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默顿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伯纳德·巴伯一方面遵循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促使科学社会学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巴伯在"默顿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科学与社会关联的维度,超越了默顿对科学的社会学理解.与默顿不同的是,巴伯所提到的科学精神特质本质上是一种先在的客观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先于科学而存在,这与默顿的被视为是一种科学社会共同体内生物的科学精神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巴伯的这一社会文化指向也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对А.И.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模式很好地解释了以往纸载体条件下科学交流活动的现象和规律。网络媒体的出现使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模式对于目前及今后科学交流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曾永志 《未来与发展》2009,30(11):23-26
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社会功能的日益加强,科学文化逐步与人文文化相背离,科学犹如一把双刃剑,当它被善用的时候,它能够创造人间奇迹;当它被恶用的时候,它也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对科学进行反思,而“第三种文化”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反思的一种回响。同时,对“第三种文化”的哲学思考就致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推进两种文化和谐会融,促进中国文化“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完成及其对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人们便开始对科学文化及其可能后果进行反思和讨论。18世纪以来有四次影响较大的讨论卢梭对科学文化的批判,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对科学文化本质内涵的哲学考察,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论述及其引发的争论以及世纪之交的“科学大战”。虽然这些研究和争论有力地推进了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理解,但都未能真正解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问题。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真正融合,必须构建一种以存在论、生成论和语境论为基础的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技术的、实证的、数学的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体".正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才构成活生生的科学文化.当代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最大局限和偏颇在于,对科学仅仅做了形而下的解读,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科学的文化意蕴.站在文化论的高度来研究科学,有助于从根本上超越狭隘的科学观,树立一种全新的科学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对地球科学及其灾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经历了祭祀文化、科学文化与和谐文化三种不同的历史变迁,分别代表着人类宗教情怀的、科学精神的与系统和谐的对地球科学的不同诠释.由此拟说明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息息关联性,进而探索什么是地球科学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科学基金促进科学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从科学基金制度、科学基金立项、科学基金的实施、科学基金文化等方面探讨了科学基金能够促进科学文化建设。文中结合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从科学基金的层面提出了加强科学文化建设的路径。显见,科学基金架起了科学发展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桥梁,已然成为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界定了科学文化的确切含义,进而梳理了科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包括古希腊所确立的科学价值观和17世纪英国所实现的科学制度化。最后,文章探讨了科学文化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的扩张所引发的社会变革,藉此说明科学文化构成了现代文明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从"科学的文化研究"看有关干细胞研究的大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文化研究"把科学实践和其他文化实践之间的交通作为考察焦点,抛弃针对科学的纯说明立场,主张一种参与性的、内源性的批判态度,力图参与科学实践的型塑.论文结合科学论的新进展对"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案作了介绍,并利用有关干细胞研究的大讨论来展示该方案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海洋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思想底蕴,海洋文化的科学思想发韧,重要的工作是:剖析和发扬海洋文化所显现的珍贵的科学思想价值;发掘海洋科学文化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精粹;将科学文化的珍贵思想意蕴加以传承和弘扬.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关怀,这之间是有韧度和张力的,做好这一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The Appointed Person   《RPC》1997,114(24):884-887
  相似文献   

12.
13.
14.
Patents Court   《RPC》1988,105(18):416-420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