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279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的吸烟行为、与吸烟相关的问题行为、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吸烟及其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的调查发现:流动和留守儿童在不同年级中表现出不同的吸烟行为;与吸烟有关的问题行为、同伴吸烟情况、同伴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吸烟次数和数量,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能部分预测吸烟行为;最后提出了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以及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使用情绪调节问卷和依恋量表,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农村和城市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认知重评因素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因素上留守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农村留守儿童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而母亲信任对二者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更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抑郁情绪的因果关系,采用父母接受—拒绝问卷和简化情绪量表对贵州省和海南省1809名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一年纵向调查。结果显示:(1)留守儿童的父母拒绝、抑郁情绪均显著高于一般同龄人。(2)留守女生的父亲拒绝显著低于留守男生、留守女生的抑郁情绪显著高于留守男生。(3)母亲拒绝、父亲拒绝与留守儿童抑郁情绪显著相关。母亲拒绝T1可以显著预测留守儿童抑郁情绪T2;父亲拒绝T1可以显著预测母亲拒绝T2,却不能显著预测留守儿童抑郁情绪T2。抑郁情绪T1不能预测母亲拒绝T2、父亲拒绝T2。说明父母拒绝是留守儿童抑郁情绪的原因,而父亲拒绝与留守儿童抑郁情绪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研究为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干预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即通过减少母亲拒绝显著降低留守儿童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4.
周细兰 《学周刊C版》2019,(6):188-189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青少年依恋问卷"为测量工具对98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青少年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青少年的依恋水平越好,其学业成绩就越好。(2)父亲依恋、母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学业成绩,而同伴依恋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327名西南地区留守儿童施测心理一致感量表简版(SOC-13)、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均显著高于男生;(2)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信任、心理一致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伴疏远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前者显著负向预测后者;(3)心理一致感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因此,可通过调节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和同伴依恋水平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南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现状,以某地区291名中小学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依恋问卷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攻击行为、冒险行为、同伴依恋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同伴依恋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广西河池市34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行为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以3-6年级留守儿童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3-6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在性别变量上无显著差异。(2)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无显著差异。(3)3-6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显著,随着年级升高,孤独感得分随之降低。(4)3-6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总体社交焦虑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总体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联合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依恋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依恋特点及其对心理韧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家庭收入高于3000元、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中社会度和心理韧性中的目标专注均高于男生、家庭收入低于3000元、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亲子依恋的总分与心理韧性的各维度、心理韧性总分与亲子依恋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安全型流动儿童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四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流动儿童,恐惧型流动儿童在以上四方面均最低.尽管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因素对其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但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其心理韧性有更强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与行为问题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后的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98名初中留守儿童和115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初中留守儿童的情绪安全感、安全感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初中留守儿童的神经症行为与行为问题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2)在初中留守儿童中,一年级的人际安全感显著低于二、三年级,男生的A行为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N行为显著高于男生。(3)监护类型、监护人在别人面前对孩子的负面评价是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亲子分离时间是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危险因素。(4)人际安全感对于初中留守儿童的A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安全感则对N行为和行为总分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1)初中留守儿童的情绪安全感相对较低,N行为等内隐行为问题突出;(2)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是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抚养人的育儿方式及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要抚养人态度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049名初中生(30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父亲外出组在心理健康多项因子上得分高于其他组;初三年级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虎、适应不良因子上的得分比非留守儿童高;留守女生抑郁因子得分高于男生.留守儿童临时抚养人在严厉、干涉程度上均低于父亲或母亲.结论: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初三"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留守女生比男生更加抑郁,这些与抚养人的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路径,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1152名五至九年级儿童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城区流动儿童924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机制,可以为城区流动儿童家庭干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童年创伤、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采用儿童创伤问卷、依恋方式问卷和长处困难问卷对300名青少年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童年创伤与安全型依恋显著负相关,与不安全型依恋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问题行为与安全型依恋之间显著负相关,与不安全型依恋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童年创伤可能破坏亲子依恋关系,进而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家长应该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童年经历、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意味着更少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学校联结在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学校联结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对广西74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相对剥夺感、学校联结与问题行为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相对剥夺感不仅能直接预测问题行为,也能通过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3)性别调节了相对剥夺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留守男生问题行为受到相对剥夺感影响更大。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感理论、依恋理论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理论,揭示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机制及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5.
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76名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小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对儿童的孤独感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依恋是儿童和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亲密的情感联结。然而,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开,有的与母亲或父亲一方生活在一起,这种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留守在农村的状况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依恋风格。基于现有的研究资料,本文从依恋对象、依恋质量、依恋模式和影响因素这几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状况进行了探讨。今后的研究可从测量依恋的工具、依恋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着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考察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依恋行为和消极行为上的不同,以及这两种行为与母亲抚养困难感受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普通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的消极行为更为显著,其依恋安全性分数也显著低于普通儿童。然而进一步将依恋行为划分成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发现自闭症儿童"与母亲保持亲近"的行为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其"交际行为"则显著落后于普通儿童。自闭症儿童的母亲比普通儿童的母亲感受到更多的抚养困难。回归分析表明自闭症儿童的消极行为能显著预测母亲抚养困难感受的各个维度,而交际型的依恋行为则显著预测母亲缺乏能力感的困难感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对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2)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过度保护Ⅵ)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影响依恋回避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惩罚、严厉Ⅱ;拒绝、否认Ⅲ),影响依恋焦虑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拒绝、否认Ⅲ;偏爱被试Ⅴ)和父亲因子(偏爱被试Ⅳ;过度保护Ⅵ)。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赣南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南地区“留守儿童”的调查,了解其心理发展状况。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赣州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与正常儿童没有大的差异,但总分和因子分要比非留守儿童低,在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三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行为、焦虑、幸福与满足、合群等方面的因子分存在差异。说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正常,但内心更自卑、抑郁、对人生态度更悲观,存在较多社会适应不良问题,性格更为内向和孤独。其中留守男生存在较多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留守女生存在更多自卑、不满、悲观等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留守儿童耻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537名留守儿童和492名非留守儿童对照组进行测试,探讨留守儿童耻感心理与同伴冲突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状况及关系。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在行为耻感因子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同伴冲突情境下,留守儿童采用退缩、攻击和幻想应对方式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则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2)关系耻感能够正向预测求助应对方式;四种耻感心理因子能够正向预测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也能负向预测退避和攻击应对方式;行为耻感能够正向预测幻想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