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资源呈现出数字化、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对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云存储的简单易用、无限扩展、按需计费、安全快捷、稳定可靠等特点为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新视角。探讨了云存储在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优势及其使用策略,旨在为中小学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借鉴,以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结合当前"班班通"工程建设的现状与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来解决这些问题,依次阐述了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定义、特点与内容,并重点论述了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原则、构建模式和平台架构,以及多层级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具体构建过程与方法,以期通过这一举措来加快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逐渐缩小各地区的教育差距并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教学、管理、科研和人才培养现代化水平,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以智能数字化校园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充分利用物联网主要技术特点,采用云技术、RFID技术、EPC(电子产品代码)编码技术、数字传感器等关键性技术,在基于物联网的云平台之上研究并设计智能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方案,以期更加高效、合理地解决校园资源整合、共享、管理等问题,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我们国家目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进行了讨论。剖析了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我们国家目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界定进行了讨论。剖析了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教育云、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卢静 《教育与职业》2012,(21):150-151
运用云技术思想管理高校教育资源,建立依托云技术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能够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并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的数据共享、应用共享和服务共享,对资源教学进行标准化处理、协调调度和统一管理,解决资源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促进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7.
从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地方高校私有云平台的设计思路和总体架构;重点阐述了基础设施云建设中,虚拟化资源池设计、云平台组网设计和云平台存储设计的技术要点;并以嘉应学院为例,对地方高校云平台应用与实践作了初步探讨,较好地解决了地方高校云平台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以云课堂为抓手,以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通过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案例引领等举措,规范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探索形成云课堂教学策略模式,在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与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9,(2):107-112
"教育云"诞生于云计算技术的勃兴,已被广泛应用在远程教育领域,其基础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它创设了"资源超市"等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融合了各类学习网站、学习平台与学习资源,在整合技术与资源的基础上构筑了基于教育云的生态环境。文章以黑龙江省教育云为例,对该省教育云的建设与实际应用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并针对当前省级教育云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有益的研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与办公对数字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平台”的出现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新视角。从云平台和数字校园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基于云平台的数字校园的优势及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和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以促进数字校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面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圳结合城市发展转型中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转变,开展教育云建设,整合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本文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深圳教育云的建设理念、服务内容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各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心正逐步转向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然而,如何有效整合海量资源并实现广泛共享,是摆在实践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文章以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切入点,在分析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的基础上,依托实地调研,剖析了制约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因素,并从区域内部和跨区域两个维度分别提出了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数字校园是指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数字校园并不只是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后简单地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和设计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整体管理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从实践来看,数字校园经历了四代:第一代是基本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第二代是数字资源和业务整合建设,第三代是丰富数字资源和高度整合建设,第四代是面向服务,构建业务流畅、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等重要任务,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课程改革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和面临的课题。黑龙江省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着校园网络建设迟缓、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及科研结合不深入、不紧密等问题。结合以上因素,哈尔滨市商业学校仓储管理课程改革中尝试构建云平台系统、开发数字化资源,同时依托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数字校园是指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数字校园并不只是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后简单地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和设计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整体管理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从实践来看,数字校园经历了四代:第一代是基本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第二代是数字资源和业务整合建设,第三代是丰富数字资源和高度整合建设,第四代是面向服务,构建业务流畅、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6.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信息化进程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泛在学习环境,使智慧校园中课堂内外学习过程更为智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分析了云计算、智慧校园与网络学习空间三者的关系,并基于此进行了智慧校园中学习云空间的系统框架设计与系统搭建,最后提出了学习云空间在智慧校园课堂内外环境中的应用策略与应用模型,旨在为智慧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云空间建设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了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远程数字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资源建设在远程教育中的重要性。根据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发布的标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标准》(试行),对远程数字化教育资源问题进行阐述。结合远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问题和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并在一些网站下载了一些资源,通过使用、观察、分析这些资源,总结出我国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发现当前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学习者学习特征的、针对发现的问题的远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我国远程教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国家整体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作者认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首先应确立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其次,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必须有强大的云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优质资源必须放置在强大的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上;第三,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第四,国家或地方应当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相似文献   

19.
云计算的出现为用户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存储和高性能的应用服务能力,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对应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建设与需求不匹配、资源不均衡、建设重复等问题,云计算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的问题,结合云计算的特点,探讨了基于区域教育云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各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心正逐步转向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然而,如何有效整合海量资源并实现广泛共享,是摆在实践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解决。文章以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切入点,在分析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要素的基础上,依托实地调研,剖析了制约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因素,并从区域内部和跨区域两个维度分别提出了促进教牢化教育资源格合与其辜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