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层次分析、句式变换、古代汉语语法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指出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只能是含有“给予”义和“称说”义的动词,而有“获取”义的动词是不能带双宾语的。  相似文献   

2.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3.
综合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平面对双宾语句进行定义,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英语里的双宾语动词进行重新分类描写;同时进行汉语内部的历时比较,汉语和英语的共时对比,发现:古汉语中表“为动”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失;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表“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在英语中基本没有;而表“制作”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在英语中却很常见。  相似文献   

4.
距离象似性是语言成分间的首要原则。本文对比分析了英汉双宾语结构的距离象似性特点,发现: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形成特点受到距离象似性的制约;与英语相比,汉语的“给予”义、“取得”义双宾语结构更充分对应于概念距离——事物的转移和达到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带介词的间接宾语位于动词前或直接宾语后的句式则表示一个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双宾语句式中,宾语前是否可以介入“以”、“于”,语法界有不同意见,本文亦就此略陈管见。 沈春晖《周金文中之‘双宾语句式’》和周迟明《汉语双宾语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把“以”、“于”结构纳入双宾语句式。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双宾语句,既有与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相同的规则,又有它自己的特点,认识文言双宾语句,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很有用处。一、带双宾语的动词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授与”义动词,如“予、遗、赐、授、赍、赏、偿”及反义的“夺、取、罚、受”等。另一类是“告示”义动词如“教、告、语、言、示”及其反义的“问”等。与“授与”义相关的,还有“称谓”义动词也可带双宾语。例如《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梦溪笔谈·采草药》:“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谓”解作“称”,《马氏文通》卷四:“‘谓  相似文献   

7.
古今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双宾语句式中的两个宾语都放在动词的后面,一前一后,紧紧相连。例如“遗赵王书”(《史记·廉蔺列传》)、“给他录音机”是双宾语句。如果说成“以书遗赵王”、“遗赵王以书”、“把录音机给他”,就不是双宾语句了。第二,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在结构上不发生直接组合关系,而都同支配它们的谓语动词发生联系,其联系又有直接间接的不同——其中一个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是和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发生间接关系的对象,可以称之为间接宾语。例如“遗赵王书”中,“书”是“遗”的直接内容,“赵王”是与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运用转换语法手段,拟就英语与格动词结构分类及其结构和语义关系作些初步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一、与格动词一般结构 1.1.与格动词(Dative Verb)即带双宾语的动词。一为直接宾语(Direct Object),其功能是受动的(affected);另一个是间接宾语(Indirect Object),其功能是接受(recipient)。动词与双宾语的语法关系一般凭借语序或添加介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该句式的表层结构关系一般为:  相似文献   

9.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汉语中的给予义动词发展出了被动标记的用法,有两条途径,一是给予义动词及其所构成的双宾语结构,首先演变为使役类结构,然后再由使役类结构进一步演变为被动式,即给予义动词经历了使役义动词这个中介才演变为被动式标记;二是给予义动词及其所构成的双宾语结构在语义和语法结构上同被动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直接发展为被动式,给予义动词也就演变为被动式标记。这两者的句法结构在表层上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的句法环境的差异才促使它们演化道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凸现”双宾语的语义焦点“直接宾语”,用介词“以”将其提到动词前面,从而构成“以”字结构。从语法结构上说,属于双宾语的变式结构;从语义特征上说,介词“以”具有将后面的宾语交由动词处置的语法意义,属于早期处置式。  相似文献   

12.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3.
考察唐五代时期的双及物结构,以刘坚、蒋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为主要语料来源,以其中的双宾语句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带双宾语的动词分为"给予""取得""等同""其他"四大类,并对宾语构成成分以及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动词“问”除了极少的几个用例作“问候”、“慰问”讲,绝大多数是“询问”义.本文论述的是“询问”义的“问”用作谓语所构成的多种句式的特点.“询问”义的“问”,作谓语时,表示有不了解的事情要向别人询问,把问题提出来请别人解答.这样就涉及询问什么(询问的内容)和向谁询问(询问的对象)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可以由双宾语句式表现出来,承担询问内容的词语是直接宾语,承担询问对象的词语是间接宾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母问奢其故.”“奢”是询问的对象,是间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由“获取”类动词构成的“动 +名1 +名2 ”的句式不属双宾语句。这类句式不能分化出两套动宾结构 ,而且名1 与名2 之间隐含着领属关系。结构助词“的”可以作为鉴定此类句式为单、双宾句的鉴定字  相似文献   

17.
赣语上高话中的“畀”语法功能多样,有动词、介词用法;“畀”可用于使役句、处置句和被动句中。“畀”的本义为“给予”,后引申为“容许”义和“使让”义动词。“畀”由“容许”义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义的介词,构成被动式;“畀”由“使让”义的动词语法化为表“处置”义的介词,构成处置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语义语法范畴角度探讨了谓词性成分充当远宾语的双宾语构造的类型,并对述语动词的语义类及述语、近宾语和远宾语三者间的语义、语法关系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文章首先把此类双宾构造分为内容类和原因类两大类型,又根据述语动词的语义语法特点分出若干小类,其中属于内容类的有陈说义(告知义、答复义)、询问义、祈使义、评论义、疑信义、控制义等,属于原因类的有评论义、爱憎义、谅解义、奖惩义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语言现象的丰富,语法研究的深入,双宾语的所指扩大了。一些原来与双宾语差别颇大的语法现象也被当作宾语了。怎样规范双宾语,使双宾语有个明确一致的标准,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一、双宾语的历史一般认为,双宾语中的一个动词支配关涉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根据距动词的远近,可以分为近宾语和远宾语,近宾语叫间接宾语,远宾语叫直接宾语。如吕叔湘、朱德熙先生认为:“两个宾语,一个动词有时候会有两个宾语,多半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例如:‘他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这是典范的双宾语的定义。例句也是典型的,成为…  相似文献   

20.
双宾句是现代汉语中很常见也较复杂的一种句式,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也取得了颇多硕果,有传统语法之下的双宾句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背景下的双宾句研究、生成语法背景下的双宾语研究等等。但是多方面的讨论并不表示双宾语句中的问题已全部解决。通过纵览各家并从双宾句的句法结构,双宾动词的语义特点,双宾句范围的界定等几个方面去考察双宾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