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育善散文集》是商洛作家李育善于2006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到一个散文作家的成长过程。李育善散文的最大特征是记录日常生活,体悟平常感情;他的散文具有文学精神家常化、文学情感大众化、文学语言日常化等创作特征。在文学大众化倾向已成为消费时代文学主要特征的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张扬散文的文学精神,建构诗意存在的家园是散文作者以及我们广大读者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2.
受“消费”的社会风尚影响,国内文学在一些方面正表现出与之相应的创作和审美动向,这是现实文化土壤滋生出的必然结果;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文学也必将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一元化的局面不会再有恢复。因此,我们必须以现实的态度,开放、宽容地思考和面对“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3.
期刊改版与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与文学的关系,使得从期刊视野考察转型期文学成为可能。以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期刊界的“改版热”为视点,通过对改版缘起、具体行为状态及其改革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转向市场他律的文学场已经基本形成;走向世俗化,正是转型期文学“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一种实现;改版后文学期刊依然没有走出困境的实质,正是消费时代生活法则渗透至文学场域,而审美追求的艺术法则主导地位丧失的结果。而诗意审美恰恰是文学的意义所在,也是文学期刊在这个消费时代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4.
在世纪之交,大众消费文化正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时尚化促成了文学的时尚化.时尚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使文学走出象牙塔,面对市场讨生活,另一方面又将文学逼向粗鄙化、浅表化、游戏、搞笑的可悲境地.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时期,社论这一当代报纸的新闻评论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社论化文学批评形态。社论化文学批评以其特定的话语方式,参与了“十七年”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更以其特殊的话语内容,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史、思想史的建构。文章超越纯粹的“美学的”批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分析社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的时代语境;进而采用史料统计方法,呈现社论化文学批评的运用情况;并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社论化文学批评关注的主要内容,以揭示社论化文学批评积极参与社会史、思想史建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现今社会娱乐时尚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学的娱乐化成为当今流行的一种文学现象。但必要的“娱乐性”并不应等于“娱乐化”,除了审美娱乐性之外,义学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只有同时正确具备这两种特性,文学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符瑞源于宗教神学世界观“天人感应”之说,因其具有政治实用性,所以古代帝王将相常借此作为承天受命之证、掩盖篡位行径和腐败无能之物、体现长生不老之愿从而达到安抚民心、挽救衰败和巩固政权的目的,由此,符瑞颂文在南北朝亦大量涌现。其内容多以歌颂政绩、粉饰太平、赞扬圣德为主,具有失实性、附会性和欺骗性的特点;艺术上虽有唯美化倾向,但不是倒退,而是文学自觉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以修养阅读为主导的取向被商业化时代以愉悦、消费阅读为主导的取向日益覆盖,致使当前的文学创作空前轻软化和欲望化;资讯过剩与读者分流正使文学创作走向分层化和类型化;影像霸权对阅读心理的重塑以及愈演愈烈的影视与小说联动带来的文学叙事中影视叙述法的大幅增长,则使小说艺术自在的独立性正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9.
论文选取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阐释当下女性文学写作的大致走向:张洁的情感叙述方式,注重对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陈染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只关注个体的生活,尤其注重追寻个体女性身份的精神轨迹,是极为感性化的叙述方式;卫慧欲望化的叙述方式则完全滑向个体的身体欲望、消费欲望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体验的凝结。这一体验具有情感诗意化、意理深刻化、感受个性化的特持。文学教育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行为,是一种叩问价值的精神活动。只有把学生置于文学的价值世界中,让其领受诗意情感,提升生命价值,感悟自由精神,才是文学教育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文学的基本走向是媒介化。媒介化不仅推动着新世纪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型,也推动着新世纪文学消费方式的转型。新世纪文学消费方式的转型有四种形态:一是从"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的变更;二是从"阅读消费"向"观看消费"的变迁;三是从"个性消费"向"类型消费"的变换;四是从"作品消费"向"符号消费"的变调。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文学的基本走向是媒介化。媒介化不仅推动着新世纪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型,也推动着新世纪文学消费方式的转型。新世纪文学消费方式的转型有四种形态:一是从“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的变更;二是从“阅读消费”向“观看消费”的变迁;三是从“个性消费”向“类型消费”的变换;四是从“作品消费”向“符号消费”的变调。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文学样式,它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学搭建的新型平台上进行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引发了文学创作和消费接受的又一次巨大的变革。创作主体的群体自由性、本文生成网络化、传播媒体便捷化、消费接受快餐化是网络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最主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早期文学中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剑客形象,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原型意义。首先,从社会地位、人身所属而言,可分为依附于他人和独立自主两种类型;其次,从精神依托而言,可分为追求君臣之义、孝悌之义和友朋之义三种类型;第三,从行为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残自戕和及时行乐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文学元极论     
作者首次运用元极学的原理论述了文学创作问题,提出了文学元极论。文章认为:三元(物质、能量、信息)合和体的生活化生文学创作之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阴阳互化而形成太极运动;真阴(生活之审美蕴涵)与真阳(作家之审美意识)的精合产生审美意象,遂使文学创作由太极步入皇极;皇极作为“二生三”之新体系的展开以艺术文本为外化与物化载体;艺术文本是审美世界的三元合和体,它的诞生终结了文学创作通无化有的过程,而开始了回归生活,即由皇极返无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之交,大众消费文化正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时尚化促成了文学的时尚化。时尚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使文学走出象牙塔,面对市场讨生活,另一方面又将文学逼向粗鄙化、浅表化、游戏、搞笑的可悲境地。粗鄙化、浅表化、游戏、搞笑是此类作品的内质,千篇一律、了无新意的“套子”则是它们的外形。既是“尚时”,就不能不顾及市场,读者就不能不是上帝。但市场和读者都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忘记了引导和培养,只是消极适应和迎合,势必导致市场萎缩,读者队伍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既是对社会的现代化或现代转型的积极回应,又是对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共同推进的白话文运动,为文学的现代转型确立了最初的方向和目标,即通过激烈的反传统的路径来实现现代转型;与之相应的另一条路径则是“西化”,西化与反传统相辅相成。革命化与政治化、大众化与民族化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外两条路径。前者是文学对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回应,后者既是对革命化和政治化的策应,又是五四以来文学革命的延伸。中国文学的第一次现代转型,形成了文学的现代品格:精神取向上,以批判封建主义,高扬人的解放为特征;艺术形态上,建立起了现代的文学形态;发展方式上,以多元并举,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消费历史:电视历史剧的文化陷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纵观近年来以古代和近代历史为题材的国产电视剧,大多将历史当作一种消费品,使历史剧变成现代社会中一种被商品化了的文化消费。这种“消费历史”观为电视历史观埋设了“欲望化”、“非历史化”、“低俗化”等文化陷阱,导致近年来国产电视历史剧人文精神的陨落、现代意识的颠覆和审美内涵的消解。它们或则采用“借尸还魂”的伎俩,不遗余力地宣扬皇权思想和奴才意识,表现出复古倒退的倾向;或则用所谓‘现代意识”解析和颠覆历史,借“历史正剧”之名,行非历史化、反历史化之实。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桂林市社会文化具有两个特征:多样性、功能性。促进桂林市社会文化的发展,应在提倡文化竞争中提高公众的文化品位;在影视欣赏中提供参照引导;利用"漓江之声"营造文化氛围。改善文化消费,一是要增加文化消费的种类,二是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消费的深度;三是要宣传和介绍文化消费品,提供有关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