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氏家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涵养了颜之推的文化品格,奠定了他的文化学术根基,为他以后总编《修文殿御览》积累了丰瞻翔实的学术、编辑功力。而颜之推入仕北齐,待诏文林馆,从事总编《修文殿御览》的文化活动,在客观上刺激、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互相交流;他本人兼采古今、文质并重、经世致用、反对盛行的追逐浮华轻艳的文风等的文学主张也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使北方单一的质朴揉进了南方的清绮,而融合之后的文风更易于被南北双方文坛接受,也促使入北文人的创作注意吸取北方文化的特质而加速南方文化在北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北朝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北齐.杨惜、邢劭、魏收、刘逖、刁柔、刘昼、颜之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要聚焦于文德论、文变论、文质论、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等问题的评论.其中,文质论与北齐尚节俭重实用的社会风气紧密关联,主张以质为根本,文质并重,不可废弃辞调,但反对浮华文风;南北文风不同论和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都是北齐文学批评的独特创见.北齐文学思想根植于北齐文学的创作实际,是当世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着当世的文学创作.将北齐文学思想与《文心雕龙》对比,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南北文学思想之不同以及北齐文学思想之价值.  相似文献   

3.
北齐颜之推文论思想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体论上,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4.
萧绎文论主张典丽、兼重文质,与萧纲文论不同而略近于萧统。在这种文质观的主导下,他重儒而崇尚思想性、学术性,并企图立一家之言,作孔圣第二;在诗文创作中,他发表了对主流文风的轻诋之见,然亦预于主流文风。萧绎文论往往被文学史家、文论史家认为是放荡纷披论,萧绎文论的历史影响也多在放荡纷披这一点上,可这是有悖历史事实的;在梁代的今、古文体之争中,萧绎以其时文坛领袖之尊和帝王之资的双重身份调和着梁代今、古文体之争,并提出了文重典丽的口号。萧绎文论是南北文风融合的先兆之一。  相似文献   

5.
北齐颜之推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质论上,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6.
颜之推是6世纪后期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字音韵学家、教育思想家。颜之推虽然出身于那时代已经腐朽的士族阶层,他所处的时代又是一个政治上战乱频仍、时局动荡,思想上三教纷争、清谈玄学,文学上骈文泛滥、文风浮艳的时代。而这一切都没有妨碍颜之推成为那个时期“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这主要得益于他早年受到良好的儒学传统的熏陶,儒家思想是颜之推一生的思想基础。颜之推也是中国传统儒学由两汉向隋唐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颜之推9岁时,一次可怕的瘟疫使“家涂离散,百口索然”(《颜氏家训·序致》。以下所引篇目,均出自《颜…  相似文献   

7.
北齐颜之推文论思想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体论上,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初唐渐盛时期的诗人,张说诗歌的过渡性一方面表现在他对诗歌题材的深度有进一步的开掘;另一方面表现在其诗呈现出清丽与阔大相兼容的特色,从而将魏征的南北文风融合论付诸实战。加速了“盛唐之音”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隋炀帝兼备多重身份:皇帝、文士和佛道信徒,这些不同的身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隋炀帝还特别喜好南国风光,他的诗歌与南方水乡的旖旎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代帝王,炀帝在隋代诗坛上具有的特殊的地位。他既是一位融合南北文风的作家,又是一位转变风气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针对齐梁文风,初唐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张扬兴寄风骨的诗风,千余年来受到极高的评价,“子昂始变雅正”成了千古不易的定论。但我们对陈子昂的文学史地位应有全面客观的评价。陈子昂在文学在理论上对六朝文学特别是对齐梁文风进行总体否定,就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是一种退化。他对六朝文学的批判远不如魏征等人所倡导的合南北文风之说那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因南北政治军事上的对峙而被割裂为南北两派,南方和北方的经学、史学和艺术在治学方法和风格上各自形成差异。但这种差异是暂时的,传统文化的兼融并包性逼使这种差异走向交流,而南北双方“遣使聘问”和“互市”的开展又促进了这种交流。由于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中外文化相互渗透的高潮期,因此,南北经学、史学和艺术的交流不独改变了南北文风,而且为隋以后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2.
颜之推的人格美学是以“人”为本体的美学,因此其思想并不限于具体一家。“礼”和“节一慎”两种品格是颜之推人格美学的修养论基础,具体表现为行而知礼,节制而不恣纵,戒慎而不轻薄。与此同时,颜之推对历代作家富有个性的品藻表现出其人格美学所具有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3.
杜亚泉是 2 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文化主张明显区别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 ,也有别于纯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五四时期思想界可谓独树一帜。其思想体系斑驳繁复 ,芜菁并存 ,虽不乏深具学理性的文化思考 ,但又带有顽固保守色彩。其文化主张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文化调和论” ,在五四前后曾引起广泛关注 ,并对后辈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评析其文化调和论中合理与谬误的成分 :一、其文化调和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接续主义” ;二、他对中西文化性质及各自优劣的比较 ;三、他的文化调和论主张和他对中国文化出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一广韵是重要的韵书,同时也是重要的辞书。广韵本于切韵。陆法言写切韵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颜之推等群贤的遗意,建立崭新的语音系统,所以霞点在审音,他“剖析毫厘,分别黍累”,费尽了心血。至于对所收韵字的训释,他于“诸家音韵”以外,还参考了“古今字书”,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被公认为是古今家训之祖,是家训作品中的典范之作。作为一名传统士大夫,《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特别注重子孙后代的学习问题。他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对学习的目的、意义、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16.
明治十四年前后,福泽谕吉发表了“时事小言”,“通俗国权论”等一系列文章,阐述了他为大资产阶级、官僚专制政府辩护的“官民调和论”思想,即他的政治论思想。那么,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论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这一经济论应当是与“内安外竞”的“调和论”有密切而又互相适应的关系的。这个经济论可以概括为“官民分工论”这样一个简单的命题。它是政治论的前提和内涵,同样也是由福泽丰富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启蒙思想的渐进而成的,是自然而合乎现实的产物,绝非不可理解的怪胎。  相似文献   

17.
兼帝王之尊和诗坛领袖的隋炀帝在南北诗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首先,他提出了“非轻侧之论”,有利于抵制南方的柔靡诗风.在创作上追求“典丽”.有利于纠正隋文帝“斫雕为朴”的消极影响;其次,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引导南北诗风的融合;最后.他招揽大批南北文人.与他们互相唱和.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评价.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篇》对历史上三十六个文人文德进行评论,指责他们“身陷轻薄”,甚至连伟大的爱国者屈原也在之列。后代不少论者指责其夸大其辞,偏激过分。但如果从家训性质着手,解读他的文人文德论,他的论点有其针对性和必然性,凝聚着其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9.
颜之推的道德教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之推的道德教育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郭齐家颜之推(公元531~约59O年),字介,梁朝金陵(今南京)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出身于世代精通儒学的仕宦之家,早年得到家学的熏陶,奠定了一生的学术思想基础。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长于写作,“词情典丽...  相似文献   

20.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2):I0002-I0002
12.颜之推一、生平介绍颜之推(531—约595)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颜之推生长在一个世代尊崇儒学,家教"素为整密"的家庭,自幼受到世传《周官》和《左氏春秋》等专门学术和儒学传统的熏陶,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思想基础。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且长于写作,辞情并茂,深得梁湘王萧绎的赏识。梁元帝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不愿为西魏臣属,奔北齐,为黄门侍郎。北齐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