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人: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谢志详验证人: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詹汉英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中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实验l—8」,在制取氯气时,存在着一个问题:氯气的扩散,即收集氯气时的扩散以及制取所需的氯气后气体发生装置中残余氯气的扩散。怎样才能使氯气的扩散减少呢?笔者经过摸索,对此实验作了~点改进,使氯气的扩散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改进之处为:①烧瓶改用蒸馏烧瓶;②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间用一三通玻璃导管连接;③蒸馏烧瓶处的双孔塞中的一孔插入一长…  相似文献   

2.
采用科学趣味的DIY净水系统套装改进实验室氯气的制备及性质检验,创新地设计一体化氯气制备、性质检验及尾气吸收装置。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简单易行,速率可控,现象明显且绿色环保,适合学生分组实验,一器多用,达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实验中氯气有毒、性质检验实验步骤多、容易泄漏等问题,可以设计氯气的绿色化制备及全封闭储存、使用装置。其中,在注射器中制备氯气,实现了药品的微量化;用注射器滴加浓盐酸增强了实验的可控性。反应过程中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收集方便。用注射器储存氯气在使用以及尾气处理时方便便捷,只需将注射器中的氯气注射到相应的试剂中就可以检验氯气的有关性质,使用完毕后只需将剩余的氯气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就可以进行尾气吸收。  相似文献   

4.
四氯化锡是一种极易水解的化合物,它的制备需要在严密不漏气的装置、无水的条件下进行。且反应要用氯气进行氧化,一旦体系漏气或尾气吸收不好,泄露的氯气或四氯化锡水解产生的大量HCl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氯气的试剂、方法;根据反应特点和反应物的状态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氯气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根据氯气的性质和与之反应所得生成物的性质、反应发生的条件,选择性质实验的仪器、装置等。一、氯气的制法1.实验室制法(1)原理: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氯化物氧化为氯气。  相似文献   

6.
舒千 《双语学习》2007,(8M):141-141,143
四氯化锡是一种极易水解的化合物,它的制备需要在严密不漏气的装置、无水的条件下进行。且反应要用氯气进行氧化,一旦体系漏气或尾气吸收不好,泄露的氯气或四氯化锡水解产生的大量HCl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7.
贵刊 99年第 3期登载了梁乃军老师《尾气吸收装置的改进》一文 ,我非常赞同他对现行课本一支导管、一个烧杯组成的非易溶尾气液体吸收装置的评价 ,但我对其改进装置的实用性颇有个人看法。愿与粱老师及同行商榷 ,共同改进、提高、完善这一装置。粱老师的改进装置并不复杂 ,却能形成“三次吸收” ,这原本是这一装置的亮点 ,但成也“三次吸收” ,败也“三次吸收”。“三次吸收”提高了尾气吸收量的同时 ,‘也大大提高了尾气中惰性气体 (指不参与与吸收液反应的无伤害性气体 ,如空气等 )克服液体压强阻碍排出“体外”的困难程度 ,还产生了诸多…  相似文献   

8.
针对实验室制取氯气在尾气吸收处理上的不足,通过实验探索,用实验论证了用氨水代替NaOH溶液作为尾气吸收液的可行性,并对苏教版教材上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解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58):154-155
鉴于教材中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存在药品用量较大、氯气易泄漏、尾气难处理等不足,本实验根据绿色化学和微型实验的要求,利用无色透明生活废品作为实验装置材料,将氯气制备与多个性质实验及尾气吸收进行一体化创新设计。该实验具有一体化、微型化、绿色化、可控化等特点,既节约试剂,现象明显,又可控速率,绿色环保,非常适合课堂演示。  相似文献   

10.
洪恬 《教学考试》2024,(14):57-60
<正>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册中关于氯气的制备、氨气的制备的实验装置如图1和2,两套装置的组装较复杂,且反应结束后装置内部还残留大量的氯气和氨气,拆卸装置会产生污染,不利于教师演示实验,更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另外,图1中尾气处理装置中没有设置防倒吸装置,图2中没有尾气处理装置,使得实验存在许多需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1.
氯气有毒,为不影响师生身体健康,实验时不能让其外逸。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将实验装置作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下图:  相似文献   

12.
采用以泡沫条为主体的复合微型实验装置,4min内完成了氯气的制备、氯气颜色的观察、氯气强氧化性、氯气的水溶液酸性,漂白性,氯气尾气处理的实验。  相似文献   

13.
一、有毒气体收集装置的改进实验时,若要收集多瓶密度大于空气的有毒气体,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上的装置,换瓶时难免有气体跑到空气中,这不仅浪费了气体,而且会影响实验者的健康。现以氯气为例,改进如下: 装置如图操作收集氯气时,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2、4,则氯气沿着橡皮管1的方向进入集气瓶甲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多余的氯气通过橡皮管3进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被吸收。当需要调换另一只集气瓶时,先打开橡皮管2、4上的弹簧夹子,再夹住橡皮管1、3,让氯气充入集气瓶乙,同时用其它集气瓶换下集气瓶甲。若要收集多瓶气体,重复以上操作即可。二、红磷转化为白磷及红磷和白磷燃点的比较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实验步骤 1.在试管底部放置少量干燥的红磷,并固定在铁  相似文献   

14.
尾气吸收装置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要吸收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尾气,通常是将尾气直接通入盛有吸收液的烧杯中.由于尾气与吸收液接触面小,吸收时间短,因此,吸收效果较差.特别是当实验时间较长、产生尾气较多时,尾气吸收很不充分,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师生健康,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为此,我把尾气吸收装置作了改进(见下图所示).在该装置中,广口瓶内盛放尾气吸收液,双箭头“ ”指示范围内的吸收液的体积约为漏斗容积的2/3.尾气从导管进入广口瓶,并被吸收液吸收,多余尾气进入瓶内液面上方.随着尾气的导入,瓶内液面开始下降,双箭头“…  相似文献   

15.
在化学实验中,常会遇到一些有毒气体,容易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实验装置的科学设计和对尾气的简单而有效的处理.1.收集法.即将尾气直接收集起来的装置.如用气球将尾气直接收集起来.2.转化法.即将尾气转化为另一种或几种无污染或污染性小的物质.如将CO燃烧使之转变成CO2(见图甲).3.重复使用法.如将装置改进为图乙,使未参加反应的CO再次利用,同时也节省了实验过程中CO的用量.4.吸收法.即利用能同尾气反应的某种溶液进行化学吸收,如下图.又如:制取H2S气体时,多余的H2S这一酸性气体可用足量的NaOH溶液进行吸收等.尾气处…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化学第一册课本第26~30页,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的演示实验7个,约占全册书演示实验的1/7。为了提高演示实验效果,保护师生的健康,我对该演示实验作了改进,采取半封闭式装置,一次完成了7个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1.取六只具支试管用玻管胶管和氯气发生装置串联,在2—6个试管中依次放入干布条,湿布条、铜粉、红磷和水。 1.缓缓加热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的混和物,使反应加速,让氯气均匀地放出,依次通过六只试管,充满氯气后多余的氯气用碱液吸收。  相似文献   

17.
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实验.氯气的毒性比较大,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该反应速率快,很难控制反应的速率而且也有较大的危险性,所以在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为了让学生能自己动手做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本文根据绿色化学和微型实验的发展理念,对氯气的制备及其性质实验的微型实验装置做了改进,旨在减少实验用剂量,降低尾气毒害性,提高实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氯气和氢气光化反应实验,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验。为了进一步达到演示实验的要求,我作了较大改进。现介绍如下:一、实验装置这个装置既不要单独的氢气和氯气的发生器,也不要氢气和氯气的储气装置,只要一支普通大试管a和一支球形或直管横口管(离管底约1cm处有一个小孔)。如图1中b、c所示。  相似文献   

19.
1 改进目的1 1 采用密封装置 ,避免反应时氯气散逸 ,影响师生身体健康。1 2 用玻璃燃烧匙代替铁质燃烧时 ,避免铁与氯气反应产生棕色烟的干扰。装置图1 3 用胶头滴管装入碱液 ,一方面缓冲气压 ,另一方面实验结束后把胶头滴管中的碱液注入集气瓶中 ,(在胶头滴管下套一能使碱液成“雾状”装置 )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 ,防止拆洗时氯气的污染。2 实验步骤2 1 事先收集两瓶氯气用毛玻璃片盖上 ,待用 ;2 2 用小刀切下黄豆大小的一小块钠 ,并用滤纸吸干上面的煤油 ;2 3 将小钠块放入玻璃燃烧匙中 ,在酒精灯上加热 ,开始燃烧时立即伸入盛…  相似文献   

20.
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此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按书上的装置制氯水,氯气容易散发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为此,我们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附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