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家庭教育模糊的性别导向是造成孩子性别意识失衡的首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性别教育的启蒙老师,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性别角色不规范,就会影响孩子性别取向的确立,从而扰乱他们的性别认同。家中阴盛阳衰、父母长期分居、亲子关系不良、父母关系不和等都很容易导致男孩儿女性化、女孩儿男性化。  相似文献   

2.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的性别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如何开展对于孩子的性别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已经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分析应该如何开展儿童的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4.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性别角色期待是妇女解放进程中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着男女两性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扮演,而且左右着人们对“好男人”和“好女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男女平等的意识虽早已成为主流,女性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仍根深蒂固,即使是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中也不例外。因此,要缓释女教职工双重的角色紧张压力,性别意识的确立和传统性别观念的改变是至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农村妇女”一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概念,一是性别概念。就农村妇女而言,其处于“农村”和“妇女”这一双重不利境地。农村妇女的教育地位体现了公共资源和家庭资源的性别和地域配置,也是农村妇女整体能力提升的一大基础和发展的潜力所在。笔者从性别比较和城乡地域比较入手,以“结构”作为主要分析路径,探讨了当今农村妇女教育地位及变化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和家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性别不平等”倾向不断弱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已更多地成为一种家庭发展策略而不仅仅是基于“重男轻女”观念的一种行为。但两性相比,妇女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仍少于男子,并且,教育资源配置和机会获得中的城乡不平等更甚于性别不平等,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在更大程度上是“三农”问题,而不仅仅是性剐问题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家庭内成年人对晚辈都有教育的义务,孩子通过社会道德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性别意识;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教育使他们获得了生存的必要知识技术,同时也接受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而宗教教育则通过一系列宗教祭祀、人生礼仪等巩固和强化着已形成的社会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自编量表调查了来自中、日、韩三国的727名家长对其孩子受教育的期望。结果显示:三国家长对其孩子的成长都持积极期望的态度;在“主体积极发展”“关注饮食”“意志力培养”“道德判断”“与成人情感交流”等因子上。国别差异显著;国别与性别,国别与年龄,性别与年龄,国别、性别与年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期待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了,他们将这种期待融入当地的育儿习俗中.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儿童在求子习俗、生育和养育三个环节上有具体差异,其育儿习俗中的孕育、生育、养育过程中处处折射出当地人“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要转变俐侎人的社会性别观念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男性应该抛开性别偏见,而女性应该提高自身的觉醒意识,转变传统的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0.
性别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反映着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儿童性别恒常性和性别偏好发展又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国内对儿童性别恒常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对儿童获得性别恒常性的年龄存在争议,对儿童性别恒常性与性别偏好发展关系的探讨尚有局限。  相似文献   

11.
牙牙笑掉吧     
《快乐阅读》2010,(5):30-35
性别决定 一次我在大学讲授人类遗传学课程时,向学生解释男性的X或Y染色体会决定下一代的性别。所以期末考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孩子的性别如何决定?”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决定着中国21世纪的胜负荣衰。然而,他们稚嫩的双肩,能否挑得起这千斤重担?这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关系,但有些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存在着很大误区。尴尬处境:你幸福,可是你孤独由于70年代末开始,“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小太阳。这一批孩子也被称之为“独生子女”。就“独生子女”这个词本身而言,某种程度上意味  相似文献   

13.
一、对学前性别教育的反思“男女平等”的提法,早期更多是针对中国传统观念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的,如今,从性别教育的角度重申男女平等的诉求,而且要求把性别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及课程体系中,使男女平等内涵更丰富,更具实质陛,性别平等本身的含义也是l生别意识的重要内容。从性别的角度来说,现行教育理念更关注的是教育公平,而在学生性别养成方面关注得较少,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诸如“男童女性化”、孩子与异性父母过分亲密等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其实,对儿童的性别教育应从婴儿时期就在家庭中开始,而学前教育应该是一个更规范、更科学的教育阶段。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使人类对性别尤其是对女性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命运不是由生理决定的。当我们从社会性别这一视角去审视目前的教育时,会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性别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就有赖于开展性别教育,确立教育的社会性别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父母对儿童性别偏爱的差异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由来已久 ,这种陈旧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内涵 ,但它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发现父母对儿童性别有所偏爱 ,男尊女卑的思想遗迹还在人们的脑子里徘徊。由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功能的研究与实验》 ,就父母对儿童的性别偏爱的差异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父亲对儿童的性别偏爱差异不显著 ,母亲对儿童的性别偏爱差异显著 ,母亲对男孩更加喜欢。  一、从总体上说 ,父亲对儿童性…  相似文献   

16.
疾病往往与性别年龄有关。这是因为不同性别年龄,其生理特点、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易患的疾病也不同。在儿童时期,家长的某些错误看法,不但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而且与孩子成年后一些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联。儿童保健是一项综合工程,任何偏废或疏忽都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带来危害。但是生活中不少家长在儿童保健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17.
依据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西方学者突破、超越旧有的研究范式,围绕着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多样性和劳动按性别分工的差异性以及家庭、中产阶级两分领域和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关系问题等展开了讨论,鼻亨翟刻认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性别在社会中的运行态势,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女性在英国工业化时期的能动作用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
女性长期来,包围在被自然化、合理化的社会性别文化语境中,为“自然”的女性,要低于为“文化”的男性。在这样一种社会群塑下,女性社会性别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女性以丢失“自我”为代价的必然归宿。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性别意识面临着一种新的启蒙,在“弱化”和“强化”的辩证互补下,将女性的性别自觉达到一个新高度,实现现代女性与男性同样“内外双修”的和谐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平等理想。  相似文献   

19.
科技界的女性问题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一项全球性挑战。为了探究科技界女性“缺席”现象,我们以高中文理分科阶段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三类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传统性别文化中的男女两性“刻板印象”如何在家庭和学校两个重要场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性别意识、兴趣发展、分科选择乃至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而思考改变该现象的可能性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试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认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具有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试图从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和行为模式出发,论述并探讨了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独特而且更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