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就是因为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一种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如何从课中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识呢?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显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现实的环境中学会基本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那么,怎样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呢?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右。  相似文献   

6.
胡敏 《新疆教育》2012,(16):177-178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事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7.
道德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情感教育关键期.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是低年级品德教育的关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笔者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归纳了三方面策略:以儿童生活层面为依托,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活动为载体,由外化向内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一、观察生活,让学生走进课程人是生活的人,是在生活中不断成长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却很少关注生活,教学中有的主题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但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做人,从而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既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遵循“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理念,珍视儿童童年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综合课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认识、感受世界,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道德感受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健康向上的道德品格。 1.在活动中体验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开发多样化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求以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尽可能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学习更多的知识,步入实践的乐园,品德与行为也得到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14.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基本特征。《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小学生品德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而需要立足于这个丰富多彩、鲜活的社会生活世界。而脱离学生道德生活实际的教学正是导致长期以来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学生知行脱节的重要症结。品德教学不应再停留于纸上谈兵,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6.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拥抱生活,要在活动中升华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周学松 《山东教育》2004,(31):51-5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与教师以往熟悉的思想品德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因此,正确理解课程活动性特征,灵活设计学生可直接参与的活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成为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传统思品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代替整个德育过程。现代品德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品德与生活》作为小学低段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整体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它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视角,整合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劳动教育等学科目标,构建主题单元,使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学习情景融为一体,随机进入道德情境,在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体悟式学习。  相似文献   

19.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20.
罗纬经 《福建教育》2005,(8A):49-50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虽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必须强调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