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丁宝桢"忠"的内涵特征.一、用质朴的爱心关心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来体现"忠";二、舍弃"孝"的需要来成就"忠";三、尽忠不愚忠,强烈而正直的主体意识,体现丁宝桢深层次的"忠".  相似文献   

2.
礼制观念是原始儒家思想的典型表现形式。由于原始儒家在其礼制订立的初期,并未充分考虑到礼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导致其倡导的礼制观念最终成为统治者压迫国人的工具。发挥“正名”思想和重新解释“克己复礼”是统治者改造原始儒家礼制观念的两个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狗的忠乃至愚忠以及狗的种种责任感,种种做狗的原则,决定了狗是"人世"太深的动物.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9,(5):63-67
汉代铜镜中有很多带有"忠"字的铭文镜,这些"忠"字铭文当是对儒家忠的思想的反映。经整理和统计,铭文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自身修养之忠;二是关于与人交际之忠。以铜镜铭文体现儒家忠的思想是汉代推崇儒学思想政策的结果,它表达的是希望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内心忠的品质。推而广之,在独处或人际交往中,均需秉持忠的思想,从内心与行为上以忠规劝自身。  相似文献   

5.
“忠”之观念对中国人一直有着重大影响。在“忠”之观念产生之初,并无那种单方面的把“忠”等同于封建时代臣子们对“君主”完全效命的“愚忠”思想因素,而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广泛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狗的忠乃至愚忠以及狗的种种责任感,种种做狗的原则,决定了狗是"入世"太深的动物。狗活得较累,实在被人的"入世"连累了。相对于狗,猫是极"出世"的动物。猫几乎没有任何责任感。连猫捉老鼠也并非是出于什么责任,而是自己生性喜欢那样。  相似文献   

7.
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丁宝桢“忠”的内涵持征。一、用质朴的爱心关心民生疾苦,为民办事实来体现“忠”;二、舍弃“孝”的需要来成就“忠”;三、尽忠不愚忠,强烈而正直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丁宝桢深层次的“忠”。  相似文献   

8.
<正>一、儒家忠恕之道的思想基础"忠"、"恕"二字常连在一起出现儒家经典之中。"忠"于谁?忠于君,忠于己。然而,无论是忠于君或是忠于己,都是忠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恕"便紧随其后。对于儒家忠恕之道的解释,学者们一直都见仁见智。儒家认为,人心各有差异,好恶、秉赋也各不相同,但人之为人的本性是基于善意的仁心、  相似文献   

9.
谈忠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3):34-37
正今天我们谈忠德。几年前,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虎一夕谈"节目有一期围绕"中学语文课本中应不应该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辩论,主张删除的人认为"出师表"是在宣扬愚忠,而不主张删除的人认为,这种忠诚精神抛弃其具体的历史内容,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这种辩论恰好体现出双方对"忠"作为政治道德的狭义  相似文献   

10.
愚忠的境界     
我看到岳飞的“愚忠”,却以为他的“忠”虽然很彻底,但“愚”的程度倒也还有限。例如,“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可见岳飞并没有因为成了钦犯而自陈有罪,历史也没有记载他死时喊过“吾皇万岁”。比起后世的“愚忠”来,岳飞的境界还是远远不及的。  相似文献   

11.
宋代已名列"四书"的《论语》具有普世价值,对语言艺术也有精辟的论述。文章以"巧言"、"美言"为切入点,解读了孔子在仁德、忠信标准下对"巧言"、"美言"否定的同时,对语言美的重视和对慎言择时的提倡,从而全面感受《论语》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忠恕之道历史上曾为多个不同文明体系所提出,是具有普适价值的道德黄金律。通过在“所欲”或“所不欲”与“施人”或“不施人”之间的几种情况进行伦理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忠恕之道的伦理价值.以及与“以直报怨”的关系。在今天继承和弘扬“忠恕之道”,对于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仍有着多方面积极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主要论述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思想内涵,而且,“长今”这个人物形象也充分体现了东方传统思想的女性特征:善良、温柔、勤劳、勇敢、忍耐、忠诚、奉献、宽容等等。所以说,《大长今》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一个全面阐释。  相似文献   

14.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5.
泰州儒学虽然充满了创薪精神,但他们始终坚守儒学底线,崇尚圣人之道,推崇儒家经典,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坚持进行圣学教育.泰州儒学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仁”“礼”“中”等思想,他们不管是为官还是平民,“儒”气都很重.他们治学虽然兼收并畜,但仍以儒家学说为主.泰州儒学把孝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持了传统儒学的孝悌本色,孝亲情结很重,但他们并不盲孝.所以泰州儒学既坚守了儒学阵地,也在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宋江在梁山事业兴旺发达之际,率众接受“招安”,终至事败身亡,众生罹难。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宋江内心中恒存着传统的儒家人思想: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患,却又不愿意突破现存总体社会秩序。这就造成了他自觉地走向悲剧又被动地承受悲剧的结局,其悲剧价值是道德的而不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是指"正确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思想",分为语言层面、文化层面、风格层面等等;"通顺"是指译文语句流畅连贯,也分为语言层面、风格层面等等。文章分别解析了"忠实"和"通顺"的内涵及各名家观点,结合少量的具体实例,探讨"忠实"和"通顺"的辩证关系,指出两者互不可分——"忠实"不容解构,"通顺"必须坚持。译者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译文通顺自然;一方面也不能背离原作要尽量忠实,两者之间要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才能最佳程度地完成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之“孝”是平等的,主张父子对等,主张谏诤,反对盲从.但是在与君权的斗争中,先秦儒家处于绝对的劣势,使得其不得不接受君权对先秦儒家之“孝”的篡改.结果是先秦儒家之“孝”中积极的一面被忽略,代之以专制、奴化的成分.这种变异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方面,先秦儒家之“孝”理论本身不够完善;外因方面,统治者发现了先秦儒家之“孝”的弱点和漏洞,并利用其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9.
君臣之分乃是探讨君臣之义的前导,亦是研究儒家政治秩序观念的基础性问题。孔孟的"君臣之分"是社会的一种现实秩序,乃人群中自然呈现出的状态,或言"原初状态",而混乱和伦常崩坏是由于人们打乱了这种社会合力形成的君臣之分,争夺君主的权力,故孔孟都倾向于君臣分际中维持平衡。而荀子认为社会初始状态是相互争斗,因明王出区分出了高低贵贱,人们这才能和谐相处,无形中赋予了王权以第一位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因而在纠正"君不君、臣不臣"中,三者亦呈现不同倾向。此外,虽于政治观持论有异,三者却均不以德性价值来要求社会秩序,而是倡导在自我德性淬炼中,与他人合作改善世间秩序。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新儒学面临双重困境和儒学多极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李承贵的"人文儒学"以"人文主义"为基底,上承原始儒家学说之人文特质,援引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试图构建新的儒家形而上学。"人文儒学"是近年来"复兴儒学运动"之一种,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不过,总的看来,"人文儒学"成为儒学本体形态的可能性不大,形上建构也并非儒学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