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论文以典型岩溶地区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对象,以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以A rcGIS为数据处理平台,根据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侵蚀等级划分标准,研究普定县水土流失区土地利用的构成.研究结果表明:普定县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旱地、草地、灌木林地是水土流失发生率最高的地类,其水土流失面积占整个普定县水土流失面积的79.77%,在治理水土流失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构成,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其变化特征及规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五台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和Arc GIS技术平台,从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程度变化两方面分析10a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1-2011年,五台山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持续增长的地类依次是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面积,面积持续减少的地类依次是耕地、水域和其他用地.(2)2001-2011年,交通水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变化最快,耕地、草地、林地变化较慢.(3)2001-2011年,五台山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表明研究区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加强,城市化进程加快.(4)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来看主要为退耕还林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渝北区四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遥感软件,获得研究区四期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运用ARCGIS和Excel的运算功能,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关系,并探讨其用地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7年间,区内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为0. 55%,表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区的土地性质产生的影响还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毕节关门山流域,选取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荒地、果园及玉米地五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表层土壤含水量随坡长增加变化不大,且乔木林地高于灌木林地;2)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坡脚土壤含水量高于坡中,坡中高于坡顶;3)五种土地利用条件下0-80cm深度内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增;4)表土容重的变化次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果园地〉荒地〉玉米地。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技术,以Landsat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湟水流域平安段的1996年、2003年和2010年的TM/ETM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域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湟水流域平安段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草地、林地和耕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3%;其中未利用地没有变化,耕地在不断减少,林地、草地及建设用地在增加。这主要是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同时随着对保护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力度的不断加大,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将得到更大力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8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202国道大庆杜蒙段及其两侧10km缓冲区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且重点分析了2km缓冲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景观格局变化,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该地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居住用地面积增大,而草地、水域面积减少。2.该区域草地的退化现象严重。3.该路段的廊道效应十分明显而且对沿线地区呈“轴”向影响,符合距离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空间洛伦茨曲线和分形理论,对梓潼县文昌镇2009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分形维数,不稳定性指数和分散程度。结果显示:1)全镇土地利用景观要素边缘的复杂程度是公路用地(裸地(其他草地(有林地(园地(水工建筑用地(河流水面(旱地(其他林地(灌木林地(村庄(水田(水库和坑塘(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内陆滩涂(设施农用地(建制镇(采矿用地;2)单块面积较大的、社会功能较强的土地利用景观要素的稳定性最高;3)设施农用地、内陆滩涂、建制镇、采矿用地、灌木林地、裸地和其他草地在文昌镇分布极为集中,而其他的土地利用景观要素在文昌镇的分布则相对比较均匀。结果对土地利用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石漠化典型地区安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ALOS影像为信息源,综合运用"3S"技术,通过解译安顺市2010年石漠化与水土流失分布图,并且参照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中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级划分标准,研究安顺市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安顺市石漠化的发生率随着水土流失侵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集中分布在微度和轻微侵蚀阶段;安顺市水土流失的发生率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增高而降低,水土流失更容易发生在非石漠化地区和低等级石漠化地区,安顺市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之间是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生态化对于提升生态文明发展路径与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以清流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2021年该县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对其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当量因子法与线性规划模型,分别对清流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与优化,确定该县生态系统最大服务价值情景下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2015-2021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以上,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70.74hm2和325.06hm2;(2)2015-2021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减少2580.67万元,其子指标估算价值依次为: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气体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原材料生产>提供美学景观>废物处理>食物生产;(3)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最大的情境下,2030年清流县林地面积较2021年增加0.13%,园地、其他农用地和难利用地分别减少3.84%、1.51%和0...  相似文献   

10.
社会因素对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近十年来四子王旗6.9%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旱地、天然草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三者变化面积占四子王旗土地变化面积的96.67%。对1997-2002年的土地变化流向进行分析,发现了旱地和天然草地主要流向了未成林造林地。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影响四子王旗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以及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从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角度,对不同植被恢复调查样地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以及土壤呼吸在不同植被样地之间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大小排序为:乔灌混交林青檀任豆青冈侧柏阴香青檀+鞍叶羊蹄甲剑麻枫香湿地松吊丝竹湿地松+桉树桉树光板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也呈现缓慢增加,但土壤微生物量磷却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出现先升后降现象;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含氮量、脲酶活性等土壤肥力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以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植物为优势种的样地,其土壤微生物量明显大于外来物种湿地松和桉树为优势种的样地。因此,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使用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土壤生态恢复的现状,作者对广西宜州、环江、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从海拔高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吊丝竹、任豆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地的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豆科植物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相关的理化分析指标也较好,因此,可以将之作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石漠化图的成图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防治喀斯特石漠化的前提是对石漠化的分布和等级程度有准确的认识,精确的喀斯特石漠化分布图对分析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有着重要意义。分析常用的制图方法,提出现阶段喀斯特石漠化制图的简捷方法。  相似文献   

14.
石漠化是在脆弱的喀斯特自然环境中,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的复杂发展过程。文章分析黄果树景区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得出人文因素占主导地位,并提出了景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叠加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文章以不同强度等级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为切入点,并以花江示范区多年的治理成效为例,提出了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叠加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文章以不同强度等级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为切入点,并以花江示范区多年的治理成效为例,提出了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20多年的岩溶工作积累为基础,分析了普定县典型石漠化地区的现状和特征,详细研究其石漠化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并提出了治理石漠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石漠化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许多内容丰富的习惯法,其中不少习惯法的规定能够填补当前石漠化治理对人的行为缺少规制的漏洞.笔者对石漠化地区民族村寨习惯法进行实地考证,探讨在石漠化治理中引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石漠化治理区,政治参与是石漠化治理村民参与率的集中体现,反映着石漠化治理的可持续性。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研究有利于理顺村民对于石漠化治理的深层次态度,找出问题,寻求根源,为石漠化治理的后续投入提供政策性参考。文章以石漠化治理区为例,对村民的一个群体---外出民工的政治参与现状、特征进行了考察,进而从自身条件、外部境遇与社会网络等方面对村民政治参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土壤酶,对土壤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可作为土壤肥力变化和生态恢复的监测指标。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现状,作者对广西宜州、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取样,并从不同植被恢复的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吊丝竹(D.minor(McClure) Chia et H.L.Fung)、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地的土壤多酚氧化酶及其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有效N、有效P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豆科植物为优势种或与豆科植物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其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其他相关的土壤肥力测试指标也较高,因此,可以将之作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