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六册     
八角楼上犤题旨说明犦1.第1题,是对学生进行观察、阅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练习。教学中,应把指导学生看图和学文紧密地结合起来。首先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上画的是谁,在做什么?人物的衣着、动作、神态怎样?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桌上有什么东西?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是怎样表达图画意思的,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再指导学生勾画、思考:课文的重点句说明了什么?本题的重点是承接上期读懂每一句话的训练,可以用“说”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2.第2题,是理解句子意思的练习。所列的两个句子是理解课文思…  相似文献   

2.
师:请同学看屏幕,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微机演示小白兔顶着篮子冒雨往家跑的场面) 生:图上画的是小白兔着急地往家跑。 生:我来补充:图上画的是小白兔顶着篮子,很快地往家跑。 师:你们说的都对。请同学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谁愿意把它读出来? 生:第8自然段写了图上的内容。(生读) 师:下面请同学看屏幕(微机演示第8自然段的内容),自己读这一自然段,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生:我读懂了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的是小白兔加快步伐往家跑,第二句话写的是小…  相似文献   

3.
师:高粱的根裸露在地面的部分叫什么?生:气根。师:作者用手摸,发现了高粱的根有什么特点?生:坚韧、有力。  相似文献   

4.
今天是星期一,上午有连续两节的英语课:英语口语课和英文原著阅读课。南遥觉得很奇怪,他以前上的英语课,根本没有分得这么仔细。不知道口语课和阅读课有什么区别?南遥心中暗暗嘀咕。  相似文献   

5.
教学情景之一 师:读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个问题,夸父长眠了,为什么还要变成一座大山?  相似文献   

6.
第三只耳朵     
肖显志 《小学生》2005,(7):12-15
五(2)班又有新故事了。什么故事?萧张有第三只耳朵。什么,什么?萧张这家伙长出了第三只耳朵?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就是第三只耳朵嘛!又是在搞恶作剧吧?往下听吧!信不信由你。[编按]  相似文献   

7.
杨辉 《四川教育》2001,(6):32-32
一、质疑引入,练习铺垫。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简单应用题,这一 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应用题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复合应用题”复习) 师:根据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 一起解决吗?(学生提出问题,这里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8页。学生阅读后, 教师抽学生回答:什么是复合应用题?解答应用题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弄清题 意,分析数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 2.基本练习。 师: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  相似文献   

8.
《果实的共同特征》教学纪实(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第五册)执教者陈幸元一、导入新课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什么叫共同特征?(某类物体都有,其它类物体没有的特征。)什么叫果实的共同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有什么共同特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穷人》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穷人》这篇文章很感人。文中的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邻居,这种品质很可贵。 生:这篇文章篇幅很短,字数不多,但反映的内容很深刻。 生:文章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精彩。 师:看来文学巨匠的作品的确不同凡响,初次品读就让同学们收获不小,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动人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艺术形象,令每个读者难以释怀。那么,就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一同走近以桑娜一家为代表的穷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这篇文章,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学会些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  相似文献   

10.
邢刚 《教师》2015,(10):104
一、导入新课
  提问:①什么是力?②你看得到力吗?力有颜色、形状、体积吗?③那我们怎样来研究力?④力有哪些作用效果?⑤要使物体产生相同的效果,可以怎样施力?归纳总结:一个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1.
师:今天我们来谈谈汽化现象,同学们记得什么叫汽化.汽化有哪几种形式?生: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师:什么叫蒸发?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生:只从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大小有关.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反之则越慢.师:什么nil沸腾?什么叫沸点?沸点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ti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大小…  相似文献   

12.
高信 《广东教育》2006,(9):70-70
曾经有一个哲学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围绕着这个命题,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们的心都在“流浪”、在寻找,有时很迷茫。不知自己在找什么,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心流浪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很多人被淹没,也有些人最终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到底是什么?只有心知道。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例1:376-132。多媒体动态演示:教材上的橡皮筋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根橡皮筋?用一个几位数表示?这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多媒体动态演示:教材上图示虚线框住的那一部分。师:这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求还剩下多少根橡皮筋,应该怎样算?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同学。学生交流讨论,得出以下共识:①先从单根的橡皮筋减起;②再把10根一捆的橡皮筋相减;③最后把100根一捆的橡皮筋相减。师:同学们能仿照复习题2的方法,用竖式计算出这两个数的差吗?教师…  相似文献   

14.
师:(出示小黑板)刚才,我们学习的第二自然段是按照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有什么作用和特点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的。下面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来分组自学第3、4、5自然段。 (生四人一组自学并讨论) 师:好,谁先说? 生:我和爸爸来到坝顶,看到了人工湖,也就是水库,它是用来蓄水 的。 师:谁补充? 生:湖水从大坝的进水口直 冲下来,流入电机房底部,推动 水轮机,水轮机不断运转,发电 机产生了强大的电流,电流通过 高压输电线被输送到各地。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出了人 工湖的特点及作用,谁接着说? 生:在坝顶,我还看到了泄…  相似文献   

15.
阿坤俱乐部     
责任编辑郭天虹1.人站在什么地方看不到东西?2.什么东西最容易把人和地球隔开?3.什么人不用嘴吃饭?4.什么东西不是东西?5.在黑板的左边写白字,在黑板的右边写黑字,哪边的字显得清楚?金子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在一次讲座上指出,从太阳光谱上看到的暗线说明太阳上有金子存在。一位听讲座的银行家讥笑基尔霍夫说:“如果不能从太阳上得到它,那样的金子有何用处?”后来,基尔霍夫因光谱分析方面的发现荣获了金质奖章。他把奖章拿给那位银行家看,并说:“你瞧,我终于从太脑筋急转弯名人故事1.有从不织网的蜘蛛吗?A.有…  相似文献   

16.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将相和》。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后两个故事,看你们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想知道两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课文各部分又是怎样联系的? 生:我想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赵两国到底谁胜了?谁最有功? 生:蔺相如躲避廉颇,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廉颇后来为…  相似文献   

17.
师:你觉得自己哪个词读得最棒?站起来读一读。(学生分别读词,教者特别鼓励后进生读生词。)师:对这些词你有什么不懂的吗?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其中讲到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放段录像,请同学们观察。(师放录像)师:录像中,老师在干什么?生:用放大镜看书。师:放大镜就是凸透镜,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字跟原来的字比较,有什么变化吗?生:字大了。师:请大家接着看,照相馆中的摄影师在给老师照相。照相机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这是毛玻璃,通常把它叫光屏。同学们家中照相机的光屏是胶卷。请注意,你在光屏上看到了什么?生:您的像。师:像阳人比较,有什么变化吗?生:比人小,而且倒着。师:观察得很仔细。其实,你通过凸透…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师:关于“重力”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生:什么是重力?如果没有重力会怎样?生:重力的方向为什么是向下的?生:除了在地球上有重力的存在,其他星球上也有重力存在吗?生:飞机在天上飞的时候为什么不会落下?  相似文献   

20.
师:圆明园不光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的景观。请大家读读第3自然段,各学习小组讨论讨论这段分几层?都写了什么?有弄不懂的地方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