成为独一无二的行星科学强国,缘于其率先建立了行星科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学引领深空探测的发展思路。当前国际上处于第二次深空探测热潮的上升期,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然成为崛起中的深空探测大国。但是,我国的行星科学学科尚未建立,亦无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匹配和支撑国家深空探测战略规划的实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深空探测强国和行星科学强国的瓶颈。因此,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有条件、有能力、有优势率先建成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继而带动相关高校共建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和引领未来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我国成为行星科学强国。对比美国行星科学发展历程和当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优势,有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3.
最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成功返回和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入轨,以及后续的小行星、木星系和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已迈入深空探测发展新时代。行星科学是深空探测战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行星科学研究涉及地球科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多个学科,具有鲜明的交叉科学特征。本文在分析交叉科学研究和国内外深空探测科技发展基础上,讨论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现状、机遇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火星是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绕太阳一圈大约为687天。世界各国研究行星的科学家们都想真正了解这颗行星,他们认为,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火星是唯一可能有生命存在,或者曾经有生命存在过的行星。从现在开始只要地球和火星还在对太空旅行有利的一条线上,科学家们就希望发射航天器到火星去进行探测活动,就是说从现在起每隔两年,就将有越来越多的轨道器、着陆器和越野车到达火星,到2005年科学家希望其中的一个机器人能把火星上的样品带回地球。  相似文献   

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发展,为新时代青年学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行星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深空探测的关键技术难题,急需青年学者投身其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青年学者的发展。文章从青年学者的视角梳理了其投身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促进青年学者参与实现我国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的强国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行星科学已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当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对来来我国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任秋凌 《今日科苑》2010,(18):13-13
据美国媒体报道,在被忽视了20多年后,金星终于吸引了美国宇航局的眼球。该局制订了探索金星的新计划。在一些科学家看来,探索金星的梦幻任务应该包括地面机器人、行星飞机和轨道载人飞船。美国宇航局一位科学家表示,探索金星一项可能的任务应该是几十年来首次近距离探测金星表面。  相似文献   

8.
从深空探测大国迈向行星科学强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伽利略1609年将望远镜指向星空迄今,已逾400年。1959年苏联"月球2号"首次抵达月球,开启深空探测时代。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催生建立行星科学。纵观人类深空探测60年,先后出现两次探测热潮、两个深空探测大国(美国、苏联)。苏联领先又衰落,仅留给历史一个深空探测大国的背影,而美国成功转型为深空探测强国,至今在世界行星科学最前沿领航。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深空探测大国,我国应该怎样立足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强国之路?文章参照历史,梳理现状,畅想未来,给出我们的思考:大力培养行星科学人才,尽快实现科学引领深空探测。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在深空探测领域内取得的各种重大科学发现,人们对地球、行星以及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牵引和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孕育并催生了行星物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文章在分析国内外行星物理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行星物理学与传统学科及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我国未来行星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对该学科的未来发展给予了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第一链接     
探测行星新方法迄今为止发现的外太阳系行星大约有200颗,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受其主恒星的引力影响而“颤动”时被探测到的。但是最近,经纬仪测量正在探测新行星上日益成功地发挥作用。经纬仪测量是一种基于亮度减弱的探测,而亮度减弱则由现出黑色影像的行星在地球和其主恒星之间反复经过引起。让噬菌细胞保持运动哺乳动物有两个对长尾“不规则外形”阻凝蛋白1e和阻凝蛋白1f编码的基因。现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基姆等人发现阻凝蛋白1f负面地调节了中性白细胞(一种噬菌细胞)的活动。阻凝蛋白1f并不直接影响噬菌细胞的行为,或者说是噬菌细胞突…  相似文献   

11.
<正>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强的战略高技术领域。深空探测已成为国家战略。行星科学是深空探测战略的主要科学牵引、重要实施保障和关键成果出口。然而,当前我国尚无独立的行星科学学科设置,也缺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深空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业已迫在眉睫。根据国务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文件中的规定,利用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在"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及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针对武装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的避障规划问题,利用双超声波传感器对凹形障碍物进行探测识别和分析研究,并提出交叉探测的识别方法。该方法简单有效,能较快对机器人面临的凹形障碍物进行检测并执行相应的规避动作,能够实现实时、稳定地避障。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也许科学家们仅能梦想拥有像功画电影《星际总动员》中陆地植被探测员(EVE)那样的太空机器人,但现实中美国研究人员正致力于研制新型太空船、飞艇和漫步者探测器,并计划在探测遥远太空时实现机器人智能勘测。  相似文献   

14.
行星科学: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星科学是当今科学前沿,是我国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自然科学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行星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行星科学一级学科设置和教育培养体系的缺乏。当前,我国全球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尽快建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也正逢其时。我们认为,通过"高起点、快发展、广交叉、深融合"发展行星科学,不仅可以加快完善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布局,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梯队,也是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管道运输的普及,管道探测机器人发展迅速。因为管道内部狭窄又恶劣的环境,所以传统管道探测机器人的视觉系统难以满足要求。本文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管道探测机器人的复用式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有效的解决了在管道这类恶劣探测环境下的图像获取与处理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的检测到管道中的漏孔、裂缝等安全隐患;同时又能使用视频切换技术,提取单目摄像头的图像数据,用于人工干预管道机器人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深空探测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探月工程用20年的时间圆满完成“绕、落、回”并升级形成“勘、建、用”的新构想;同时,世界各国的月球探测发展已呈现出常态化和商业化的趋向。月球水资源的探测研究利用引发了各国和航天机构之间的广泛兴趣和激烈竞赛,成为科技制高点上的新焦点。月球水能够帮助揭示地月系统乃至太阳系形成演化的关键过程,是行星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月球水资源的开发能够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燃料和保障人类在月球上长期生存,是各国各机构扩展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利用地外资源造福人类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月球水资源的探测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深空探测工程和行星科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幸  华薇娜 《现代情报》2015,35(3):129-135,146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国际极地机器人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文献按照各年文献量、文献类型、研究机构、研究地域分布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同时介绍一些被引次数较高的高影响力文献。通过分析得到结论:极地机器人研究已经得到科学家学者的关注;美国研究机构是国际极地机器人研究的主要机构;南极是机器人应用与进行科学探测活动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8.
半个世纪以来,行星化学一直是欧美以及日本等主要科技强国最活跃的科学研究前沿之一。但是,由于种种限制,我国的行星化学一直没有得到充足发展。这种状况和我国的航天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也会成为我国建成航天强国目标的阻碍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重点院校进行行星化学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基于行星化学学科对于深空探测的重要性,文章将着眼于行星化学学科的内涵,探讨行星化学学科的独特性,比较国内外学科建设的差距,提出我国行星化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移动机器人构建地图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系统地综述了移动机器人探测环境构建地图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探测环境研究中机器人的自定位、传感技术及其不确定性的补偿和不同性质数据的融合算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研究方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专家简介:魏儒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探测的光谱成像技术方法和新型干涉光谱成像技术,包括基于相干色散光谱技术的视向速度法和基于消零干涉技术的直接成像法等系外行星探测技术与方法,行星大气分子光谱模拟,FTIR光谱技术及其在大气微量气体成分探测中的应用,新型高光谱分辨率以及抗倾斜FTIR光谱技术。曾主持国家重大科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