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分析及其破碎化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基于1998年榆林地区1:50万土地利用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Wiew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乔Fragstats(栅格版)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分形维数和结合度指数的角度进行了格局分析和破碎化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草地面积最大,保持的最为完整,以草地、林地和耕地类型为主,三者占全区面积的93.83%.其他类型分布极不均衡,且多呈小面积零散分布.果园、居民地斑块密度较大,说明果园、居民地高度破碎化.同时旱地有最多的斑块数,其斑块密度大于草地和林地,说明它比草地和林地有更高的破碎化.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和周长遵从分形规律,分形维数1.6001,景观整体的斑块边界的褶皱程度不高.草地景观有最高的结合度指数,说明草地的结合度最好,保持的最为完整.上述结果均显示,该区居民地和园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旱地比草地和林地有更高的破碎化.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婷  于德永  乔建民  郝蕊芳 《资源科学》2018,40(6):1256-1265
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对于维持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与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在流域尺度上对2005—2010年锡林郭勒盟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保持能力差异显著,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林地>农田>草地;② 2005—2010年,锡林郭勒盟林地土壤保持能力减弱,草地和农田土壤保持能力增强;③ 不同景观水平指数及不同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差异显著;④ 景观水平上,流域土壤保持能力随着斑块数量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减小以及景观形状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的增加而相对增强,其中,斑块数量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更大;⑤ 斑块类型水平上,在降雨减少而植被覆盖度降低的情况下,随着聚合度的增加,林地土壤保持能力减弱幅度变小,其中,草地土壤保持能力随着最大斑块指数的增加而增强,农田土壤保持能力随着斑块面积百分比的增加以及平均邻接度指数的减小而增强。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区域景观管理水平,促进水土保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延庆县耕地景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晓艳  闫东浩  程锋 《资源科学》2005,27(3):98-104
本文通过对不同耕地类型区的典型样区调查从较小尺度研究延庆县耕地景观特征.选用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密度、边界密度等指标来描述耕地景观的斑块特征;采用全部廊道占耕地景观面积的比例、廊道类型、各类型廊道的密度、各类型廊道网络的连通度、环状网络的环通度来表达耕地景观中的廊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延庆县耕地斑块规模较小、零碎,斑块不规整;景观破碎化程度比较严重;耕地景观被边界分割的程度比较高;景观粒度较小;上述情况在坡耕地区域尤为严重.廊道占耕地景观面积的比例大,廊道类型主要包括道路、沟渠,坡耕地区还包括田坎.道路的密度较大,但道路网络连通性和环通性差,为耕地生态系统中的物流和能流提供的连通的、可选择的线路比较少.沟渠密度较小,有的样区根本没有沟渠分布,其网络连通性更差,沟渠廊道体系不健全,耕地的灌溉保证程度和排洪能力比较低.坡耕地中田坎占地面积比较大,加剧了坡耕地景观中廊道占耕地面积比例大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天祝草原景观格局分析及景观利用格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军  魏伟  冯翠芹 《资源科学》2008,30(2):281-287
运用遥感、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天祝草原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E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通过计算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维数等指标,从景观斑块特征、景观形状及景观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草地与林地构成了研究区景观的主体,草地是整个景观的基质;研究区号观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从山谷到山顶依次按照城乡居民及工矿地~耕地一草地一林地一未利用地的分布顺序.据此分析,以物种保护为目标种,利用最小阻力表面(MCR)和耗费表面模型,借助表面扩散技术,构建了生态上较为安全的格局优化途径。格局优化法在水平关联的方向上为景观规划指出了一条生态学途径,是对传统的以适宜性评价为主导的生态规划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拉萨河流域湿地系统景观格局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2006年中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拉萨河流域湿地类型矢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在ArcGIS支持下,基于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地貌区3个不同尺度开展湿地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湿地景观格局特征不同,高寒草甸湿地景观是流域湿地基质景观,占湿地总面积的77.74%。藏北嵩草沼泽草甸是高原湿地的核心生态系统类型(占65.45%),其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的聚散程度等景观指数都具有极大值。河源区湿地类型简单,仅5种,斑块破碎度较高。河谷区湿地景观类型丰富(13种),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大(1.841),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当雄盆地区优势度指数最大(1.288),以藏北嵩草沼泽草甸为主,分布较集中,抗干扰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6.
翁凌飞  白昊男  沈镭 《资源科学》2021,43(12):2451-2464
线性交通廊道建设对区域景观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科学分析廊道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尺度效应,明确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从而构建线性交通廊道建设与生态保护均衡发展格局,对铁路所在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老(中国—老挝)铁路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铁路沿线整体和不同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揭示中老铁路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尺度效应。研究表明:①中老铁路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2020年铁路廊道土建工程完工后,林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有所增加,部分减少的林地面积转化为耕地。②铁路建设导致沿线缓冲区整体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增强,斑块连通程度减弱,斑块面积缩减,林地破碎度加剧。③整体景观和林地的斑块密度、分散指数均与铁路影响尺度呈倒“U”型关系,铁路对整体景观和林地的景观格局产生显著影响的拐点分别位于铁路两侧6 km和8 km附近。本文结果可用于评估铁路等线性交通廊道的建设对沿线景观带来的影响,对未来中国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其他国家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如何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景观格局保护政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的渭河关中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占车生  乔晨  徐宗学  尹剑 《资源科学》2011,33(12):2349-2355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978年-2007年的Landsat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渭河流域关中地区1978年-2007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各景观类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消长变化,耕地斑块面积减少,但分离度和破碎度增加;草地和林地斑决面积增加,破碎度和分离度减小;居民工矿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土地斑块面积有所减少。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景观斑块分布趋于破碎化,破碎度指数ZA0.9127下降为0.8755;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分别增长了2.72%和2.71%,之后锐减,2000年达到最低后逐渐有所回升;景观优势度也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后逐渐减小。说明近期研究区生态景观的异质性有所改进,生态景观格局处于快速调整并趋于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黄金良  林杰  张明锋  涂振顺 《资源科学》2008,30(11):1760-1767
运用景观指数与梯度分析相结合分析福建省典型港湾区域-罗源湾区域近20年来的景观格局及其时空梯度,定量描述人类活动行为与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联系。基于景观指数的景观格局分析表明:1988年~2007年期间罗源湾区域总体景观格局破碎度呈明显的增加,景观结构的复杂化趋势明显。梯度分析结果显示,1988年~2007年县城中心及其附近的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高于两侧的乡村区域,景观破碎度、景观组分复杂度呈明显的空间梯度;建设用地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连通度以县城中心及其附近为最大,并向外围两端的乡村递减;1988年~2007年水体景观因围海工程而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连通性指数值呈下降趋势。罗源湾县城中心的城市化作用与围海造地的政策因素是促使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的两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谢花林  李秀彬 《资源科学》2008,30(12):1866-1972
为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的理解,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模型和提取数据对江西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985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不稳定性指数,并且参照了常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密度指数、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和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景观斑块破碎度指数由0. 945变为0. 936,呈下降趋势;其他林地和有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呈上升趋势,而高覆盖度草地、水域、灌木林地、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明显降低,说明近期应当对它们进行适当保护;对其他林地和有林地而言,分形维数降低的程度,一方面说明了土地斑块形态规整化改善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改善土地形态的行为强度,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0.
生态保护背景下奈曼旗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根据198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生态保护背景下科尔沁沙地奈曼旗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新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奈曼旗草地防护林面积,退耕还林面积,以及植被恢复的面积皆有明显提高,尤其是林地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增幅达186%;同时,人口增长,耕地需求扩大,造成土地压力过重,因此,局部地区毁林开荒,滥垦草地,导致土地退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此外,水稻的引种,大面积的河滩被开发为水田,从而导致水域减少。从景观格局的变化看,林地最为显著,随着斑块数目的剧增,其景观破碎度由0.0178上升至0.1246,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破碎度也有所升高,而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景观破碎度稍有降低;分维数分析表明,林地的斑块形状日趋规整,其它地类变化不甚明显;草地、耕地、林地,以及未利用地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是林地的迅速增加,使林地的景观优势度由0.0336上升至0.1488,是原来的4.4倍,而其它地类的优势度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就整体景观而言,破碎度和多样性指数皆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哲文  黄灵光  钱海燕  方豫 《资源科学》2009,31(10):1787-1792
随着鄱阳湖流域开发进程加快,土地利用类型势必发生转移,从而对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了能反映鄱阳湖流域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效应,本文通过采用3S技术手段,获取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与土壤侵蚀数据,引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指教,对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效应空间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85年~2000年间,影响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土地类型主要集中在农田、林地和草地,而水域、工矿居民用地与未利用地三种土地类型对土壤侵蚀强度变化总体变化不大;②加重土壤侵蚀强度的主要是林地转化为农田、林地转化为草地、草地转化为农田;而土地利用类型农田转化为林地、林地内部之间的转化减轻了侵蚀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定量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效应的变化,与鄱阳湖流域的水土流失现实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2.
坡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研究坡地的土壤侵蚀问题,对于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根据广东省坡地利用中的土壤侵蚀问题,结合多年来在典型水土流失区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广东省坡地利用及其土壤侵蚀的现状,以及土壤侵蚀所导致的坡地退化,分析了影响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坡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广东省现有坡地侵蚀面积约1.14×104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74%。侵蚀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强度侵蚀仅占27.70%,年平均土壤侵蚀量8 540.67×104t,年土壤侵蚀模数7215.68t/(hm2·年)~7335.56t/(hm2·年),年侵蚀深度5.4mm~5.6mm。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坡地土壤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层变薄、土壤贫瘠化、沙质化、干旱和植被退化等,其结果严重制约了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坡地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厚层风化壳、坡度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对坡地侵蚀的防治,应从植被恢复、植被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法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入手,并与脱贫治富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三岔河流域坡耕地垄向与侵蚀沟分布耦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土区坡耕地的侵蚀沟发育发展与耕作措施密切相关,垄向分布对沟蚀的影响机制研究能够为黑土区采取更合理有效的耕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东北典型黑土区的三岔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地理国情普查提供的高精度基础数据获取耕地垄向和侵蚀沟数据,对沟蚀密度和裂度与耕地垄向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垄向下沟蚀与地形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坡耕地横坡耕作的趋势非常明显;②研究区耕地沟蚀强度为中度侵蚀;③耕地垄向角与沟蚀密度和裂度显著负相关,即随着垄向角的增大,研究区耕地的平均沟蚀密度和裂度呈线性下降趋势,横坡垄中的侵蚀沟密度和裂度最大,其中垄向角和沟蚀密度的线性拟合效果最好,沟蚀裂度稍差;④不同耕地垄向中的侵蚀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分异特征:当海拔大于280 m时,各垄向耕作都不能有效地抵御侵蚀沟的产生;当坡度大于15°时,横坡垄中的沟蚀裂度最小,但仍高于缓坡各垄向耕地中的沟蚀裂度;各耕作垄向在阴坡对侵蚀沟面积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卢光辉 《资源科学》2004,26(7):19-25
山坡地区遇上连日暴雨时,不但引起土壤冲蚀和山崩,更易造成径流集中,使洪峰径流量大幅增加,带来下游地区严重洪水及泥沙灾害。而雨水贮集可以有效的减少径流量,进而达到防洪减灾的效果,所收集来的雨水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利用,如农田灌溉,或者引至社区作为浇花、洗车、冲厕等用途,达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该研究选择汐止市为仿真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式(AGNPS)仿真分析出合适的雨水贮集设施设置地点。该研究设计在一定的径流量、输沙量、及坡度等适合设置雨水贮集设施限制条件,利用AGNPS的特性,由计算机筛选出符合限制条件的地点。一共在研究区526个方格中找到36个方格符合设置雨水贮集设施的地点,这些方格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集水区的上游地区。因此确信可以利用AGNPS模式来做为自动选址的方法,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  相似文献   

15.
卢光辉 《资源科学》2004,26(Z1):19-25
山坡地区遇上连日暴雨时,不但引起土壤冲蚀和山崩,更易造成径流集中,使洪峰径流量大幅增加,带来下游地区严重洪水及泥沙灾害.而雨水贮集可以有效的减少径流量,进而达到防洪减灾的效果,所收集来的雨水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利用,如农田灌溉,或者引至社区作为浇花、洗车、冲厕等用途,达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该研究选择汐止市为仿真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式(AGNPS)仿真分析出合适的雨水贮集设施设置地点.该研究设计在一定的径流量、输沙量、及坡度等适合设置雨水贮集设施限制条件,利用AGNPS的特性,由计算机筛选出符合限制条件的地点.一共在研究区526个方格中找到36个方格符合设置雨水贮集设施的地点,这些方格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集水区的上游地区.因此确信可以利用AGNPS模式来做为自动选址的方法,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  相似文献   

16.
红水河梯级电站喀斯特库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秋燕  胡宝清  曾令锋 《资源科学》2009,31(10):1805-1814
水电开发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对当地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红水河库区典型区域广西大化县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年~2006年四期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景观类型脆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个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变化核心是水田、旱地、园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中覆盖荒草地、低覆盖荒草地、灌木林地与有林地,其中园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显著增加,水田、有林地、灌木林地、中覆盖荒草、低覆盖草地、旱地大幅度减少,裸岩砾石地相对变化幅度不大;②各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有较明显的差别,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各种地类相互转换复杂,土地退化及各地类转化为水域现象十分明显;③景现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呈破碎化趋势,景观多样性提高,斑块类型趋于离散,景观变化的区域差异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基本一致;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电建设及脆弱本底环境对库区的累积作用是库区生态环境难以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喀斯特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人类活动强度超过喀斯特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将会导致喀斯特库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促进库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紫色岩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动态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岩洁  李阳兵  冯永丽 《资源科学》2012,34(6):1125-1133
研究以草堂溪小流域1990年、2000年、2004年和2007年四期TM和CBERS影像为数据源,利用ArcGIS9.3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等,提取草堂溪小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侵蚀与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等相应数据,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五种侵蚀类型在研究期内相互转化,轻度侵蚀面积增加最多,达2.61km2,集中分布在草堂溪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1990年-2000年明显增加,2000年-2007年逐渐下降,但高于1990年。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高程和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在高程0~500m,坡度0~25°范围内土壤侵蚀强度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旦超过这个范围,侵蚀逐渐减少;旱地仍然是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1990年,2004年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高,分别为10.365,7.348。移民、政策支持也影响着土壤侵蚀的变化。针对相对难于控制的自然因素,应根据各因素不同等级的侵蚀情况合理布局配置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人为因素,则主要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类型,制定合理的移民规划和政策支持,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8.
朱杰  龚健  李靖业 《资源科学》2020,42(5):991-1003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9.
基于Corona和Spot影像的近40年黑土典型区侵蚀沟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沟状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侵蚀沟动态变化的研究多采用GPS或摄影测量的方法监测某些侵蚀沟的短期变化,由于缺少早期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于较大时空尺度上侵蚀沟分布格局变化的研究很少报道。本文选择克拜东部地区作为典型区,以1965年的美国高分辨率侦察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的Spot-5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建立了黑土区侵蚀沟的遥感解译标志,阐述了不同类型侵蚀沟的遥感影像特征,通过对遥感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了克拜东部地区1965年和2005年两个时期的侵蚀沟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1965年以来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分布的格局变化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克拜东部侵蚀沟密度高值区范围不断扩大,且呈集中连片分布趋势;沿通垦河分水岭两侧受地貌发育自然过程的影响,侵蚀沟密度变化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是促成侵蚀沟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过程中,侵蚀沟密度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