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企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主体,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完善的制度因素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经之路;但制度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深层次障碍。因此,在中小企业融资上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安排中的重要作用,将成为促进和保障中小企业顺利融资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艾涛 《科技广场》2007,(6):59-60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并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也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不过,在发达国家,非正式的权益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体系、二板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资本缺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除了一般性原因外,还有其特殊的一面,主要是经济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运行基础不完善所带来的制度摩擦。  相似文献   

3.
黄巧凤  滕毅 《今日科苑》2007,(16):22-2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但是一种经济运行现象,而且还是体制和制度缺陷的一种表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行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胡延平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8):97-99,117
通过改善融资制度环境和提高融资制度效率,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服务是一种有效的分摊融资交易成本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国有银企之间关系型融资制度所具有的两个特征:一是银企交易成本内部化,二是中小企业长期处在这种融资制度的视线之外,造成了政府一直不重视公共服务的作用,使中小企业缺乏一个有效的成本分摊机制来解决融资困境。本文认为通过提供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银企规模匹配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描述了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及其自身所面临的融资瓶颈问题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银行信贷方面的有关问题,建立了基于中小企业融资安排的银企规模匹配模型。依据此理论模型,对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一、高校科技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垄断制度是造成高校科技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资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供给制度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融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融资制度变迁是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在改革过程中融资制度充分动员国民储蓄为转轨经济提供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除了一般性原因外,还有其特殊的一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要从国家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变革、企业体制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金融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等多层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路径依赖是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分析制度变迁时引入的重要思想。我国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等制度变迁。目前企业制度中在公司治理结构、政府管理、企业经营中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影响到企业制度合理化。只有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 与职能,打破国有企业制度变革中的路径依赖,才能使国有企业制度变革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困难也是人所共知的。究其原因,是未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融资者与中小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过高,难以确定风险与收益关系;融资成本过高,融资者没有兴趣提供资金,中小企业又无力承担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宏观经济体制进行转轨的大背景下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道路 ,从某种意义上看 ,可以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起点与众不同 ,而正是这独特的制度起点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的“中国特色”。1 股市融资制度崛起的制度背景一般来说金融主导型的储蓄——投资机制有两种形式 :即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在我国的融资制度变迁中 ,经历了一个银行信贷融资从全盛到出现困境 ,及股市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制度崛起的过程。1 979年至 1 983年 ,中国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