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琼斯教授提出,课程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汁划,而是在了解儿童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据此,她与另一学者约翰·尼莫教授推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生  相似文献   

2.
母爱与婴儿的依恋安全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如果母爱的质量低劣则势必导致婴儿与母亲形成不良的依恋关系,并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埋下“隐患”。因而,协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你的孩子有依恋安全感吗 本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运用“陌生情境测验”的研究发现,1~1岁半儿童依恋行…  相似文献   

3.
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领域的研究情况。依恋的最初的研究就是看到了它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上的危险性,在后来的陌生情境测验中,人们发现了两种重要的不安全依恋类型,探讨了不安全依恋的成因、不安全依恋与后期发展的关系。近几年,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这是一种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在依恋的高危儿童中,研究最多的是被虐待的儿童和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尤其是混乱型不安全依恋。除了依恋本身的障碍,许多精神病理症状都与依恋方面的问题有关。从发展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研究依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揭示异常的经验与精神病理过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突出问题的影响,有助于人们回答有关正常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有益于对依恋问题的干预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美国早期儿童教育中的“生成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西雅图分校人类发展系约翰·尼莫教授、李薇教授来我校,介绍了美国现行的一种课程——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又译为呼应课程)。作为《生成课程》一书的作者,伊丽莎白·琼斯教授和约翰·尼莫教授曾经在意大利瑞吉欧作了较长时间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琼斯教授就提出,课程不是教师先写出来的计划,而是在了解儿童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生成课程的提出,是以美国的文化价值取向为背景的,同时也受到了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影响。可以这样说,生成课程是在广泛的地区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也谈二战后初期“冷战”的责任者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对于如何看待美苏两极在战后初期的地位、作用和谁该对发动冷战负责的问题,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美苏两家发表过许多论著和文章,但是学者们的看法大相径庭。盛行于40、50年代乃至60年代初的美国传统学派象赫伯特·费斯、约瑟夫·琼斯、沃尔特·罗斯托、约翰·斯帕尼尔、小阿瑟·施莱辛格,都秉承美国决策人的意图,把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在研究母婴依恋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了儿童对某些玩具如毛毛熊、或物品如毛毯的过度依恋。1953年,Donald Winicott首次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依恋于某一软质玩具或物品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此现象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具有过渡性意义,并将  相似文献   

7.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童年时光是在一个叫摩拉维亚的小镇 上度过的。每当黑夜降临,约翰常常和父亲点起蜡烛,相对而坐,一边 煮着咖啡,一边天南地北地聊着,话题总是少不了怎样做生意赚钱。 约翰·洛克菲勒从小满脑子就装满了父亲传授给他的生意经。 7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约翰在树林中玩耍时,发现了一个火  相似文献   

8.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相互关系,特指儿童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这种情感上的联结,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依恋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表现,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对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也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并积累了不少的丰富资料,但查阅众多相关文献,发现涉人跨文化研究的却甚少,因为依恋相同于其他心理现象,有着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本文试图从影响亲子依恋风格的因素等方面探究其跨文化性,以期为亲子依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90年代西方依恋理论研究的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90年代依恋理论研究的争论;单一与多重依恋,陌生情境中“气质”与“母婴关系”的作用,母亲、父亲依恋的效果。依恋具有跨代传递性。依恋存在于同伴关系之中,对友谊会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合作学习”是70年代在美国开始勃兴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目前这种方法不仅在美国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中广为使用,而且代表了教学法改革的趋向。“合作学习”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等人以及明尼苏达大学大卫·约翰逊等人倡导的。  相似文献   

11.
《巨型大学和知识媒体──新技术对大型远距离教学大学的影响》简介[英]约翰·S·丹尼尔著于明本书是英国开放大学副校长(校长是荣誉职位)约翰·S·丹尼尔(John·S·Daniel)1995年底的新作。所谓巨型大学,据丹尼尔的自定义,即在校生超过十万人的...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下半叶,南北战争(1861-1865)后,美国开始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经济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工业企业的成长壮大,美国社会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举足轻重的大财团和大企业家。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铁路业的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石油业的约翰·戴维·洛克菲勒,钢铁业的安德鲁·卡内基,金融业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以及在此稍晚的发明家兼企业家托·阿·爱迪生和汽车制造奠基人享利·福特等。这批新型企业家有别于美国传统企业中的企业主。美国的传统企业是单一的小企业,由个人…  相似文献   

13.
去自我中心化: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化(egocentric)”或“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现象的发现是皮亚杰(Jean Pjaget)在儿童心理学上的第一个巨大成就。这使他作为一个学者而誉满全球(奥布霍娃,1981)。其最初的五本儿童心理学著作主要展示了他在本世纪20年代在这一问题上所取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H·E·Gruber&J·J·Voneche,1977)。5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了“脱离自我中心”(decentration)这一概念,并指出: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代,美国文坛出现了一批中、青年小说家,创造了一种被称为“黑色幽默”的文学流派。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约瑟夫·赫勒(Joseph Heller),小库尔特·冯内格特(Kurt Vonnegut,Jr.),约翰·巴思  相似文献   

15.
早期的英国,人口较少,取名为John、Hilda等的人屈指可数,不易混淆。后来,同一地方好几个人取名相同,便在名字后面加上本人职业以示区别,如John the Weaver(织布工约翰)、John the Cook(厨师约翰)、John the Miller(磨坊工约翰)、Johnthe Shepherd(羊倌约翰)等。再后来,它们简化成了John Weaver(约翰·威弗尔)、John Cook(约翰·库克)、John Miller(约翰·米勒)和John Shepherd(约翰·谢泼德)等,于是,英国人的姓氏便产生了。有一些姓氏取自住处,如wood(树林)—Wood(伍德)、field(田野)—Field(弗尔德)、ford(小溪)—Ford(福特)、str…  相似文献   

16.
艺术欣赏     
约翰·艾瓦瑞特·米雷斯(1829-1896)约翰·艾瓦瑞特·米雷斯从小就是艺术神童,11岁进入皇家艺术学院,17岁在那里展出作品,他在皇家艺术学院结识了亨特和罗塞蒂,和他们共同发起了拉斐尔前派运动。  相似文献   

17.
儿童社会认知的早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社会认知的早期表现为母婴依恋。婴儿依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研究婴儿社会认知发展早期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对于促进和加强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及相应的社会技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文人的笔下以及许多漫画家的画中,“约翰牛”和“山姆大叔”成了英国和美国的代称。那么,这两个绰号是如何来的呢?18世纪,苏格兰有位名叫约翰·阿巴思会诺特的英国作家,于172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约翰·布尔的历史》的书,书中刻画了一位名叫约翰·布尔的性情急躁、滑稽、个子矮胖、举止笨拙的绅士,借以讽刺当时执政党的战争政策。以后的漫画家又把该书主人公约翰画成一个头戴小圆帽、身穿骑马衣、足蹬长统靴的矮胖绅士。由于人物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很快传播开来而家喻户晓。这样,“约翰牛”便逐渐成为英国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德国作曲家路易·贝多芬有个弟弟叫约翰·贝多芬 .两兄弟爱好迥然不同 ,一个爱好艺术 ,一个爱钱如命 .约翰后来发了横财 ,买了一块地皮 .他得意地给哥哥送来一张名片 ,上面写着 :约翰·贝多芬———土地的所有者 .路易看到这张名片 ,就拿起笔来 ,在上面题写了几个字 :路易·贝多芬———智慧的所有者 .让来人把名片带回给约翰 .智慧的所有者  相似文献   

20.
值此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华诞、学前教育专业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于2002年9月14日~18日主办了“国际学前教育学术研讨会·新世纪的学前教育”。会上,国内外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学者作了精彩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刘焱教授讨论了90年代以来国外学前教育理论与研究的最新进展,冯晓霞教授探讨了教育行动研究与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问题,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布瑞娜·塔吉特博士介绍了英国托幼机构教育效果研究,英国剑桥大学霍姆顿学院约翰·斯冉杰—白拉杰福特博士分析了何谓适宜的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