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公民的基本权利通常会受到来自国家权力和第三人即其他公民、组织等的侵害。对于第三人的侵害该如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救济?在具体法律缺失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基本权利的实现?本文拟通过对公民基本权利在私法上的效力的探讨来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传统的立宪理论,宪法仅以国家公权力作为约束的对象,在私法领域内宪法基本权利条款无法适用,但是进入现代宪法时期后,宪法理论将宪法效力逐步向私法领域拓展,相继出现了德国的"第三人效力"理论和美国的"国家行为"理论。在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下,想要在私法领域内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公民宪法基本权利诉讼机制,但适用私权诉讼制度的前提必须是穷尽一切救济途径,以防止权利滥用。  相似文献   

3.
论宪法规范的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从立宪角度还是司宪角度来看,宪法规范都应当具有普遍直接的效力。这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推论,也是宪政的内在要求。宪法规范在公法领域的效力是绝对的,公民基本权利对抗国家的效力是无限制的,但宪法规范在私法领域的效力则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公民基本权利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权利。公民基本权利进入行为领域,都应受到限制,但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应实行更为严格的“限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应遵循下述原则:(1)不损害基本权利本身原则。不能只见限制,不见权利;(2)法律保留原则。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进行;(3)明确化原则。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条文的文意,应具体明确;(4)司法审查原则。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具体行为,公民相对人可提起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5.
近代基本法确认出版自由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可是,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却是施行“管制”+“侵犯”的行政管理模式,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进取”到公民自由权的范畴,致使公民的出版自由变迁为出版不自由.由此可见,公民的基本权利仅有基本法的确认是不够的,应警惕行政权的滥用并构建有效的制约体制,以便形成行政权对基本权利的良性效力.  相似文献   

6.
对于内容违法的民事行为,法律有必要确定以区别对待,即违反法律效力性规定的行为当然无效。而违反非效力性规定及法律有例外规定的行为则并不当然认定为无效。随着行为效力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结合各国、各地区立法与司法实践经验,针对我国大陆立法与司法现状,有必要对我国大陆的民事行为效力理论进行价值和制度的双向重构:一方面在行为效力认定的价值构建中,重新确定立法的指导思想,将充分尊重民法之私法性、维护行为双方意思自治等理念灌输到法律中去;另一方面则从公法与私法关系、效力判断的理念基础等方面进行价值与制度的具体重构。  相似文献   

7.
宪法基本权利在私法领域适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应当具有直接效力,这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推论,也是宪政人权的内在要求。但宪法规范在私法领域的直接适用,需要确定合理的方式,其本质是要明确宪法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宪法化的人权:公民基本权利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享有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利,从本质上讲,基本权利是人权在宪法中的表现。近代以来,人权理论逐渐生成,但其道德性使之具有内容模糊、保障乏力的缺陷。对人权缺陷进行补救的成果就是将人权载入宪法,使其具有内容的确定性和效力的最高性。近现代宪政实践充分证明,基本权利就是宪法化的人权。  相似文献   

9.
诉权学说史上先后出现了私法诉权说、公法诉权说、二元诉权说等,这些学说对诉权的论述均存在着局限性。本从分析其局限性入手,探讨了宪法诉权说:诉权是基本人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讨论的是内容违反一定位阶的公法上的强制性规范的民事行为的效力问题,其本质是公法和私法的关系问题。18世纪以来,学界对公法和私法的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入,从相互独立到公法优先再到公法强制与私法自治相协调。与认识的逐渐深入相对应,人们对内容违法的民事行为效力的认定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在借鉴德国、日本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应当重构我国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效力的制度:从根本上否定"违法=无效"的传统公式,将《合同法》第52条第5项从解释规则转化为授权法官进行价值补充的概括条款;同时法官在价值补充时,应对违反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作一元化把握,结合个案对行为效力作具体评判,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问题,直接指涉公民人权保障的核心。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有其正当性。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从宪法的高度对保护“私有财产权”作了明确规定。但是,把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写入宪法只是实行法治的第一步,我国关于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应当进一步完善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12.
马惊鸿 《教育科学》2012,28(4):53-56
现有论述的普遍性倾向是混淆了公民一般权利与教师职业权利的关系,因而使得关于教师权利保护的讨论无的放矢。本文讨论了教师职业权利的内涵及其与公民基本权利、一般民事权利的联系与区别,认为教师权利属于职业权利,具有以私权的权利为主同时兼具公权属性。针对现行教师权利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高校教师的教育雇员地位,建立院校与民营院校统一的教师职业权利保护,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以及高校内部协调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的核心是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在于公民社会的主体--公民对于公与私关系的处理.其中公权与私权、公利与私利、公德与私德以及公民与私民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关键.这四对关系是公民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面对的基本关系,也是衡量现代公民社会的标准.处理好这四对关系是每个公民对公民社会建设的贡献,也是公民社会发...  相似文献   

14.
社会权是公民基本权利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应属于基本人权范畴,对于公民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公民社会权的实现与社会安全稳定密切相关,甚至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文章试图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角度,阐释如何实现公民社会权问题,并提出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规定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所以要明确知识产权的宪法地位.知识产权保护公民的创作自由和以此而产生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另外知识产权还涉及到了某一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人权属性.知识产权制度是在调整创作者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立国之本,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战略一旦发展成熟,就要成为宪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的受教育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项权利具有全民性、无财产内容、不可转让性和权利义务统一性的特点。接受义务教育权、入学就读权、教育平等权、终身教育权、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权构成了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应当重视和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和乱收费现象,社会力量办学中的违法问题和教育法制的缺陷等问题,确保公民受教育权的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17.
技术侦查手段能否在职务犯罪中运用存在一些认识问题及制度障碍,然而技术手段在职务犯罪侦查使用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应当允许使用.技术手段属于强制措施可能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在使用时也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如程序法定原则、合目的性原则、最底限度使用原则以及权利救济原则等以保障其合理使用.同时,在现行制度下检察机关使用技术侦查手段还要注意防止不适当的侵犯职务秘密和个人隐私,强化自我约束并接受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