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磷酸原供能占举重运动总供能的98%,尿肌酐的测定可间接推测运动员体内的磷酸原水平,具有无损伤的优点。但由于常规方法操作复杂,且用晨尿法测定肌酐的准确性一直存有争议.故本文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尿肌酐含量,试图为举重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监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举重运动成绩突飞猛进,不断提高。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科学训练问题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根据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打好基础,提高运动水平,已成为各级体校教练员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举重、摔跤运动员心室及肺动脉内径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讨以无氧供能为主的举重、摔跤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实验测定分析了10名举重运动员、10名摔跤运动员和10名无训练者安静时左右心室舒张末内径及肺动脉内径。结果发现举重运动员的LVIDd、RVIDd和肺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比较,指数值增大并有显著性意义;摔跤运动员仅LVIDd较举重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举重运动的缺氧程度比摔跤运动高,体现了专项特点。  相似文献   

4.
不同专项运动员骨骼肌弹性能利用率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24名专业队田径运动员、30名业余体校田径运动员、12名专业队举重运动员和30名中学生进行了反向跳和不同高度的下落跳测试,比较弹性能利用率。结果表明,弹性能利用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受试者弹性能利用率高于女性;弹性能利用率存在专项差异,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弹性能利用率高于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弹性能利用率高于女子跳跃和短跑运动员。女子跳远、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弹性能利用率与身体素质水平和专项成绩呈显著性的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访问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州市30名举重运动员损伤原因特点分布的部位具体深入地分析,得出有效地举重预防措施。必须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举重技术和训练特点,并使举重运动员了解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些有效方法,从而减少举重运动员损伤的发生和损伤的程度,提高训练效果。为教练员、运动员更好的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观点认为,举重属典型的高能磷酸化供能的运动项目。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的理论,随训练和比赛进行了跟踪测试与实验。结果表明,举重运动并非典型的高能磷酸化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而是以无氧代谢为主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现代举重训练的特点,该研究提出了运用能量代谢规律指导举重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不同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血清睾酮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少年运动员血清睾酮值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不同能量代谢系统特点分为5组:(A)项目ATP能量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员;(B)项目以糖酵解能量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员;(c)项目以有氧能量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员;(D)球类运动员;(E)普通青少年。通过对比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所有运动员组血清睾酮高于普通青少年组;(2)第1组运动员血清睾酮值明显高于其他4组;(3)第2、3、4组血清睾酮值无显差异。血清睾酮值可以作为运动员选材的指标,特别是在进行项目以ATP—CP能量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员的选择时.  相似文献   

8.
1999年世界蹦床锦标赛男子单人动作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成清 《体育科学》2002,22(3):63-65
使用爱捷录像解析系统,将1999年世界蹦床锦标赛网上男子单人的比赛动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应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较少的预跳次数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而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全身肌肉的协调用力的发展则是达此目的的根本方法;蹦床运动员比赛中能量来源是磷酸盐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运动员训练计划应依据这两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制定;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自选动作高度呈下降趋势,且变化很大,一般在结束动作达到最低点,但只要编排巧妙,在运动员现有能力的情况下.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难度分。  相似文献   

9.
举重是一项很古老的运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利用举石头、用一根木棍在两头扎上石块等来锻炼体力和训练士兵。官家还把举重做为武考项目。现代举重运动更是为人们所热衷,在第一届奥运会上就有举重项目比赛,训练手段也是越来越丰富,运动成绩更是越来越高。少年举重运动员是举重事业的继承者,是举重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举重事业的栋梁是举重教练员深思的问题。少年举重运动员由于生理特点的局限性,在举重运动的训练上要保护少年举重运动员健康的成长发育,要科学的把握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科学的安排训练强度和运动量。仅就少年举重运动员的骨骼和肌肉两方面浅谈少年举重运动员训练。  相似文献   

10.
刘凯  燕铭 《辽宁体育科技》2001,(3):13-13,19
运动训练的效果是建立在适宜的运动量的基础上的,运动量太小,则刺激小,因而机体的反应也小,机能状况也就得不到多大的改善;反之运动量太大,超过了运动员的负担能力,则也会造成运动员过度疲劳或伤害事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女子举重训练的亲身体会,提出在女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中采用“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从根本上能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为验证此观点,笔者利用94年度鞍山地区体校举重班选材之机设计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我国举重竞技水平的提高。保持我国举重项目,尤其是在女子项目和男子中小级别在世界上的优势.对不同阶段少儿举重运动员选材内容与方法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那些具有举重运动天赋的运动员选拔出来.进行科学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攀登举重高峰的优秀人才。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体育先进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要培养一名高水平的优秀举重运动员,后天的培养与科学的训练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举重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远远超出自身的身体负荷,将会给举重运动员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就此针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生理的特点,围绕“打好基础”全面进行身体训练这个主  相似文献   

13.
优秀举重运动员医学监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严政 《体育与科学》1998,19(5):57-62,42
本文根据举重项目的特点和优秀举重运动员身体特征进行了8年医学监控研究。结果表明:用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对优秀举重运动员科学训练进行监控是可行的。采取有效恢复措施改进身体状况,提高运动能力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长,举重成绩将产生什么变化?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使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年龄、体重变化与举重成绩的关系调整好,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5.
华彬 《体育学刊》2007,14(6):103-106
以我国现役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年龄为依据,分析达到各运动级别的最佳年龄段,并以此勾画出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成材轨迹.结果表明: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年龄意义上的成材轨迹表现为:15~18岁是成为一级运动员的最佳年龄段;17~22岁是达到健将级运动员的最佳年龄段;2025岁时的竞技能力已经过渡到国际健将级运动员水平.另外,通过对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各训练阶段的年龄分布情况的分析,证明运动员各训练阶段与各等级运动员最佳年龄段的分布呈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运动员的年轻化是当前举重运动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我们要抓紧、抓好业余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女子举重已广泛开展,为使我国女子举坛处于不败之地,本文对女子举重运动员血型与气质的关系、血型与承受专项负荷能力的关系、CNV波幅的变化与血型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女子举重运动员血型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为女子举重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优秀举重运动员承受大强度负荷时的运动学参数与血乳酸水平进行了分析,确立了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有效强度区间。  相似文献   

19.
谈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打好基础,提高运动水平,已成为各级体校教练员的共识。从生理角度讲,少年举重运动员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对他们进行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时,必须从他们的解剖、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才能有利于未来成才。举重运动员想在全省、全国或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全面的抓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运动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本文通过对举重运动员的心理分析,得出系统的心理训练是克服“过度紧张”提高运动成绩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