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选》李善注所引《毛诗》极具考证价值。不过由于传世宋刊本《文选》多经后人窜易,往往难以采信,故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唐写本李注《文选》为依据,对其中10条《毛诗》引文(含毛传、郑笺)与今本《毛诗》的异同加以详细考辨。  相似文献   

2.
对宋人吕祖谦《大事记解题》与王应麟《玉海》《通鉴地理通释》《诗地理考》及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等五种著作征引《史记正义》之佚文考索及相关问题的综合讨论。对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种古注做一简明的描述;对张守节的经历学养进行钩沉,并探讨《史记正义》的成就所在、遗佚的发生及日本学者辑佚的成绩;对笔者从宋人著作五种考索所得《正义》佚文394条做一概述;对《括地志》其书及宋人著作五种征引之《括地志》与《史记正义》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宋人著作五种征引《史记正义》佚文的文献价值做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3.
敦煌《左传》写本为《左传》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材料。利用这批材料,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记载的隋唐时期杜注《左传》一统天下的局面,还可以据之了解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书写格式、《春秋正义》原本之书写格式、《左传》写本所反映的敦煌教学情况等。同时,由于这是一批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写本,保存了当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文本面貌,对于我们探寻《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文本之原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史记集解》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史记》旧注,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并称"《史记》三家注",嘉惠学林,久负盛名。作者裴骃在撰著这部书籍的过程中,除了广采先儒诸子百家之说及典籍之外,还通过自注的形式折以几见说明《史记》正文和引文,数量达500余条。本文对《史记集解》全书中的自注进行了分析与归类,试图对《史记集解》自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价值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6,(1):53-56
押司马迁《史记》自问世以来为之作注的有几十家之多,但最具学术价值的是《集解》《索隐》和《正义》三部,后经宋人刊刻合为一编,附于《史记》正文之后,史称《史记三家注》流传至今,是研究《史记》文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三家注注解《史记》成绩斐然的同时,释文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历代均有学者对之辨正。因此,结合前人读书札记,并结合自己阅读三家注时发现的几处疑误,用具体的例证阐述《史记三家注》注解《史记》过程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7.
《史记正义》佚文在日本的突然出现,从时间上来看,是元代彭寅翁刊本流入日本的室町时代中期释灵元以后的事。由于当时中国正值将散失的典籍进行搜集整理再以刊本形式宣布传播的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必须考虑到《史记正义》单注本以某种形式舶来日本的可能性。其中的一种解释为:释灵元使用据认为属于其本人所有的《史记正义》单注本,在标有英房识语的元代彭寅翁刊本《史记》印纸上,用墨笔对与三家注合刻本所引用的《史记正义》内容互不重复的《史记正义》佚文部分进行了大量的添写批注,与此同时,还在与三家注合刻本引用的《史记正义》互相抵触的地方做了异同的注释。释灵元的个人藏书在成为释栴室(心华和尚)的收藏之后才得以宣布于世,因此被后世称为《栴室本》。然而,在该版《栴室本》中加入的"添写批注",之后又被其他的元代彭寅翁刊本及南宋黄善夫刊本加以转抄,于是就诞生了这里所说的《栴室本》系统本《史记》。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为清代《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研究四大家之首,其对《说文》的校勘,人们赞誉有之,指误的也不少,但在总体上缺少符合事实的认识。本文将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说文段注》进行比较分析,从段氏校勘与唐写本吻合、优于唐写本和劣于唐写本等方面作综合统计,指出段注校勘的得失之比为二比一略强。  相似文献   

9.
连雪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63-164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作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从它流传于世之后,历代为它作注释的注家有很多,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三家注。《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裴駰是系统注释《史记》的第一位功臣,他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基础,兼采当时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是集汉魏两晋时期《史记》注释之大成的训诂著作,《史记集解》注释兼及音义、名物、地理、典故,并发表评论,补充史料,极大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对后世史籍注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检讨对象为中华书局1988年版沈啸寰、王星贤所撰《荀子集解》点校本(简称点校本),兼及清光绪十七年王先谦《荀子集解》思贤讲舍刊本(简称光绪刻本).本检讨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荀子》原文与杨惊注文的文字讹误、脱衍、误倒、失校、误删、误改;二是沈啸寰、王星贤所撰《荀子集解》点校本断句不当、标点符号的失误;三是对沈、王点校本39条校勘记的分类统计.全文检讨共计300条.本文拟分为上中下三次刊出,此为第一部分,包含本文序言、例略,共检讨《荀子集解》点校本“考证”部分与正文部分《劝学篇》至《儒效篇》失误99条.  相似文献   

11.
《史记》徐广注保留了六朝及六朝以前大量的《史记》异本的文献材料,这不仅对我们了解《史记》的原始风貌,流传情况,异本产生原因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为我们考证今本《史记》讹误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俄藏敦煌文献中已知与《史记》相关的残纸共有五件。除此之外,笔者又发现未命名的俄藏Дх.04666残片亦为《史记》写本,并可与俄藏Дx.02670残片相缀合。二者为迄今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的遗存,它对我们了解早期北方《史记》写本的形态及宋刻本的不足多有启益。  相似文献   

13.
论赞,是附在史传后面独立出来的评语,为司马迁所创,司马迁《史记》称之为“太史公曰”,班固《汉书》,范晔《反汉书》皆称“赞”,到这知权《史通》及后代史书就大多称“论赞”,司司迁在他的“太史公曰”即论赞部分中,通过对所记人物的褒贬,鲜明而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情情感,丰富感受和人文关怀,同时,他的每一篇论赞都是一件元比精美,色彩斑的艺术品,值得今人玩味,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的史传散文量多质精,在写作上多有翻案手法,引人入胜。王安石史传散文中有6篇与《史记》相关,其翻案手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商榷世俗见解;二是质疑《史记》的真确,其核心的观点在于价值的抉择。因此,透过王安石史传散文翻案手法,不仅具体而微地体现了宋代的翻案风气,而且也彰显了自身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16.
《诗经》今存写本,以敦煌石窟所见卷子为最古,皆唐以前人手写,大有裨于《诗经》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古代流传于日本之唐抄本和日人所书写之抄本数通。唐人抄写而自唐传入日本的抄本,学界称为唐抄本。同时,还有日人抄写而与唐抄本密切相关的抄本。[1]其中静嘉堂藏《毛诗郑笺》20  相似文献   

17.
班固的《汉书》自传世以来,历经传秒和校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版本。宋代也有不同刻本,这些刻本分属于北宋本和南宋本,构成两大不同的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18.
《宋词三百首》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宋词选本,但由于朱祖谋论词文字极为少见,其选旨、选心仅能通过况周颐等人的评价来揣度一二。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三次增删的比较及其圈点的分析,可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该选沉郁静穆的特色,体会隐于其后的编选观念,亦可藉此一窥选者以"重、拙、大"为旨归的编选宗旨,是理解朱祖谋词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宋代发达的印刷业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刻本时代,使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所以其诗歌文集被大量的刊印。作品的大量刊印,苏诗才得以广泛被时人及后人接受并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新安志》自宋代罗愿修纂后即有刻本问世,元明清皆有翻刻,而现传的古代刻本基本上是清代的。在清代的4个刻本中,康熙、嘉庆、光绪皆为民间刻本,乾隆本是官本。康熙翻刻明万历本,光绪本又翻刻康熙本,流传甚广,形成版本流传系统的重要一支。嘉庆本也为民间坊刻,以宋本为底本,并参校康熙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乾隆本为四库采进本,馆臣抄写,相对独立,虽有四库全书的通病,但总体质量不会太差,且还有优于它本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