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传播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从理论上看,中国传播学缺少稳定的学科体系布局;从实践上看,中国传播学应加强对传播学应用价值研究;从方法上看,中国传播学缺少鲜活多元的研究方法.中国传播学研究如何进行学科布局?我们认为可以从本体、关系、历史和应用四个维度出发,提出加强基础理论、拓展分支学科、梳理学科学术发展史和推进传媒产业运作的学科布局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学术版图中,华夏传播研究以其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著称。在我看来,华夏传播研究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各个古典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传承至今的文明。为什么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它是如何传承至今的?显然,我们可以从传播和媒介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这正是华夏传播学在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科是中国传播学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和学术追求.作为中国大陆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邵培仁在传播理论、媒介管理学、华莱坞电影理论、全球传播、传播研究本土化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景仰的学术建树,为推进传播学研究中国化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主要以邵培仁及其学术思想为考察中心,从本土化、交叉化、国际化三个维度对其学术活动和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概括,旨在管窥传播学研究中国化探索的学术脉络和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4.
程金福 《青年记者》2017,(24):109-110
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研究兴起,而传播学本科教育于2002年由复旦大学等高校提出设立经教育部批准始兴.在此期间,有关传播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以及传播学是否应取代新闻学的问题争论不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推进了媒体融合,传播类人才培养又当如何顺应此种快速变革的时代潮流重新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及发展路径?本文比较分析香港和上海两地高等院校传播学本科类人才培养,为传播学本科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本文所研究的传播类人才培养区别于新闻类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上以传播学为主的则属于本文考查对象.  相似文献   

5.
张自力 《现代传播》2003,38(1):50-52
本文在对健康传播学研究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学研究现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回顾 ,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关键的问题 :中国大陆是否存在完整的“健康传播学”研究体系 ?通过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广义的健康传播学包括“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两个范畴。作为传播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健康传播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完整地建立起来 ,亟需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许澄  姚冰  李倩 《传媒》2017,(11)
自上世纪80年代西方传播学进入中国,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时间内,传播学在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从高校的学科设置上来讲,还是当前业界对于传播学的重视来讲,传播学都足以成为一门显学.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会对学界和业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传播学发展迅速,但是当前的传播学研究依然是以西方尤其是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为主导,呈现出实用主义倾向.无论是从传播学的学科建构还是话语体系来讲,中国本土传播学都处于劣势.这种状态不但不利于中国本土传播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的文化安全,更不利于改变当前国际传播中我国的弱势地位.如何引进、消化、吸收西方传播学,最终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原创性研究,推动中国本土传播学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和中国传统话语逻辑的传播学体系,是值得学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的中心话题,对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指向性意义。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体系构建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新时代的使命召唤。回顾新闻传播学百年发展历程,从时代、文化和功能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内涵,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体系的构建逻辑,进而探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拓展学科边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廖圣清 《新闻大学》2005,1(3):16-25
一、研究的背景自1978年正式引进以来,传播学在中国大陆获得长足进步。[1]传播学的引进和发展,对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以及传媒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显著作用。[2]现在,中国传播学正面临发展的大好良机,“新闻传播学在中国的境遇,已经与主要发达国家‘接轨’,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也是当前中国高等院校系统中所能争取到的最高学科地位。”[3]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传播学的健康、快速发展,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十年来中国主要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发展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发展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审慎展望。发现中国目前的发展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效果、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参与三个大的领域,媒介素养、健康传播作为发展传播学的重要专题在本文中也被单列专门讨论。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内容、方法、立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发展传播学本身也从更深更广的社会维度关照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其中弱势群体和媒介素养将成为发展传播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书对“普及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普及美学传播学进行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本书意在以普及美学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在本源上探寻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发展路径。作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普及美学传播所呈现的结果是美在经济实践中的快乐驱动需求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创造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生长、唤醒和花粉式蔓延传播。普及美学传播学是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科学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研究和教学的热潮过去后进入了“冷思考”阶段。传播学的本体到底是什么,传播学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的地位如何确定,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传播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目前都在困扰我国的学界和教育界。  相似文献   

12.
Ran Wei 《亚洲交流杂志》2013,23(1):116-127
Scholars argue that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a history of social change, often in unpredictable way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socio-political forc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ow does this insight apply to China which has witnessed a boom of new media technologies amidst rapid social change? To what extent does new media research conducted by Chinese scholars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new media diffus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By reviewing research published in Chinese-language scholarly journals, this paper reviews current new media research in China by tracing trends in such research, identifying research agenda, applications of theory, and use of methodology. Gaps in Chinese new media research will be explored; directions that lead to further research will b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健康传播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其中有关健康传播史方面的研究更是完全阙如。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依据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主体等的不同,对我国古代大量存在的健康传播行为加以划分和归类,分别从人际传播与文献传播、语言文字传播与非语言文字传播、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等几个不同的侧面对我国古代的健康传播历史展开论述,从而勾勒出一幅我国古代健康传播的历史画面。本文以不同于时下传播学界流行的关注当下、关注实证的现实主义研究取向,将研究目光投向大量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传播实践,开辟了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关注健康传播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e-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As the conventional publishing industry has continued to contract, digitiz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Although China is an influential developing country undergoing rapid change, a dearth of research on its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exists at the present time. This article therefore explores two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recent trends and business models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 China? (2) How might we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such business models? To this end, multiple case studies are employed, as is the paradigm of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SCP). It is proposed that Content plus App and Content plus Device are the basic business models for Chinese digital content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相似文献   

15.
The domestication of mobile phones and a changing articulation of academic libraries as collaborative spaces present an opportunity for digitally-mediated collaboration—or do they?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library's dynamic space and governing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and the omnipresent mobile phone user is examined.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and 46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How historical precedents, communication incongruence, and a lack of user studies can result in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academic libraries' visions and users' information practices is illustr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makers and managers of hybridized information centers are made. Specifically, guidelines regarding mobile phones should be revised to reflect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ediated collaboration through mobile phone use.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镜式、灯式、神话式等三种传播研究方式,认为我国传播学研究存在三种态势,建议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走“学术趣味”+“现实关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事业和社会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典型现象。创办于1912年的《真相画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术刊物和大型新闻摄影类革命画刊,其艺术革命的政治文化追求如何实施了社会的民众动员?画报的传播共同体如何在一个报刊的公共舆论空间表达政治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民主革命思想的表达和社会动员的独特机制是什么?文章试图从政治文化视阈,探究《真相画报》在传播宗旨、传播共同体地缘和学缘的精神交往等方面生发报刊的民众动员效应和社会影响的建构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Rephrasing the forum question to “How can we ensur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mmunication practice?” focuses on the present, points to a specific purpose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scope and type of difference to be made, and places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on researchers. In general, the public has not found the expertise of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he essay addresses ways to overcome this research to practice dilemma: establishing a common framework, complementing the top-down research approach with a practice-driven, bottom-up approach, and adjus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assumptions.  相似文献   

19.
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实训复合型现代传媒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已是信息社会,以信息传播技术为核心的新闻传播媒介,目前已经进入了采编网络化、通讯数字化、传输同步化的时代。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上手快、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成为当今传媒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传媒实验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e landscap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s complicated by multiple versions of the same documents, available from different sources. What happens if changes need to be made to published documents when scholars tap so many sources? How can important changes be communicated to readers so that they do not rely on outdated or, worse, repudiated research?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ssues and describes the CrossMark service as a possible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