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元分析方法对近20年的39篇国内外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信息技术辅助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总体效果为中等正向。其中,对情绪能力、认知能力、日常生活技能、社交沟通能力的干预效果均为中等。信息技术辅助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受不同实验周期调节作用的影响:干预时长为1—6周时,效果最好;干预时长为7—18周时,效果中等;干预时长为19周以上时,效果较小。  相似文献   

2.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社会交往问题导致其在人际交往、学业成就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领域面临较大挑战。以往研究多在传统认知理论下解释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问题的发生机制。近年来,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重视身体体验以及认知、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为理解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具身认知视域下,主张通过运动干预并利用新兴技术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发展。  相似文献   

3.
述情障碍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会限制个体的情绪发展水平。述情障碍在孤独症谱系障碍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大量研究探讨了有述情障碍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情绪问题及其影响。研究表明,他们面临的情绪问题主要包括面部和声音情绪识别困难、情绪表达连贯性差、情绪调节困难及移情能力不足。这些情绪问题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社会交往、心理健康、道德判断造成不良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分析述情障碍与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情绪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伴有述情障碍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情绪问题对其他领域发展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述情障碍开展相关干预研究,改善述情障碍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视频游戏干预是一种现代辅助技术治疗方法,是通过用户在视频设备上进行游戏互动,并产生视觉反馈的干预方法。归纳和梳理近年来国外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采用视频游戏干预的实证研究发现:其主要采用严肃游戏和虚拟现实视频游戏的干预方式提升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在干预效果方面,认知训练的干预效果低于社会性发展和运动技能的干预效果。我国未来应重视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行为的干预,鼓励学校合理使用视频游戏干预法并防止儿童游戏成瘾,同时注重视频游戏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研究者主要采取实验室范式、自然情境模拟范式以及主观报告测量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事件性前瞻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EBPM)开展了研究。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是否存在EBPM的不足,现有实证结论是混杂的,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可能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有关。为全面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EBPM状况,有必要对来自不同研究方法的证据进行交叉比较与综合分析。总体而言,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在实验室情境、自然模拟情境和真实生活中具有EBPM的损伤。然而研究也表明,通过提供不同的支持性因素,可以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EBPM表现。最后,本文提出了孤独症谱系障碍者EBPM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及启示。  相似文献   

6.
音乐治疗是康复与音乐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康复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治疗+”主要体现在音乐治疗与科技手段、教育康复、医疗手段和心理治疗的联合干预上,能够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语言、共同注意、社交和情绪行为控制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未来应继续加强对“音乐治疗+”联合干预的实践与研究,注重本土化发展,进一步拓展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领域。  相似文献   

7.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对注视线索的加工存在缺陷,影响日常的社会交流,可能是产生社会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注视线索加工缺陷还对注视追随、共同注意、社交技能、表情识别、视听整合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明确重视线索加工缺陷对此类认知功能发展的影响,对制定早期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事件相关电位是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认知加工过程重要的电生理手段,其中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主要研究成分包括N100、P1-N1-P2复合波、失匹配负波(MMN)、P300、N400。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的听觉加工能力不同程度受损,一些结果尚缺乏一致性,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生物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面部情绪识别能力的缺陷是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孤独症面部情绪干预中逐渐兴起。通过对20余年国外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干预孤独症面部情绪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最终对纳入的19项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影响即时效果的因素有孤独症的自身特征与干预技术;影响维持和泛化效果的因素有干预环境及干预者、干预时间与干预技术。基于此,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开展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孤独症者面部情绪干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潜在类别,并根据语言障碍对不同亚组的影响,为不同类别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更具体的教学干预目标。方法:采用社会反应量表、重复行为量表-修订版、孤独症行为量表的语言分量表对227名孤独症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孤独症谱系障碍存在4个潜在类别:中度社交障碍组、重度社交障碍组、中度孤独症表现组和重度孤独症表现组;(2)年龄对孤独症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显著;(3)语言能力对孤独症核心症状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相较无重复刻板行为的中度和重度社交障碍组,语言障碍程度越高,越可能发展成为社交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并存的中度和重度孤独症表现组。结论:语言能力不同的孤独症亚组,其核心症状表现也不相同,亟需的教学干预目标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孤独症评估带来了新思路,目前智能化评估集中为孤独症判别二分类评估,缺乏高效、量化的精细化评估方法。研究设计开发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早期社交技能量化评估系统。实验招募了28名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采集了社交技能评估视频,记录了评估过程中儿童的头部转向活动和面部表情。使用头部姿态估计、表情识别以及语音识别等技术分析评估过程中的应答性共同注意和应答性社交微笑。结果表明:(1)早期社交技能的智能化评估得分以精确的反应时间和持续时间区分呈梯度分布,评估结果客观精细;(2)准确性检验证明智能化评估得分与人工评分结果具有一致性,验证了孤独症儿童早期社交技能智能化评估的可行性。这种评估方式客观、准确、易用,为儿童早期社交技能连续性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客观量化的精细化评估结果为孤独症儿童的精准干预提供客观依据,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游戏对儿童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孤独症儿童由于游戏技能缺乏,加深了其社交和沟通障碍。本研究采用多基线跨被试设计,使用视频示范对三名孤独症儿童的象征游戏技能进行干预,将被试观看视频示范后的脚本语言、脚本行为以及非脚本语言、非脚本行为的出现数量作为观测指标,探讨视频示范对孤独症儿童象征游戏的干预成效。结果表明,视频示范能够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象征游戏技能的获得与泛化,但干预效果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关键反应训练是一种基于应用行为分析、具有循证实践支持的孤独症儿童干预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2001年至2021年发表在国外核心期刊上有关关键反应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14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分析,检验关键反应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沟通技能、社会互动技能、日常生活技能、问题行为及运动技能等五大领域的干预效果。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关键反应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沟通技能和增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互动能力;(2)与对照组相比,关键反应训练在提升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技能、运动技能及减轻问题行为方面并无显著优势;(3)机器人辅助的关键反应训练显示了巨大的干预优势。结合研究结果,文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孤独症儿童缺乏生成性技能,生成性技能受重组泛化能力的影响,矩阵训练是提高孤独症儿童重组泛化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对国外将矩阵训练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言语行为干预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其在被试情况、干预人员、干预环境、评估工具、矩阵特点、实验设计、干预目标、干预措施、干预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和特征,探讨矩阵训练的优缺点与影响重组泛化效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为矩阵训练在我国孤独症儿童干预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孤独症谱系障碍被认为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围绕着孤独症谱系障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假设。大多数理论假设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神经中心主义特点,即所有影响因素最终都被归结为大脑神经功能的障碍或紊乱,孤独症谱系障碍被认为是一种“脑的疾病”。生成论从“意义建构”的视角看待孤独症症状,主张孤独症或者是意义建构方式的扭曲,或者是一种独特的意义建构模式。这既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治疗和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视频示范教学法在自闭症谱系障碍者职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模式包括基本视频示范教学模式、自我视频示范模式、视频提示和视频反馈,并经常与虚拟现实和提示系统等其他循证实践一起使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应使用视频示范教学加强对非操作性技能的训练,探索更具竞争性的职业种类进行训练,培训专业人员,研发视频示范教学关联软件、注重被试样本的多样性及差异性、比较不同应用模式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在众多干预自闭症的康复方法中,关键反应训练(PRT)是经过循证证实的11种干预方法之一,对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的提升成效显著。本实验采用单一被试的跨行为多基线实验设计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展开研究。实验自变量是关键反应训练方法,因变量是被试社交技能的两个目标行为:共同注意力和识别生气、害怕的面部表情。本实验有三个阶段:基线期、干预期和维持期。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视觉分析。  相似文献   

18.
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研究领域,对社会能力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学者采用不同的心理理论任务证实,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严重缺损.文章重点分析了语言、执行功能、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干预等内外在因素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不断改进现有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对象的年龄和范围,更加注重开展系统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情绪对孤独症者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孤独症者情绪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情绪理解、面孔加工、情绪能力干预和影响情绪能力的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情绪理解包括心理理论、共情能力和情绪解读能力;面孔加工包括面孔觉察、面孔识别;情绪能力干预主要包括运用绘本、教育戏剧、虚拟现实技术、镜像视觉反馈和绘画进行干预;影响情绪能力的因素包括述情障碍、面孔抽象度。该研究结果对孤独症儿童情绪教育、干预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家长参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有助于干预效果的长期保持和迁移,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和能力的发展。辅助提示是通过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发孤独症儿童的正确行为,帮助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技能。江西省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指导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家中运用辅助提示来帮助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有效提升了教育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