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从汉代开始,<汉广>一诗的解说就存在分歧.毛诗认为是说南方女子接受"王道"教化,知礼循法,是不能无礼而求的.韩诗则把<汉广>同包含有"求而不可得"喻义的汉上游女传说联系起来,这也正是它与<汉广>诗意的相通之处.以上解诗者所说的两种"遇求不得"之意,对后世的<汉广>解读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即选取这一理解角度,进而探究其文学审美和伦理内涵的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2.
荀子坚持"性恶"的观点,并对孟子的"性善"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于这一点,从古到今,无数学者都有过探讨.从荀子"约定俗成"的"语用学原则"这一独特的语言学视角来揭示荀子对"人性"的定义.鉴于这种语言观,荀子才激烈批判孟子对"人性"概念的革新.通过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孟荀"人性"概念分歧的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的规定性。"人之正路"就是要求人们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义"是开启孟子性善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远庖厨"中"远"的用法,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远"应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不是"使……远"的意思,而是该句的主语"君子"本身主动地"远离"的意思.在<孟子>中"远"有三种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文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6.
孟子对"人性论"的观点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孟子》全书谈论人性的篇章很多,但唯有《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也"一章正面发表了孟子对于"性"的看法,因此此章成为了研究孟子"人性论"的重要资料。但由于前人注解的分歧,使今日理解"天下之言性也"一章内容以及孟子所蕴含的关于人性论的看法加大了难度。本文将首先从前人比较有代表性的对此章的注解入手,梳理他们看法的分歧,然后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在理解此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联系《孟子》之前相关的篇章看孟子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7.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仁因而也是<论语>及其伦理思想体系的中心范畴.本文从逻辑的角度,即根据仁与孝梯、忠恕、礼、义、中庸等范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论语>,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并认为这也是我们认识、评价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孟子*尽心下>中"冯妇"一章的句读问题,自宋迄今一直难有定论,分歧在于对"卒为善士则"与"望见"的两处断句以及"望见"施事者的争议上.根据我们对"则"、"善士"及相关事理逻辑的考察,传统句读中,无论是朱子说、刘昌诗说、俞木越说,还是近人杨树达说,仔细推究均有其矛盾处.由于这一问题直接关涉到对此则寓言本身以及孟子发问用意的理解,因而对此章的断句仍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历来存在不同的解释,这也成为后人理解孟子"性善论"的一大难题.理解这段文字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文中"故"和"利"的确切含义.近来出土的文献,不但没有使该问题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这场争论.本文主张,只有兼顾训诂与思想史两个视角,把此问题放到孟子性善论的整体框架下讨论,才能发现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当时,对"性"的一般界定是"生之为性",这也应该成为准确解读这段话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民办教育"应重新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简称"一法一例")的颁行有力地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但"一法一例"对民办教育的界定在某些方面不很明晰,与有关规定相抵触,导致了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和分歧,影响了"一法一例"的正面促进作用.建议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民办教育,明确民办教育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陈独秀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对于陈独秀的评价基本上以1955年为界,前期以肯定为基本态度,后期则以否定为基调.究其原因,主要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特点,他们之间的固有分歧,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毛泽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海子作为20世纪的天才诗人,开创了中国当代感伤的浪漫主义先河。西方死亡哲学将死亡定义为人生的警醒者,激发人们质疑现有的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的真谛。由于时代造成的悲剧性格,海子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找到归宿,在诗歌中大量描写死亡意象,抒发对世俗世界和物质生命的排斥感,并且最终选择了献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学说是从孔子的仁礼学说发展而来的,他首次提出人本性之中存有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其中义是判断一切事物最核心的标准,是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论战中形成的论辩艺术——谈孟子辩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二方面对孟子的论辩艺术进行论述。一方面 ,从孟子当时所处的社会变革的大环境 ,分析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具体形成 ,说明了孟子“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的客观现实 ;另一方面 ,从《孟子》七篇中采撷若干史料分析孟子论辩方法的具体运用 ,说明孟子论辩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的仁义法思想,从而赋予“仁”和“义”新的内涵。这一改造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界常常以西方的民主思想来理解孟子的王道主义。实际上,孟子的王道主义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君本论”,这种“理想化的君本论”作为“理想政治”始终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巨大的张力,从而对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思想性格中并无一般论者认为的所谓矛盾;嵇康之死是嵇康践履其思想的主动选择,标志其人格境界的最后完成。嵇康的思想与人格在思想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孟子教育观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孟子的全部思想理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系统的仁学理论,而教育观则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对教育在孟子仁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作了深入阐述。作者认为,这种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是孟子仁学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的必然延伸。它既是使人有别于禽兽、贤有别于不肖的社会杠杆;又是社会伦常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环节;还更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其二:教育是实现仁学治国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它既是实现仁学“富国”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又是实现仁学“强兵”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其次,文章按教育目标、对象、思想原,施教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求学之道等四大内容对孟子仁学理论体系的教育观,作了简要概括和评说。  相似文献   

19.
本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20.
简述孟子的辩论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几个方面讲述了孟轲对不合乎儒家之道的言论和别人向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