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校开展以“践平和文明礼做最美桐南人”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教育专项研究,不断探索实践,以文明礼的教育培养为目标,重于优化育人环境、探寻多样育人模式、彰显德育课堂实效、凸显课外实践体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引领健康文明生活、树立福鼎主人形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打造“认知—实践—体验—内化”的文明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许涛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6):148-149
要彻底解决目前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德育目标,必须树立大德育思想,构建“在党委统一领导布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具体实施”的德育管理新体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素质育人的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其基本途径为:注重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主导作用;发挥教师育人的示范作用;重视在管理工作中加强和实现德育的渗透作用;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育人目标针对性不够强、德育模式单一、学生德育活动参与度不高、德育育人平台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学校的“两层面八素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目标,筑牢融地域性、特色性、时代性于其中的“融合传承+强基固本”校本特色德育基础,构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主题鲜明的德育实践模式。为了突出七个德育教育活动主题的实效性,通过“任务学习—启发思考—亲身体验—实践反思”,构建“学、思、践、悟”四位一体的学习链、任务链,建立健全“三课堂五平台”德育育人平台,使德育改革突出实践性,达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4.
陈春 《宁夏教育》2012,(4):21-22
近年来,学校师生始终牢记校训,坚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的办学理念,围绕“弘扬景岳精神,做有根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发掘德育资源,创新德育形式,注重实践体验,提升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姜曰美 《中国德育》2004,(11):75-76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爱母亲作为德育的起点和突破口,他说:“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还会爱他人,爱祖国吗?”由此可见,亲情教育在德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家庭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以“体验亲情”为切入点,坚持感受第一,体验第一,实践第一,全面带动“家庭德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玖红 《江西教育》2023,(15):62-63
学科教学德育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德育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把握数学学科德育的“度”,提升数学学科育人的“质”,赋予数学学科育人的“能”。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有效落实全面德育。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育人之德”与“育有德之人”相统一的教育实践过程,此过程即“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与“个人意义的彰显过程”。克服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意义转换“虚化”“浅表化”“外在化”的问题,需要在主体层面激发意义自觉、增强意义体验、引导意义升华,从而为德育价值与意义之间的贯通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自古育人以德为首。“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思想内容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德育教育是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语文教师应突出学科特点,明确“育人”目标,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感悟作品的精神内涵与积极因素。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有效使用新媒体,营造浓厚的课堂感知氛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德育体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实现对思政理念的归纳与提炼,提升学生的思想品格、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彰显语文思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处于小学的孩子,虽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能力都十分薄弱,但是其正处于成长的初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在形成中,不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着较大可塑性,同时,对其加强德育,能够提升学校的综合育人价值。与此同时,当前“双减”成为教育主旋律,相关部门要求规范开展育人活动,引导学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全面“减负提质”。家校共育的实施,为“德育生活化”提供了良好载体,为了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水平,学校应当注重和家庭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并且要通过对合作过程、合作内容的不断创新,提升“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应用水平,不断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体系的构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德育课育人、专业课育人、实验课育人、实践过程育人以及科学考核德育成绩”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德育的关键课程。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与其他栏目在逻辑上遵循"体验—认知—笃信—践行"的思维路径,重在学生德育践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拓展空间》栏目,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学习和课外实践,注重价值观引领,提升学科育人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谢美玉 《知识文库》2023,(24):191-194
<正>心理健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按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心育与德育、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逻辑,实现“三全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师、学生和课程是教学中紧密相连的三端,“三全育人”也就需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全育人”模式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课程的红色底蕴、创新育人的实践模式等。德育与心育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德育环境是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大议题和时代难题。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虽然是德育环境思想发展至新高度的理论表现,但是在现实德育情境中,依旧面临着“家—校—社”德育目标不一致、德育地位不平等、德育资源利用不当等困境,严重制约着协同育人理念现实效用的彰显。而以家庭、书院、乡村为代表的儒家德育环境思想为我们“明确环境目标,回归德育初心;明晰环境职能,发挥环境优势;整合环境资源,释放育人潜能”提供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支持与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5.
李雅 《现代教育》2023,(1):15-20
作为全环境育人实验区的“德育评价”项目组,济南市市中区以《市中区中小学学段德育目标及行动指南(征求意见稿)》为抓手,致力于建立德育目标与德育行动间的有效链接,发挥德育目标在育人道路上的导向、反馈、激励作用,探索一条“以终为始,以行为先,关注过程,螺旋上升”的全环境育人评价之路。本文从德育评价的原则、框架、机制、样态阐述全环境育人下的指向“行动力”的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学校的治理要突出理念先行、管理科学、机制灵活与实践有效。“以人育人”是余杭高级中学关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化表达,学校注重用德育课程、学科课程、特色课程全方位育人,通过培育精品德育、实施精准教学、创建精美文化、开展精彩活动、推进精深教研,来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有教养、懂感恩、厚学识、会创造、善合作、能担当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7.
快乐德育是德育创新的生命。近年来,我校坚持“为学生造福谋利,让家长舒心满意”的育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技能为重、人人成才”的育人原则,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技工学校特点,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快乐活动的空间,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对道德规范加以了解,加以内化,提升了道德修养,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引导教育、熏陶感染和实践体验。近年来,淅川县一小以“文化育人,活动育人”为理念,立体化建设校园文化,全方位营造德育环境,积淀了丰厚的学校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人文精神,显现出人文德育特色,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相似文献   

19.
李根 《辽宁教育》2022,(16):69-71
沉浸式德育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吸引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中得到熏陶、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育人形式。沉浸式德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多有体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形态。学校可基于沉浸式德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化实施路径,以“最美系列”打造为点、以“学习花园”行动为线、以“苹果银行”体系为面,三者有机结合,让沉浸式德育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不断彰显,发挥其特有的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和评价育人功效,指向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根据校情特点,申报了科研课题《农村学校德育社区化建设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力量整合德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了“三位一体”全员、全程、全控育人的体系。注重德育队伍的素质培养,注重德育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实效性、渗透性和主动性,在构建德育体系,强化德育功能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