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考试》2008,(9)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没有感动的教育是遗憾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应该在于感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今天我想把这句话里的两个字——"崇拜"改为"感动"。我觉得老师的最大快乐就是培养出值得自己感动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陶维梅 《文教资料》2007,(28):120-123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今思想政治课存在严重的问题。为此,政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用人格力量感动学生;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为学生铸就不倒的灵魂,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生命之火、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课。  相似文献   

3.
<正>一分感动,一分期待,一分难忘的师生情,在我看来德育从来都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教师用心做,便能够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给学生前行最强大的力量支撑,这就是我对自主德育下德育工作的思考和感悟。一、来自中考前的特殊祝福受到这样的教育情怀的启发,我制订了一个计划,送温馨给紧张的初三孩子们,送感动给倍感压力的初三考生们。初三的学生深知中考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来自升学的方方面面的压力使他们深刻地感知着并身在其中。6月17日孩子  相似文献   

4.
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最大难点.我们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中小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只有科学化的德育、艺术化的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我们提倡智慧德育就是要求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用智慧将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智慧德育的精髓是要求老师具备爱心、真诚和宽容;智慧德育的表现是要求老师做到灵活、机智和艺术.下面的几个案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智慧德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孟玮 《考试周刊》2012,(17):181-182
做教师就要做一位拥有爱心的教师,要用敬业与乐业影响学生,要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什么时候感动学生,其实就在教育教学的每时每刻;拿什么感动学生,其实就是每位教师的爱心。  相似文献   

6.
余利 《教师》2014,(31):47-47
正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作为一种德育的途径,班级活动因其开放性、创新性深受班主任喜欢。一、从新奇着眼,争取主动高考前最后一天,我神秘兮兮地要学生闭上眼睛:"我想送给你们一份礼物,可以吗?"当我悄悄地把精心准备的三层蛋糕推进教室的时候,学生惊呆而后尖叫。"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分享成功"卡片上的十二个字让所有的学生忘记了所有关于高考的紧张。全班同学和  相似文献   

7.
朱群 《快乐阅读》2012,(22):106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每个人、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以美育德,以德促学,寓德育于轻松活泼、没有说教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学校德育工作从对学生说教和灌输等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向轻松活泼的艺术教育活动转化,也使学校的美育和德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正是我校艺术教育的鲜明特色。目前我在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德育的内蕴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在交流与对话中感动,在体验与反思中成长,不正是德育课程永远的追求吗?许多年以后,这些学生可能会忘记老师上课的枝枝节节,但这堂让其动容的德育课他们将永难忘怀,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系统序列化的德育课程不就是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课堂"吗?  相似文献   

9.
<正>感动,是当前社会中一个出镜率很高的词,在电视、广播和各种报刊等媒体上不断推出感动中国、感动社会的时代人物,弘扬和激发社会正能量,为社会树立道德标杆,引领着社会道德新风尚。而所有的感动,只有真正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理想,促进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践行,才能起到鼓舞人和激励人的积极作用。学生德育需要感动,以感动的人和事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0.
所谓生态型德育,就是在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和德育的生态本性基础上,渗入生态和谐的德育课程理念,建构生态性德育文化和融合型的德育管理体系。生态型德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凸显体验,感动生命,激发潜能,开启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对于学前专业师范生的美术教育持积极肯定态度。然而对于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美术培养往往与普通师范生的培养方式类似,多共性少个性,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学前专业学生具体教学实践技能培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学前专业美术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方法,力求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学前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离不开情感的。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教学更应重视情感教学,通过教师的真情、科学的真理、不同色彩的语言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使学生真正动心、动情、动容,通过创造教学艺术的情感美,培养学生更加美好、高尚、纯洁、健康的情感,最后达到有理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美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听障学生来说,美术就是他们接受知识的另一扇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作为一位美术教师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调查研究选取了闵行三中和南洋中学,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影视艺术和音乐最受学生欢迎;上海高中生普遍在幼年受过艺术培训,但坚持到现在的不多;艺术课能缓解学生沉重的高考压力。通过实验教学,对高中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和讨论,并提出了对高中艺术教材的设想和对艺术教师素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课堂教学能否取高效的关键,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善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杨子兴 《天津教育》2021,(8):35-36,39
班级管理是一项尤为复杂的工作任务,对班主任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当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对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初中班主任要耐心分析并把握初中生的实际特征,通过与学生深度交流互动的方法,把握他们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革新管理方法,恰当运用沟通艺术与学生建立平等沟通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浅谈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是突出师范性的象征。因此音乐教学法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一个运用专业技能、发展综合艺术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挖掘个人潜能的实践操作空间和整合发展的机会。是帮助学生分析"教"与"学"及培养学生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一门关键性学科,使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得到充分的培训。今天,我们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定位准确性、课程设置和合理性、任课教师专业性、教学模式创新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高效率地接受、消化知识的各种技能与方法。课堂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升华,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表达和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三个方面寻找其艺术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对美术教育有直接的影响,学生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建构活动,即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行为,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审美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示范者。  相似文献   

20.
A tool for self assessment in secondary art education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The tool includes rubrics for assessing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activities in art education and consists of visual and text rubrics. The criteria in the rubrics are based on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Visual Literacy which was developed by The European Network of Visual Literacy (ENViL). The way teachers and students use the rubrics, whether they consider them helpful and to what extent students’ self‐assessments are in line with teacher assessments was studi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eachers work with the rubrics intensively and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ppreciate its visual form.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agree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bout the students’ scores was moderate and needed to impro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untrue that students, or boys in particular, overestimate their own performance in art education. The current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easible and valid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instruments in secondary art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