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至今,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大教育家孔子在《大学》中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这个“德”就是要求人们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要养成这些优良的品质,孔子进一步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好了身,就是做好了人;做好了人,才能做好学问。那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到德育为先,教育好学生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立足班会,正面引导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要把班会作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主战场,精心准备班会上的教育材料。准备的材料不能是…  相似文献   

2.
“育人德为先”,关注德育就是关注了一个人的命运,就是关注了一个民族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是各项教育的前提。近年来,我局本着抓好“德育实效性”这一理念,在关注“德育实效性”上下工夫,努力开创全市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以来,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倡导“以德治校”,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力争把“以德治国”的思想落到实处。 一、突出德育为首,促进全面素质提高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校忽视德育工作,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甚至危害社会,走上犯罪道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一个人重要的不仅是才,更重要的是德,即怎样做人。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做有德之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学要以人为本,做人要以德为本,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应是德育。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4.
人格塑造──大学德育的最终目的中国矿业大学边和平,施永红人格是人的一切品质的总和。大学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完整的人格。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其《教育中的德育原理》一文中说.要讨论道德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即“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  相似文献   

5.
德育 ,在中外教育史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的传统教育就非常重视德育。孔子认为 :“德”是人的行为立身的准则。这位至圣先师无论是论文还是论人 ,都“先之以德”。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中 ,德育是主导 ,是灵魂。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这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委一道 ,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 ,不断加强改进学校的德育和智育工作 ,开创了学校…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而所谓的“德能”就是通过德育培养学生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批判、自我提高、自我实践的能力。我院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能”为主线,对德育教学进行了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7.
成人高等学校要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才,必须坚持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一、成人高等学校要加强德育 任何社会都对受教育者进行伦理道德规范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在奴隶社会,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仁’字,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的“六艺”之首就是“礼”。到了封建社会,礼教就更为突出,宣传天命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唯天命是从等等。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形成了一整套灌输封建思想的教育,世代相传、影响极深,至今在我们社会中许多方面仍有反…  相似文献   

8.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加强大学生德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古人云:"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大学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之魂,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人。因此,大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坚持立德为魂、树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作为“新中国教育之父”,他们在教育史上,都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人物。作为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两人都有过深辟的论述,在思想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不同,两人所站的阶级立场各异,因此他们的德育思想也有所差异。本文拟从德育的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对孔、陶的德育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德育的作用孔子非常重视德育的作用,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德育不论是对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都有重要作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解,闻义不能徙,不善不…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德育定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及教育问题,高校德育是不可忽视的领地,而高校德育如何定位,又是回应时代挑战的一个基本认识和基本理论问题。 一、德育在教育中的定位 过去有些人认为“德”与“智”是对立的、矛盾的,倾向“德”高于“智”的呼声较高。现在又有另一种倾向:“德”是空的,“智”是实的,“智”是高于“德”的。因此,要做好德育工作,需要从根本上正确地认识德育在教育中的位置。 商品经济曾给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以极大震动,市场经济理论的明确提出再次把这种表层的震动引入深层的思考。当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两种认识干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数学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发挥数学的育人的价值,一直是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冬奥会中的数学建模”为例,在选题、调研、教学、应用与评价五个方面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和其他教育,提升数学课堂育人品质.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系统工程,要帮助大学生解决政治方向、观点、立场、态度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审美修养、心理和个性品质修养问题。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是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关键。 一、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德育教师队伍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石,对于中国而言,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教育中,却往往都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育”上,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德育”却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自古以来,中华便是“美德之邦”,古人对于一个人的“德”是十分看重的。而若一个人“智育”合格,却“德育”不合格,那么正如古语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其结果终将不会太好。因而,当下的教育不能只盯着“智育”,更需要健全“德育”。  相似文献   

14.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仁”为本是孔子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他主张把学生的“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孔子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外王”即“弘道”,就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社会本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孔子思想及其教育活动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而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归趋。  相似文献   

16.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全面发展”,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保氏》语)并且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活指导是一种广泛的教育指导形式,不同于“心理咨询”,它在德青职能、德育内容、德育形式等方面已成为现今德育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德”为人才的首要品质,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处于关键地位。基于“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学生是学校主人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县坚持把德育工作当作灵魂工程来抓,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因此课程渗透德育、寓德育于各类课程之中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曾说 :“美术之目的 ,崇尚人之好尚 ,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品德素质是人的重要素质 ,是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美术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而且能净化学生的心灵 ,陶冶高尚的情操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意志。德为美之魂 ,美为德之神 ,“美德”既是指美好的品德 ,又是美与德的最高境界的高水平的融合。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就是要以美育人 ,育人以美 ,美育与德育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其教育方法重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寓德于美的渗透。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认识。一、寓德育于作品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