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待史学遗产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十七年史学"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成就。"十七年史学"中关于史学遗产的认识,远不是简单否定和粗暴抛弃,而是秉持着一种系统全面、辩证开放的史学遗产观。这在历史观、治史旨趣、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反映。当然,对这一时期史学遗产的研究要想得出正确的认识,还需要避免阶级斗争泛化的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近代化是具有自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有特定的内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流派史家在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途径,治史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遗产。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思想,揭示中国史学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瞿林东教授的《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一书力求对中国史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与特征作系统的发掘与梳理,体现出作者鲜明的理论自觉和时代意识。该书既便于一般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基本面貌,又可以使专业研究者对中国史学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发展脉络一目了然。该书对研究方法、优良学风的提倡和身体力行以及对史学遗产的辩证认识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瞿林东教授所著《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著者关于中国史学理论遗产的论文集,是著者近20年辛勤探索的结晶。此书在几个方面有值得关注的特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5.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的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们主要围绕史学批评和史学文化两个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从多方面总结了史学批评的成就,探讨了史学批评发展的途径和前景,也从多角度审视了史学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民族史学思想,是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马克思义史学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民族史学内在精神力量的需要。史学思想的研究,对于认识民族史学的特点和价值,对于思考历史的变动,讨论当代世界发展大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白寿彝先生在史学领域有多方面的理论建树,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最近,北京出版社把白先生谈史学遗产的六篇文章汇集在一起,以《史学遗产六讲》名目编入《大家小书》丛书中出版。六篇文章中,《谈史学遗产》发表于1961年,《谈史学遗产答客问》、《谈历史文献学》、《谈史书的编撰》、《谈历史文学》、《再谈历史文献学》发表于1981到1982年的两年之中。它们不但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工作树立了榜样,而且对于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史学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一)正确对待史学遗产,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具有优良…  相似文献   

9.
我国史学资治鉴戒的教化和求真求实的实证传统,作为优秀的史学遗产是当前史学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史学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我国那些优良史学传统抱残守阙,没有对这些优良传统进行现代转换并赋予它们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意义有一定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史学传统有必要在拓宽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贴近现实生活等方面进行现代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转换过程中不能失去史学的学术品格和自身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继承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理性的魅力 ,举其重要者如 :一是关于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理论。二是对史学史领域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如史学遗产、对于历史本身的认识发展过程、史学的社会作用的发展过程、史学史对于历史教育的意义、探索中国史学发展规律、史学与经学及子学的关系、怎样看待史学史的古今论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等。三是发展史学史研究的设想 ,如研究兄弟民族史学史 ,进而把中国史学史写成全民族的史学史 ;进一步研究、撰写外国的史学史 ,如国别的、地区的史学史 ;编写出实用的教材 ,编写史学史丛书 ,编辑《中国史学论著选》,撰写全书6册的《中国史学史》等 ,都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史学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一、继承传统乾嘉考据学思想;二、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思想。他将两者加以融合,找到了中西史学的结合点:强调直接材料,从而使西方的史学理论、科学方法移植于中华传统史学的沃土中,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新史学的转型,反映了中国新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关系——以民间传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形态之一,其产生和传播明显依附于某些物质形态,缺少“物质”的客观基础,传说便无从生发和建构。因此,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不能绝对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很难区分,两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调查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视其中“物质”的形态。具象、直观的“物质”形态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促使非物质文化得以流传,使之成为遗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物质”和非物质两者之间同构的互动关系,透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3.
范文澜史学风格具有突出的特点,这就是:鲜明的"通史家风",把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自觉意识,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感,质朴平实的文风,以及虚怀若谷、积极进取的高贵品质和自强精神.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的财产越来越多,自然人死后其遗产状况也越来越复杂,侵害遗产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外继承法对遗产债务的清偿问题用大量条文详细地加以规范,使之有序运行。而我国继承立法对遗产债务的处理仅有原则规定,司法解释也很少涉及。缺乏完善的遗产债务清偿制度,不仅使遗产债权人和继承人没有有力的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司法机关在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此类案件时也无法律依据可以遵循。遗产债务清偿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对此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中国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形势,为了使更多的外国同行、外国公众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国史学,促进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中国史学应当确立起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意识和要求。为此,中国史学应把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作为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提,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在继承优秀史学遗产方面更多的努力,认真对待和借鉴外国史学的有益成果。同时,中国史学还应明确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目标和路径,即推进中外史家的对话,加强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促进优秀的史学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方面,青年史学工作者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其自身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不可重复的。但是,这种品格却不是与生俱来或凭空而降的,而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是林黛玉以前诸多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个性品格的涓涓细流,才在《红楼梦》中汇成了黛玉品格的一泓清水.黛玉品格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而且是一种极度升华状态的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17.
在深入研究现有遗产软件重用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Agent-Component(AC)来重用遗产软件的思想,为分布异构环境下遗产软件的重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最后通过一个高校教务子系统的实例,进一步描述了采取组合AC模型来实现分布异构环境下重用遗产软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及长江沿岸,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应该在一般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探讨开发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振兴方法。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首先加紧对一批土家族、苗族的濒危珍贵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 reaches out across the years to establish a new link with Madame Blanche Cohen and acknowledge her legacy in ongoing efforts to promote natural childbirth.  相似文献   

20.
人才市场信息化包括人才市场办公自动化系统、人才网站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系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人才市场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及战略合作环境等若干部分。在实际的工作中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一般都是分模块开发,人才市场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在遗留系统的基础上快速再工程。结合了人才市场信息化,总结了遗留系统再工程的相关理论,给出了遗留系统快速再工程的方法步骤和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