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题解本文所说“三段论”与逻辑推理中的“三段论”不是一回事,是指《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语文教学所划分的三个学段。即第一学段为低年级阶段(1—2年级),第二学段为中年级阶段(3—4年级),第三学段为高年级阶段(5—6年级)。所论问题也并非是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而是就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个学段  相似文献   

2.
龙慧 《吉林教育》2006,(7):57-58
一、如何认识“习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在不同的学段用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1-2年级)是“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是“写作”。运用不同概念的目的是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体现教学的梯度区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新和先生在《“写话”、“习作”与“写作”辩正》一文中对“习作”作出阐释:“从教师的角度看,‘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不是一种真正的写作。”  相似文献   

3.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程标准》对中小学的写字课教学目标从四个学段进行了划分和说明,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新课标对每一学段的写字课教学目标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第一至第三学段,即小学阶段以硬笔楷书的书写训练为主,第四学段即初级中学阶段除了硬笔楷书字的训练外,还增加了硬笔行书的训练内容,从第二学段到第四学段同时也增加了毛笔字楷书的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4.
韩锋 《小学生》2010,(11):36-36
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三个学段(1-3,4-6,7-9年级分别为第一、二、三学段),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各学段(特别是第二、三学段)之间数学课程的联系更是密切。为了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使七年级的学生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新学段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共有28条,分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3—4年级),“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像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的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对识字量的要求是1600—1800个,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3500个)的50%还要多。大量的识字任务是低年级孩子语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结合低年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为了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7.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的“总目标”中提出“欣赏数学美”,在“学段目标”中明确了相应的阶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感受数学美”,第二学段(3~4年级)“体验数学美”,第三学段(5~6年级)“体验并欣赏数学美”,第四学段(7~9年级)“欣赏并尝试创造数学美”。虽然这“一总、四分、33个字”的篇幅不长,但价值导向很鲜明,那就是要从“美”的视角审视数学学科,开展数学教学,落实数学育人。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每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既有学科内的,如“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也有跨学科的,如“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保护绿色家园”“走进大自然”。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课外活动,课内展示。进入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就是这样的一个教学单元。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将“写话”列入小学低段(1至2)年级的教学内容,规定了它的教学目标: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突出了起步阶段培养学生读写的重要性,从而为三年级开始的习作打下了基础,这是以往大纲所未曾提到的崭新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抓好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起步早,学步好。  相似文献   

11.
郭森明 《江西教育》2002,(21):18-19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能得到发展。为此,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学习时间中的每个学段(第一学段是指1~3年级,第二学段是指4~6年级,第三学段是指7~9年级),《…  相似文献   

12.
识字是小学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在识字方面对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了明确的学段目标:“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从阶段目标的提法来看,“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学段完全相同,没有改变。但“作文”就不一样,1—2年级是“写话”,  相似文献   

14.
一、形式逻辑中的结构形式三段论是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应用很广泛,它是由两个分别叫做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由于一共涉及了三个命题,所以叫做三段论,例如推理1所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钱互相平分(大前提)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小前提)所以,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结论)推理2负数没有对数(大前提)-1是负数则\前提)所以,-1没有对数(结论)任何一个三段论推理中都有且只有三个项,如推理2中的“负数”、“对数”和“-1”。这三个项各有名称:作为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推理2中的“一月’;作…  相似文献   

15.
尹福平 《考试周刊》2012,(42):68-68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第一学期至少要认识300个汉字。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  相似文献   

16.
赵冬霞 《福建教育》2023,(39):11-13
<正>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结合学生学段特点的班级岗位建设,能够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充分参与班级事务,积极规范行为,发掘自身潜力,培养责任担当,实现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小学六年可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各个学段的小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特点,只采用一套班级岗位模式,很难满足学生六年的发展需求。因此,班主任应关注每个学段学生在班级岗位上历练的侧重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班级岗位,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农村小学在实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的道路上存在很多困难,其中感觉最明显的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以小学语文为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求至少认识500个汉字。农村广大地区经济欠发达,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资源相对缺乏,要在第一学段“使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使语文教学尽快度过识字阶段”,仅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我们从农村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因地制宜,采取“两  相似文献   

18.
作文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每到作文课.学生们总是抓耳挠腮,绞尽脑汁,老师们看了也焦急万分。《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了新的提法,第一学段(1-2年级)叫写话,第二(3-4年级)、第三(5-6年级)学段叫写作:面对六、七岁的儿童,怎样科学地进行写话教学.从而为整个作文教学开好头、铺好垫呢?  相似文献   

19.
<正>《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1~3年级)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3~4年级)则新增了“感悟分数单位”的要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主要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其具体内容大体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侧重教学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活动操作针对一、二年级的不同学段特点和认知水平分成三个实施阶段:一年级为第一阶段。二年级上学期为第二阶段,二年级下学期为第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施以“三段式”操作办法,同时,不同学段的“三段式”内涵和实施策略也有所不同,着力提高活动的适合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