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描写红日东升伟大奇观而闻名于世者,大有人在;而以描写落日余霞壮美奇观闻名于世者,则不多见。王思任的游记小品《小洋》,可谓是一篇难得的描写落日余霞壮美奇观的绝妙之文。 作者是写游记的高手,其游记集《游唤》和《历游记》,描写山水园林,雕琢精工,语言新颖泼辣、明丽洁净,甚为时人推崇。故此文起笔就卓尔不凡。从恶溪至括苍,路程虽不远,却“舟行一尺,水皆汗也”。可见其行船之艰难,以至于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以汗水漂船前进。两岸的山峰,直冲云霄,与苍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多变性描写创造出一个变幻万端的神奇世界和无数变化莫测的艺术形象,表露出邪不压正,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的主旨。这种多变性描写,集中体现在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上。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则是作者描写孙悟空由“妖猴”到取得“正果”的整体构思,一以贯之的乃是多变性描写和正终压邪的意趣。这种多变性描写的成功,使得《西游记》成为古今中外人们酷爱的、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名著;其中蕴舍的意趣,则给读者以无穷的美学享受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大都特点鲜明,或具有突出的象征性,或契合堪舆学原理,或二者兼而有之.小说中此类环境描写有三种功能:推动情节发展、预示人物身份和暗示小说内容.《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生成模式和天人合一原理,一方面表达了作者认同佛教的宗教态度和作品宣扬佛教的创作主旨.同时,小说环境描写的堪舆学色彩,使《西游记》的环境描在空间布局、山水形态和动植物生机等方面为古代小说环境描写大大推进一步,在细致程度上,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堪称南北朝时山水小品文的双璧,两文都用细腻的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旖旎壮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二者写作手法不乏相同之处,但景物描写和心理感受也有不同之点。将之对比鉴赏,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刘鹗在《老残游记二集》中以其生花妙笔,对泰山的山水风物,作了精彩独到的铺叙描写。从而成为泰山文学长廊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境”可以分为“实境”和“虚境”。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不仅为观者展现了壮美的大宋江山,而且其作品营造的“意境”也需要观者细细品味。文章通过探究《千里江山图》的“实境”与“虚境”之美来对此幅作品进行深入赏析,并通过与其它宋代作品对比进一步阐释《千里江山图》虚实结合的“造境”之美和内在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7.
袁山松的《宜都记》等山水作品,对山川风物作出生动的记述和描写;袁山松的山水“知己观”第一次把人们的视野从借山水以比德证道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是一种自觉的、全新的山水审美意识。以袁山松为代表的东晋地记作家,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经》爱情诗中风物描写和情事抒叙二之间的艺术关系,历来有“比兴说”、“自然物象说”和“隐语说”三种说法。《诗经》情诗中风物成为主体观照对象的过程经历了五个层面,《诗经》爱情诗中风物描写与情事抒叙二之间进行着绵绵不息的情感交流。是“心物同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日出是大自然最壮美的景色之一,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把它作为讴歌、抒情的对象。在众多描写日出的美文中,刘白羽先生的《日出》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山水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引用古人的山水诗词,阐述了山、水景观各自的造景功能及其旅游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给大自然所带来的美景,借此把我国的山水景观渗透到文化氛围中,使其具有文化底蕴,从而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试论武陵山区苗族民居中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苗族聚居区山冷连绵,沟壑纵横,林木茂盛,由此决定了武陵山苗族的家居环境必须与亚热带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从村寨选址、对自然环境气候的适应以及民居建筑工艺等方面,分析了武陵山苗族民居的生态智慧,对武陵山区苗族超前的生态精神进行了研究,为现代村镇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承德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积区,它的地名多以动物,植物、山川河流,人物的蒙古语、满语命名。地名的产生和变化反映了少数民点生产、生活、社会的变迁。从地名的变迁可以推知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海游记》对中国海岛形象模式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游记》是一部清代改革小说,同时又是一部具有海岛地域背景的海洋文学作品。它彻底颠覆了秦汉时期追求的海上仙山、唐宋时期海客漂流海岛奇遇、明代《西游记》海洋情结等海岛形象的奇幻模式。通过对海外岛屿社会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与现实相似的社会画卷。作者笔下的海外没有美好的仙境,也没有理想的社会。作者将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投射到《海游记》的文本创作中,体现了他对天朝现实的失望,对社会改革、社会进步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黄河流域的水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黄河流域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这里山多林少,河多水少,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结构与布局,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急剧恶化,近七成河水失去使用功能,过半城市地下水被污染,水体污染主因已由工业废水变为城市生活污水;地下水过量开采,水位下降;采煤破坏了水环境,使水资源在数量上每年减少,在质量上日趋恶化; 水土流失加剧,堵塞河道,淤积水库,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
元代上京纪行诗中有许多描写边塞风情的作品,其内容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范围,抒情重心转向了自然山川、岁时风尚及民俗民情的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描绘地域自然风貌,注重记史实写风俗。通过分析描写张家口地域物候风光及世俗风情的诗歌,可全面了解西北边塞地区独特而优美的自然景观及风俗民情,对于认识张垣地区的物候特征、民俗风貌具有直观、感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赢得了古今文人墨客的诸多美誉。元结、柳宗元作为唐代山水游记大家对于潇湘山水可谓意趣盎然,都在游记中展示了山水奇异之美。由于二者遭遇、心志不同,在面对相似的山水景物,触发的情感可谓大相径庭,因而选取的"山石"意象也大不一样。研读元结、柳宗元游记山水散文中的众多山、水意象,不仅可以对永州之自然风光有更多认识,并且还可以从中体会他们当时忘怀山水、寄寓身世之情。  相似文献   

18.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美学形态主要是自然美和社会美两大类,其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山海呼应,体现开阔与雄伟相结合的美;自然山水与文学名著的结合,体现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美;历史遗存与现代港景的结合,体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进一步开发该区旅游资源,应以花果山、海滨为建设重点,开发自然山水旅游;以海州景区为龙头,开发古迹文化旅游;以《西游记》文化和海洋文化为内涵,增加独特的文化主题景点,在游览中深化美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环保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环境保护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大自然平衡系统中,当今受破坏最严重的莫过于水循环平衡系统。而在《尚书·禹贡》篇中,我们看到治水后九州山川、河流、湖泽分布的均衡状态,对于地域小气候和整体气候的调剂是有益的。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活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表率作用。《周礼·地官》中有环保和可持续利用自然物的官职和法规。古代愚昧的正面是保护了生态环境,当今文明的负面是破坏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武陵山苗族聚居区山岭连绵,沟壑纵横,林木茂盛,由此决定了武陵山苗族的家居环境必须与亚热带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文章从村寨选址、对自然环境气候的适应以及民居建筑工艺等方面,分析了武陵山区苗族民居的生态智慧,对武陵山区苗族的生态意识进行了研究,希望为现代村镇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