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一、书、文第一次对接,了解课文大意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梅兰芳蓄须》。课前你们已经读完了《梅兰芳传》,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目录?(出示目录)对比《梅兰芳传》的目录和今天要上的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两者有关系,《梅兰芳传》目录中的第三章和今天上课的课题都讲了“蓄须”。  相似文献   

2.
据《北京晨报》消息,郭敬明《最漫画》团队推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漫画传记——梅兰芳本传之同名漫画《梅兰芳》以及梅兰芳外传之《再见梅兰芳》,近期正式上市。郭敬明在谈及此次推出传统文化题材漫画《梅兰芳》时表示,目前国内和国外的动漫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被贴上了娱乐的标签,为各领域的巅峰人物树碑立传比较少见,此次出版梅兰芳漫画传记是希望传承国粹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3.
据《北京晨报》消息,郭敬明《最漫画》团队推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漫画传记——梅兰芳本传之同名漫画《梅兰芳》以及梅兰芳外传之《再见梅兰芳》,近期正式上市。郭敬明在谈及  相似文献   

4.
1994年戏剧大师梅兰芳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两位文艺界前辈柯灵与黄裳也因了40年前有关梅兰芳的往事展开了激烈论争。因柯文中有“伟大正直如鲁迅也不免对梅怀有极深的偏见”(《想起了梅兰芳》)等语,又引起杜浙等对柯文的批评,认为“鲁迅决无卑视梅兰芳之意,更非对梅怀有偏见”。①这实际是新时期以来,如何看待鲁迅对梅兰芳批评的  相似文献   

5.
偶读《梅兰芳与霸王别姬》一文,据作者徐兰源先生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香港演出《霸王别姬》时,每演到项羽见虞姬自刎后念“啊呀!带马!”锣鼓起“急急风”下场,观众就“开闸”,无心再看下场了。什么原因呢?当时有人认为是梅兰芳下场不出台了,可是梅兰芳却说:“观众离地,恐怕不完全是因为人的关系,而是戏的问题。情节发展到这里,整个扣子解开了,再往下演就显得拖和无力了”他说,“戏,得给人不尽有余的感觉才好。”  相似文献   

6.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故事。于老师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动机。上课伊始,于老师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  相似文献   

7.
<正>《梅兰芳》,词作者:刘鹏春,曲作者:吴小平。是一首具有独特京剧韵味儿的民族声乐作品。受到颇多民族歌手的喜爱。整首歌的歌词优美朴素,可以说,一半是赞诗一半是戏歌,一字一句一腔一调恰如细珠落玉盘,震动心弦,彷如梅兰芳先生的戏剧,又似梅兰芳先生的生活。声乐作品《梅兰芳》中的京腔京韵儿十足。开腔演唱的第一句,浓烈的京味儿就凸现出来了,如:谱例  相似文献   

8.
2005年北京市高考阅读题有一段《戏剧与戏曲》文字,其中涉及了梅兰芳和他的表演体系,据说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学生对梅兰芳了解太少。北京是首善之区又是“京剧之乡”尚且如此,更何况其它考区呢?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影片《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柔情似水的惊艳形象、人戏两不分的执著痴迷、刻骨铭心的破碎情梦,令人至今记忆犹新;2008年,影片《梅兰芳》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传奇婚恋为题材,公映以来再次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讨论热潮。这越发吸引人们去思考"男旦艺术"这个话题,梅兰芳最擅长旦角,在舞台上演女人,是风情万种的;在舞台下做男人,是儒雅风流的。男旦艺术也如同梅兰芳一样,洗尽铅华,历久弥香。  相似文献   

10.
《看戏》一课,描写了首都群众观看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这篇课文的文题是“看戏”,重点自然落在看戏的观众身上。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有的教师对梅兰芳的表演分析不透,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则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被人指责为“对教材把握不准”。其实,这些教师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梅兰芳的“戏”,观众“看”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人们偏重利用上海《申报》的演剧材料来研究20世纪早期的演剧面貌,对北京《顺天时报》上的演剧材料利用不够。笔者调查了1919年梅兰芳访日前《顺天时报》所刊登的与梅兰芳访问演出相关的所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出,近代大众传媒作为新型的戏剧传播途径,对于推动梅兰芳的首次访日公演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朱文娟 《今日教育》2013,(11):70-70
冯忠方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谈梅兰芳,说梅兰芳一生都坚持一个对艺术的态度,就是:“说我孬者,乃我师也。”梅兰芳拿手戏是《杀惜》,每次都爆满,大家听完之后,喝彩声不断,因此,梅兰芳演这出戏比较多,演完之后,他都是问观众对这出戏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  相似文献   

13.
“人生有限艺无限,长把光芒照后贤。”这是戏剧家田汉在《梅兰芳记事诗》中对我国杰出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高度评价的诗句。梅兰芳小时候天资并不聪慧。幼年丧父后,他和寡母依靠伯父操琴收入勉强维持生活。8岁开蒙学戏。老师起初嫌他进步太慢,曾经对他说过“祖师爷没给你饭吃”的气话。然而这话却深深刺痛了梅兰芳的心,促使他下了发  相似文献   

14.
守住孤单     
电影《梅兰芳》刻画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却木讷寡言,不谙世事,甚至不懂幽默。在其经纪人邱如白看来,正是由于平日里的这种孤单,才使得梅兰芳事业高度专一、成就卓然不群。古来圣贤皆寂寞。历代成大器者,几乎无一不承受着自己的那份孤单。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在困厄中著述《春秋》,屈原被放逐写出《离骚》,左丘双目失明作成《国语》,孙膑被剜去膝盖骨修成《兵法》。  相似文献   

15.
梅兰芳     
近来,陈凯歌导演、众明星加盟的贺岁大片《梅兰芳》正在热映,影片讲述了一代伶王梅兰芳的传奇人生。在使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重回人们视线之余,影片本身也一直备受关注,因此本期将“梅兰芳”作为关键词,为大家解析相关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手术台就是阵地》《梅兰芳蓄须》《青山处处埋忠骨》等。这类课文都是通过讲述伟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高贵品质。教学这类课文,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从“教什么”“怎么教”两方面,简要谈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末上映的传记电影《梅兰芳》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梅兰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而且体现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符合主流文化的形态标准,充满道德情怀。电影《梅兰芳》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君子人格美、家庭伦理美和民族大义美三个方面,通过对影片的分析解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此类影片的主题以及孔子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8.
凝结了深厚文化底蕴与人生思索的影片《梅兰芳》实现了艺术与商业上的成功。影片在以三段式叙述结构重点展现了梅兰芳艺术追求与民族大义的同时,也将孤独映照下的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这“双重人生”的彰显与融合传达给了观众。“双重人生”的博弈和由“出”到“入”的人生体验使影片具有形而上思索的普适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看过电影《梅兰芳》的人一定记得余少群这个名字,因为他在片中扮演了青年梅兰芳,其俊秀的脸庞让人难忘,他也因此一下子拿了八个新人奖。此后,余少群却以精致脸孔、腼腆形象在荧幕上“大打出手”:《功夫咏春》中那个天天被打的功夫小生,  相似文献   

20.
<正> 胡适从“五四”文学革命起,以至他生命结束的前夕,他始终主张旧剧(京剧)必须改革、必须虚心向西方戏剧学习。对此,他与一些新文化前驱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他从未丑化过京剧泰斗梅兰芳(名润,字畹华)的艺术形象;从未轻视梅兰芳高超的表演艺术。而是热情鼓励梅兰芳对京剧的改良,大力支持梅兰芳率团赴美访苏进行文化交流。因而,他与梅兰芳有着友好的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