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建立协商对话制度。赵紫阳同志在报告中说:“必须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制度,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所谓协商对话,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平等相待、真诚坦率。“对话报道”体现了这一要求,成为一种新的新闻形式。  相似文献   

2.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把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之一。他明确指出,“必须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制度,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我以为:紫阳同志在这里所指的协商对话,显然不只是限于面对面的对话,而是包括各种促进上下沟通、互相理解的各种方式方法。这种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的形势下,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的有效措施,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协商对话的畅通渠道。在纷杂的新闻现象中,出现了一种社会协商对话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协商对话报道。笔者认为,作为新闻战线的一支生力军——高校校报应当充分重视和认真研究这一新闻现象。努力使自己成为高校进行  相似文献   

4.
十三大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这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现代化新闻宣传工具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理应成为社会协商对话的主要阵地。怎样通过新闻工具开展协商对话,《乌鲁木齐晚报》在“市长与市民”专栏里已作了有益的尝试,这个专栏在自治区第三届报纸好新闻评选中获特等奖。现在发表该报副总编陈峰的体会文章,供各新闻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把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之一。他明确指出,“必须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制度,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我以为:  相似文献   

6.
“对话式新闻”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制度,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目前,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在全社会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各样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渠道,在党、政府和人民之间架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桥梁,起到了“纽带”和沟通的作用。在众多的对话渠道中,新闻媒介具有其他渠道不可企及的优势:无时不有的经常性,无所不至的广泛性,无可遮掩的透明度,内涵丰富的集纳性。于是,新闻媒介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协  相似文献   

7.
《中国报刊报》去年第255期发表评论员文章,题目是《深化新闻改革,完成“对话”使命》。文章写道: 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要求,并且带头身体力行,做出榜样。这给新闻工作者以很大的启示和鼓励。协商对话是一种民主形式。通过对话,沟通上下感情,密切各方联系,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铲除官僚主义和社会弊病,反对各种不正之风,推动改革、开放,无  相似文献   

8.
全国城市报纸群众工作会议于9月12日至20日先后在成都和重庆两地举行。会议以“加强舆论监督,推进社会协商对话”为中心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经验交流。近年来,城市报纸的群众工作部门利用群众来信来访的新闻资源优势,正逐步把反对官僚主义、纠正不正之风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并在开展和推进协商对话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会代表指出,报纸在舆论监督和协商对话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比如,舆论监督的层次不高,透明度不强,受到干涉较多;协商对话还比较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在十三大报告中讲到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时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这是十三大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我想结合我们石河子报的实际,谈一点肤浅的认识。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盆和矛盾。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各种社会协商对话渠道,使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  相似文献   

10.
改革“灌输式”宣传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协商对话”是对我们整个宣传的要求,而绝不能理解成好象只是教给了我们一种叫做“对话”的新闻体裁。不能是只搞了几次领导答群众问之类的报道就算是搞过了“协商对话”宣传;而除过这几次领导答问的报道之外的整个宣传的其他部分跟十三大报告提出“协商对话”之前一样,仍然是因袭旧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宣传方式——如果这样,这就只能说是对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协商对话”尚未很好的理解,对十三大精神尚未很好的领会,因而对于必须按照十三大精神改革宣传工作尚缺乏应有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两会”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典型代表和充分体现,而互联网则可以成为中国协商民主进一步发展的试验田。“协商(deliberation)”一直被西方视为“民主”的象征,是民主的“途径”和“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界重新开始关注“协商”与“民主”,尤其是近年来,一部分学者开辟了“协商民主”研究的新思路,引起了我国不少学者的关注。通过新的“协商民主”理论,我国的民主实践与西方有了对话的语境和渠道,这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民主与西方对话困难的问题,而且为我国自身的民主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的伟大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党的十三大向全党提出了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要求,以便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意义。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它无疑地要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服务。  相似文献   

13.
大众媒介越来越多地介入公共政策过程,不同媒介的表现关系着其在构建民主政治文化中的功能问题。本文从协商民主的视角,分析了电视媒介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电视对话,旨在探讨为何对话、谁来对话、对话什么、怎样对话等核心问题。本文提出,电视对话是公共政策权威性的民意协商过程,对话主体的选择事关多元利益主体间的话语权分配,对话主题的媒体预设引导公众充分有序的政治参与,对话者话语的均衡表达是电视对话的原则和效果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朱江丽  郭歌 《中国出版》2023,(12):53-57
从电视问政到直播问政是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跨越式发展。媒体直播问政是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双重要求下的媒介实践,通过“事前”凝聚相关利益群体,“事中”打造公共协商空间,“事后”保持对话与监督落实,助力治理媒介化发展。未来主流媒体要深化治理媒介化,通过提高政治逻辑媒介化水平,深化媒介逻辑媒介化程度,提升用户逻辑媒介化素养,创设常态化社会治理协商氛围。  相似文献   

15.
刘芳 《新闻战线》2022,(13):33-37
<正>探索新形势下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通过正面宣传引导向上的力量,是主流媒体的社会职责。《新闻热线》栏目在新媒体实践的过程中,以建设性监督为策略的新闻行动,依托舆论监督报道,通过为北京政府和公众提供一个协商、互通、反馈的社交网络平台,以新媒体端的“问北京”积极促成社会各群体之间的理性对话,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参与北京城市公共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的报告中指出:“必须使社会协商对话形成制度,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广播、报纸、电视等舆论工具在建立协商对话制度中负有重要的职责。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但是广播、报纸、电视的编辑在编发批评  相似文献   

17.
王军峰 《青年记者》2023,(23):63-65
作为“情”“理”和“行为”的统一体,“共情”理念蕴含着对话与沟通的可能,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位传统,也是我们党百年舆论引导的重要经验。在“事实-情感”驱动舆论演变的当前,要凝心聚力、塑造共识,就要突破以往舆论引导存在的共情不足、对话意识偏弱的问题。这要以共情为基点促进舆论引导从“独白式单向引导”走向“共情式多元对话”,在对话中消解差异、寻求共识。  相似文献   

18.
自治区第四届好新闻评选已经结束。从这次评选获奖的通讯和连续报道可以看出,这些好新闻作品,大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过去一年里自治区改革中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开展社会协商对话,“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方面较为突出。这次获一等奖的《乌鲁木齐晚报》的  相似文献   

19.
“对话报道”有哪些形式? 采写对话报道,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写成新闻、通讯,也可以写成专访、对话录,这要根据对话的内容和报道的要求来决定采用哪种形式。目前采用的大体有下列几种形式。对话的概括报道。这类报道往往用新闻的形式,写出对话的活动及其结果。《天津广泛开展社会协商对话》(198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党的十三大以来,天津市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协商对话活动日趋活跃,不仅有人民代表与市府成员的对话、理论工作者与企业干部的对话,而且有作家与企业家对话,局长、公司经理与干部、职工的对话。这些对话富有双向性,增强了透明度,消除了隔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任务,并且对新闻传播工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话——这是新闻传播工具的重要任务;对话——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对话——这是一个新课题。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说:“要进一步发挥现有协商对话渠道的作用,注意开辟新的渠道。”社会协商对话的渠道有多种,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的会议、民主党派的会议,还有对话会、招待会、座谈会,等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具有相同的作用,即均可成为发扬民主、协商对话的渠道。这些形式,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即只能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而新闻传播工具则是最经常、最方便的协商对话的渠道。这是因为: 一是每日每时在传播。报纸、广播、电视,都能迅速及时地传播信息,沟通情况。所有其他的对话渠道,都不可能象报纸、广播、电视那样经常、方便,那样有效。二是发行量大,传播面广。一张大报,往往发行上百万份;至于广播、电视,覆盖面是广泛的,几乎全国各地均能听到、看到,这是其他任何对话形式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