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捷康胜诉“三氯蔗糖案”解读美国对华337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美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美国针对中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也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我国已成为337调查最主要的对象,337调查已成为美国对华贸易救济中最为犀利的武器,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与国内不少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应诉不积极相比,江苏盐城捷康公司主动申请加入"三氯蔗糖案"337调查并取得完胜,这对国内外向型企业应对美国337调查、开拓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337调查"是国际上最具变通性和杀伤力的贸易保护手段。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众多企业被频繁地发起美国"337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形象。美国"337调查"应对工作的法律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美国"337调查"的规则、程序、救济措施。同时,对国内被"337调查"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鉴于"337调查"对企业的影响,提出企业应对"337调查"的方法——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积极灵活应诉、发挥行业组织和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4年3月,两家中国企业北京颖泰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禾益化工有限公司成为了"337调查"案(No.337-TA-914)的强制应诉方,被指控美国进口以及美国国内市场销售的甲磺草胺、甲磺草胺组合物以及甲磺草胺制备方法侵犯了美国富美实公司的专利权(US7169952B2)。该案成为了我国农药企业遭遇的首起"337调查"案。本文通过分析涉案企业、涉案产品的相关专利,对该"337调查"案进行了解读和剖析,并对我国农药企业应对"337调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向征  顾晓燕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144-149
从涉案数量、立案理由、处理结果方面分析美国对华"337调查"状况和趋势,剖析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可从专利布局、反垄断、海外投资、应诉技巧等角度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美国"337调查"调查统计数据,重点关注了我国受到的"337调查"结果:认为美国"337调查"已对我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形成了障碍,并提出了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国内企业应对"337调查"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经济结构类似,被"337调查"较早,企业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应对策略。截至2015年,在对所有涉及中国台湾地区企业的"337调查"案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普遍性的经验和应对策略,希望中国大陆企业在面对来势凶猛的"337调查"时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成为美国对中国采取多种科技限制政策的直接原因。梳理美国对华实行科技围堵的动因和具体表现,旨在明确美国对华科技战略逻辑重点并针对此制定应对之策。研究发现,美国对华发起科技围堵的根源在于美国对自身霸权衰落的焦虑。美国通过出台系列法案限制中国科技企业技术出口、拉拢盟友建立“技术联盟”、加强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资产审查和严格限制敏感技术对华出口等一系列围堵手段,导致中国进口尖端科技产品的难度加大,科创产品外企着手撤出中国。此外,需要特别警惕中美科技竞赛外溢到其他领域的风险。为此,中国可从三方面缓解美国对华科技限制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建立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的科技发展模式;利用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留住和吸引外资科创企业;扩大两国技术领域的合作增长点,主动塑造中美科技竞争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我国企业最大目标市场。然而,我国企业已连续15年成为337调查的主要对象。一些企业缺席337调查,一些企业没有美国专利,还有一些企业缺乏被337调查风险意识或不了解337调查规则。我国企业败诉率达60%,败诉企业乃至相关行业侵权产品被迫退出美国市场。我国企业应提前做好应诉337调查准备,积极应诉抗辩,并请求政府、行业协会协助应诉,争取胜诉或和解,避免产品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  相似文献   

9.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区域合作深入以及对外开放的新要求,系统研究广东省智能家电出口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应对现状、问题和对策。通过梳理分析2010-2021年广东省智能家电企业在出口过程中涉知识产权贸易调查和诉讼纠纷案例发现,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主要包括通过启动知识产权调查达到贸易遏制效应的美国“337调查”,企业间通过滥用专利权达到争夺市场份额、获取商业利益,以及通过恶意抢注商标域名以阻碍中国智能家电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等;而中国企业在应对识产权贸易壁垒过程中存在着海外维权成本高、专利许可谈判处于弱势地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薄弱以及中小企业应对能力有限等四大问题。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建立政府、协会、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应对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国自1972年到2017年上半年发起"337调查"案的总体情况入手,统计分析美国"337调查"的整体情况:年度调查量、申请方、被申请方、行业领域、涉案类型(案由)、调查裁决结果。通过分析数据寻找美国"337调查"的整体规律、特征,以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所警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继2003年在香港、深圳等六城市成功举办了关于美国边境知识产权保证措施的巡回报告会后,2004年美国博达律师事务所和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又在中国的青岛、武汉、西安和天津四城市共同主办了题为《中国企业如何运用美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如何应对337条款和反倾销调查》的巡回演讲。针对近来中国企业在美国遇到的实际问题,美国律师在演讲中又特别增加了反倾销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正在以几何速度成长,积极挺进全球市场,当他们冒险进入美国市场时,却成为美国专利侵权诉讼的目标,而类似历程同样发生在韩国。研究韩国应对美国"337调查"的基本情况与相关策略,对指导我国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美国频频发起“337调查”.文章通过对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受美国“337调查”的历史数据的搜集分析,并通过横向和竖向的比较研究,加强出口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为高新技术出口企业提供一定的预警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朱雪忠  徐晨倩 《科研管理》2021,42(6):112-119
337调查是美国对我国企业建立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一旦企业被签发制止令和排除令则会丢失其美国市场。本文根据337调查的特点,构建了中美企业间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从支付收益视角分析了影响双方和解的因素。模型结论表明,被申请人的和解概率与其检索无效证据的概率、申请人的胜诉概率以及申请人由于被申请人损失的美国市场份额成正比,与申请人的花费以及要求的许可费与成反比;申请人的和解概率与被申请人检索无效证据的成本成正比、与无效证据的有效性成反比。文章以我国LED行业遭遇的两次337调查作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最后,本文针对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四个不同的专利战略层次,分别给出了应对337调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国外发达国家凭借深谙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优势,对中国企业展开了各种形式的"阻击",企图将中国企业扼杀在国际市场之外。2006年,江苏盐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余项,打破了国外三氯蔗糖企业的垄断局面。此时,国外公司利用国际最高贸易壁垒——337排除令,企图扼杀该企业。捷康耗资2100万元用一年多的时间展开维权,并最终成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唯一一家主动申请加入美国337调查并最终完胜的企业。同时,捷康"因祸得福"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三氯蔗糖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19年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事件,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受出口管制、进口竞争和市场压力的影响,贸易调查涉案企业会选择在下一期减少研发国际化活动。进一步检验发现,上述负面冲击在遭受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的企业,在美国或发展中国家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中更显著。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冲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日本经历45年的"337调查",其角色由"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利用",这其间的原因除了政府对知识产权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加大国际化交流和合作,还有企业积极寻求知识产权布局,培养更多国际化知识产权综合人才。笔者力求通过对日本经历的所有337案件的统计、分析,为国内企业在应对"337调查"中提出建议——积极应诉、全面收集信息、注重国际化综合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对于知识产权界的人来说,2003年是个多事之秋。DVD事件余波未了;丰田把吉利告上了法庭;紧接着中国电池企业遭受美国337条款调查;还有花旗银行也半路杀了出来,让中国金融界始料不及;……太多眩目的事件,让人们没有注意到另一个著名外国企业正在举着知识产权的长矛和盾牌,大举进攻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9.
孙文浩  张杰 《科学学研究》2020,38(9):1559-1569
摘要:高级科研人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然而中美贸易战何以影响制造业集聚高级科研人才却是鲜有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利用2008年-2014年《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并结合中国政府实施的技术引进鼓励政策文件构建工具变量,研究中美贸易战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究竟对中国制造企业集聚高级科研人才具有何种影响效应。主要发现为:第一,对外技术引进下降有利于C_Min、C_Mid型制造企业集聚高级科研人才;第二,对外技术引进下降对B_Max型制造企业集聚高级科研人才具有抑制作用;第三,中美贸易战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对“抢人大战”城市集聚高级科研人才提供了战略契机。本文为中国各级政府妥善处置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以及为“抢人大战”城市制定合宜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了经验数据层面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传平  徐鹏 《情报杂志》2023,(4):84-89+177
[研究目的]近年来,误导信息成为美国对华舆论战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研究这一现象有利于了解美国对华舆论战的特征,并进行反制。[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美国官方文件、智库报告和媒体报道,梳理美国以误导信息为武器开展对华舆论战的机制、应对方式和影响。[研究结论]美国以误导信息为由发起的对华舆论战,充分调动了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美国这一行为的目的是遏制中国影响力,夸大了误导信息的作用,损害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