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政治惊扰-市场窄化"的逻辑或机制,深刻地渗透、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产业体系之中,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型的结构性障碍或困境。以"政治惊扰-市场窄化"的概念框架研究钧窑创烧以降到1970年代末市场化转型前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政治、市场对钧瓷技艺、手工艺人及整个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性挤压,也能感受到其强大的正面积极功用。只有通过对更多"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性转换个案的充分"经验分析",才能从学术理论角度更恰当地定位"政治惊扰"和"市场窄化"的适切边界,并使其成为革故鼎新的现代化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
近日,许昌籍学者、河南大学副教授王洪伟博士的两部钧窑研究学术专著《传统文化隐喻——禹州神垕钧瓷文化产业现代性转型的社会学研究》和《中国钧瓷艺人录——政治、市场和技艺框架下传统手工艺人的社会学叙事》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标志着钧窑文化研究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内涵丰富的美的内容、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圆融自然的信仰体系和善恶分辨的道德诉求,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借助社会学中最具本土化的"政治惊扰-市场窄化"分析框架,探讨现代性转型下版画传承与发展的结构性困境或障碍因素,将对这一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钧瓷文化资源包括钧瓷艺术及工艺流程、钧瓷文物及珍品、钧窑遗址、神垕古镇、钧瓷文献资料、现代钧窑、钧瓷艺人、钧瓷精神等.依是否可以进行商业经营来划分,钧瓷文化资源可归入钧瓷文化事业和钧瓷文化产业两大领域.钧瓷文化事业是钧瓷文化产业的基础,而钧瓷文化产业又可为钧瓷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创造机会,营造环境和氛围,促进钧瓷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在兼顾钧瓷文化事业和钧瓷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原则下,重点发展钧瓷文化产业,按照钧瓷的特点优势和市场的需求,调整钧瓷生产和经营的战略和策略,积极推动钧瓷文化资源向市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神垕镇的支柱产业——钧瓷文化产业发展,对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成因问题给予深度解析,肯定当地资源的便利性,政府法规政策的引导性,市场发展诱发性等因素,并阐释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特点,进而探讨了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神垕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也是树立钧瓷文化品牌,促使钧瓷由“传统文化”向“强势文化”迈进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禹州钧瓷文化产业概观及发展思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禹州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状态良好,势头强劲,潜力巨大,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同时,其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人才缺乏、技术工艺创新不够、规模分散、品牌认知度低、市场偏狭、基础设施薄弱等瓶颈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钧瓷文化理论研究,为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扩大钧瓷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强势的钧瓷文化品牌;整合力量,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增强钧瓷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市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调整营销策略,广泛开拓国内外钧瓷市场;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钧瓷文化旅游,并以此推动钧瓷文化产业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禹州市的钧瓷生产始于唐代,由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历经千年绵延不绝,形成了钧瓷传统生产工艺和产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与模仿的交互作用,相对较低的要素价格和管理成本,文化市场的成长,政府的扶持和拉动,合力形成了钧瓷文化产业集群。但是,当前的钧瓷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为了解决制约钧瓷文化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系列问题,必须大力弘扬钧瓷文化,提升钧瓷在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建立创新机制,提升钧瓷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扶持名家名窑,突出钧瓷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加快钧瓷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凸显园区的集聚力;发展钧瓷文化特色旅游,提升钧瓷文化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8.
钧窑是北宋末年创烧的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窑变工艺和意象美学享誉于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长期的恢复性研烧,在原产地钧瓷工艺美学传承创新基础上,以“意境”学说为核心的钧瓷意象美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引发当代钧瓷工匠从材料、工艺等方面对钧瓷意象、意境美学现代性的探索;与此同时,许多慕名到钧瓷原产地的学院派艺术家,立足传统钧瓷工艺和材质,从艺术形式、学术思想等多元视角对传统的钧瓷意象美学现代性进行探索。两类探索并行不悖,一起构成钧瓷意象美学的现代性新内涵,推动了当代中国钧瓷窑变工艺和意象美学现代性的双重增长,为中国历史名窑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典范。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钧瓷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在乘势而上.当前钧瓷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尚处在起步阶段,既有优势和机遇,更有劣势和挑战,整体上面临发展的困境.地方政府和钧瓷业界应当立足现实,深入分析影响钧瓷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各种因素,从人才培养、旅游刺激、经济带动、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以突破钧瓷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困境.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具有商品、社会、精神等多重属性,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从先进文化建设视角看,发展文化产业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当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西方先进文化所构成的"三维"坐标域考察文化产业发展,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为价值指向、西方先进文化为重要补充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内容质量。  相似文献   

11.
神垕镇以钧瓷和古镇出名,具有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和市场潜力,但其旅游开发时间晚、起点低,产品体系和空间体系尚未成形.根据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的开发趋势,结合神垕镇钧瓷文化和古镇风貌的实际情况,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的市场开发,需做大低端市场,做强高端市场,开发钧瓷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构建老街旅游中心,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背景下,钧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出国门,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但目前钧瓷文化英语翻译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研究不成体系。钧瓷文化英语翻译滞后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了钧瓷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在文化全球化加剧的背景下钧瓷文化英语翻译在学科建设、实践应用、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临沂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可以作为突破临沂文化产业发展屏障的有益视角。正确科学地对待传统与自然文化资源,解开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困境,开拓临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沂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前提。其中,建构以发展、创新为主题的“新沂蒙文化”是临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物和文化象征,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高校开展传统节庆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内涵匮乏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挖掘传统节日的外延和内涵上下功夫,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形成教育特色,实现"现代性"转型,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文系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古代文学教学是整个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瞄准新兴的文化市场,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流行音乐、大众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钧瓷文化资源在市场转换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钧瓷文化研究滞后;钧瓷社会认知度偏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缺乏创新创意;市场定位不准、营销不力;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企业经营不规范、管理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钧瓷旅游配套设施薄弱、资源整合不到位、集成开发不足。鉴此,需采取以下相应对策:加强钧瓷文化及产业的学术研究;提高钧瓷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打造"禹州钧瓷"强势品牌;明确钧瓷市场定位,优化产品结构,加大营销力度,广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钧瓷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推动钧瓷研发和自主创新,提高钧瓷核心竞争力;整合力量,集中优势,培育钧瓷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钧瓷文化创意,助推文化创意、科技成果与钧瓷产业和市场的对接;大力发展钧瓷文化旅游,促进钧瓷文化资源向市场的全面转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文化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政府各级部门将无缝对接,重点支持文化科技、原创、品牌、出口等领域,努力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以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多彩贵州城"文化产业综合体作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和基石,以文化资源、创业人才、金融资本、高新技术、现代市场和政策扶持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六位一体"、协同发展,或许将代表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走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100多年近现代文化曲折发展的历史表明,要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消除保守主义、国粹主义与激进主义、全盘西化的二元对立:前者固守中国传统,后者抛弃中国传统,结果都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西互为体用乃是一种扬弃了上述二元对立的新的文化转型战略,其基本路径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并使之与西方文化的优秀资源相结合,从而成功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与文化充分交融的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迅速、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则属于弱势产业。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必将使我国文化产业在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文化市场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国外强势文化产业的冲击。这必然会威胁到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必须加快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本文从增强文化产业的资本实力、提升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利用能力、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性"实践的百年历史,成为探讨20世纪80年代从"新启蒙"到"文化寻根"现代性实践的知识资源与问题视域的逻辑起点。在"新启蒙"的"现代性"诉求中,文学书写与政治实践共同完成了对中国现代历史连续性、完整性的叙述,"现代性"的内涵始终处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启蒙知识分子"新时期共识"的框架之中。"文化寻根"作为"新启蒙"的逻辑展开,试图借对传统文化之"根"的挖掘以完成"现代性"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想象性建构,而"文化寻根"的困境,显示的正是"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和中国"本土化"的"现代性"遭遇时难以规避的矛盾与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