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体制、观念局限,报道缺少新闻敏感;传播媒介混杂,虚假新闻堪忧;权威新闻报道滞后,新闻公信力下降。为应对危机,使新闻报道更能满足人们及时、透明、公开的需求,笔者探索了如何让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危机转危为机,提出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危机的应对策略:培养新闻敏感,加强危机意识;做好事态监控,建立监控系统;多媒体联动,建立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湘报》及其转载各类新闻报道的内容及其意义,对原始文献进行考证和统计,结果表明,《湘报》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一份以言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大量转载了国内外其他权威媒体的新闻消息和评论,主要包括时事政治新闻、新闻时事评论、自然科技新闻和商务经济新闻等。《湘报》转载的新闻报道对当时湖南整个社会风气的开化和推动湖南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师权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自有其某种"合理性".然而,在现时代教师权威正面临着消解的境地.文章从为何消解、消解什么、消解之内在依据和消解之实践基础四个方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权威消解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浅析教师权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权威的概念入手,回顾了教师权威的历史形成,辨析了教师权威的基础,探讨了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权威的消解现象,提出应当从面向专业、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重建教师权威.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18,(1):116-118
当前高校教师权威的消解是不争的教育事实,法定权威的旁落、专业权威的式微、个人权威的丧失是消解的主要表现。高校教师权威的消解,不仅是教育的危机,更是社会的危机。在"互联网+"时代,重构教师权威,需要保障法定权威、提升专业权威和建立个人权威。  相似文献   

6.
“消解说”是关于教师权威问题的一种尚欠明确和欠系统性的认识,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消解”之含义不清,对于权威与民主、自由的关系认识不全面等。正确看待教师权威消解状况,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教师权威存在的基础及其具体表现。事实上,教师权威的实际运行基础并无本质性的改变,“消解”也并非一种根本性的变化,消解论者所指的教师权威消解实质上只是指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负面消解影响及表现,故不全面。  相似文献   

7.
新闻媒体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新闻报道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本文着重探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发生 ,闭目塞听并不能将灾难隐瞒 ,堵塞信息将会导致舆论失控 ,民心躁动 ,媒体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建立透明的突发新闻传播平台 ,让公开的秘密成为权威的报道 ,让大道消息堵住小道消息 ,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情权 ,遵循“三贴近”原则组织策划新闻报道 ,实现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受益  相似文献   

8.
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传统教师权威遭到后喻文化的消解,表现为: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道德权威和法理权威正在消解。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际传递,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不利于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现代教师权威的重建迫在眉睫,包括教师的知识权威、道德权威和法理权威的重建。其中,教师道德权威的重建在后喻文化时代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时间性是新闻语体的特征,但某些情况下它的实现却和引语发生内在关联。这是因为,新闻时间是二层性的,就报道行为而言时间性表现为及时性;而就新闻事件而言时间性表现为次生性,可以因为修辞意图的增加而逐步变异。在主观真实意图的作用下,长时过去、将来时事件得以进入到新闻报道中,前提是经由权威言者发布并被报道者感知。虽然将来时新闻和长时过去新闻有新闻点游移的共性,但又有控制度和可及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编辑和播报在新闻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水平和深度,随着各种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立体化、直播化的特点日渐显现,而且与其他形式的新闻载体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主持人的工作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其工作中采编播合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1.
《晋察冀日报》是战争时期边区舆论界的权威。其中的批评性报道有其存在和繁盛的外部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晋察冀日报》衍生出了批评性评论、批评性消息、读者批评信等多种类型,并且起到了对边区工作尤其是党内各项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1月由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因为其传播"腥膻色"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公众和业界人士对"动新闻"的新闻伦理及新闻真实的多重拷问。文章针对"动新闻"的"新闻真实"问题作了粗浅分析,认为"动新闻"这种新闻形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动新闻"同时具有"新闻"和"剧作"的特点,作者尝试提出"动新闻"向"新闻剧"转变的假设,从而为"动新闻"具有"想象"和"感情"等特征提供理论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提出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改进文风和树立问题意识等新闻观点,指导全国各级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改进文风,下功夫提高宣传艺术,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新闻策划作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已在新闻界颇为流行。许多媒体不仅强调策划的重要性、必要性,还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民生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如何策划,让其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策划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这篇文章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理论和实践的划分是拉兹权威理论的起点,他将权威区分为理论权威与实践权威、事实权威与合法性权威等等。在他的整个权威体系中,合法性权威占据突出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服务性权威”理论。拉兹的“服务性权威”的理论继承了哈特的“内在观点”的思想,并用三个命题来进行论证,包括依赖命题、常规证明命题和优先命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的“两课”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看未能令人满意,这与教学主体的权威缺失有关。教学主体具备相当程度的权威对于“两课”教学中的“教”与“学”方面都有意义。“两课”教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权威主体,即消极型权威、积极型权威与复合型权威。理想的教育权威应该是复合型的.可以在不同的教学语境中构建不同的权威类型,努力整合不同的权威类型可以提高“两课”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围观产生力量,这恐怕是微博力量最具中国特色的解释之一。在中国,微博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在微博领域里,官方微博用户、普通微博用户和以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媒体微博用户构成了"泛新闻工作者"阵营,他们的微博实践,影响并改变着新闻生产环节。具体来说,新闻源的全民化,新闻制作过程的社会性,新闻发布方式的多样性,跨越组织化,实现全民性、社会化,正是微博语境下新闻生产的新表征。尽管微博力量变革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但是它依旧没能改变社会对于"新闻"的定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张抛开现有新闻学概念,从新闻实践活动入手,抽象出了体现新闻实践活动共相和本质的“三元素”——“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媒体形态”。文章通过对“三元素”的提出背景、内涵、对于当前新闻工作指导意义的分析.论证新闻理论创新应提“三元素”的必要性.也为新闻理论创新研究梳理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9.
“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是媒介新闻传播中的两种理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峙、抗衡和渗透的张力,造成了新闻传播现实语境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在“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但可以开阔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思路,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实现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有三个表现形式:对权威的意象质询;使一个音调的权威形式不稳定;对殖民权威的反讽。本文应用混杂性理论对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黑暗的心》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康拉德颠覆殖民话语、消解殖民权威的努力确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