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个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至今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2.
刘伟青 《成才之路》2023,(8):141-144
在“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家校合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措施。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要加强“双减”政策的宣传、解读,引导学生家长积极优化、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要提高家庭教养执行力,减轻子女的升学压力,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联系。文章在分析学业负担和家庭教养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业负担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学业负担造成影响的成因,探究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的具体措施,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3.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已关注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今天,教育部再次把“如伺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作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重大问题之一。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将是中国今后探究的教育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4.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我们国家培养出的顶尖人才太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一旦他们获得了所需要的利益,就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因此中小学学业负担过重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而且也影响着国家的人才培养。减负问题隐含着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观和学生观,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未有对中小学学业负担问题的较高层次的系统研究,所以,学业负担问题研究很有意义。减轻学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是教研工作的“一场革命”。 中小学学业负担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有人认为,社会教育质量观的干扰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比如,特长培训班、家教中心的泛滥,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有人认为,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与教师的业务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事实上,很多的学业负担是教师转嫁给学生的,教师的脑筋动少了,学生的负担也就加重了,许多老师把自己定位于“管教学,不管教育”,强调知识的学科性,而忽略学科的教育性,还有的老师根本不懂得合理利用时间,正确对待差异。也有人对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剖析,并且提出疑问,认为中小学学业负担过重更多是受中考、高考等考试评价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并非教师个人能够改变。  相似文献   

5.
汤一清 《教师》2012,(17):73-73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教育方针,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却违背了“先教人后教书”的优良传统,一切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教育成了升学率的附庸,学生学业负担重。本文围绕如何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杨宝云 《成才之路》2013,(27):81-81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从教育专家,到教育行政领导,再到教学一线的教师,口径惊奇地一致。可见,每一个教育人,都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作为己任。但是,一直以来,这似乎成为了无法实现的梦想。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真正成才。对照我们的课堂作业的设计。很多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做着  相似文献   

7.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呢?  相似文献   

8.
关于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生必要的学业负担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但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阻力。因此,"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学业减负"决不能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戴景萍 《教育导刊》2001,(23):47-47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在课程设置、教材方面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校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力求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8年浙江省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从实证的角度系统分析学生学业负担相关因素。研究发现,学生学业负担主要来源于学校要求和家长要求;学生平时作业时间是学生主观负担感受最大的影响因素;学生主观负担感受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业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议,关注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与成本,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激发其积极体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相似文献   

11.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还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这是一个久而弥新的教育话题。从对当下学生的调查来看,许多学生的负担依然不轻,学习仍是他们眼中的“苦差”。作为教育者,践行减负增效这一课题是一项持久工作,减负增效更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人的勇气与智慧。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主要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重视健康的情感生活和良好性格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加强人际关系指导,提高自身修养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教育史的回顾,对学业负担产生的历程进行探讨,发现教育价值的偏颇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教育功利性越强,转移到学生身上的学业负担道重。  相似文献   

14.
生涯教育当然不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反而会减轻学生负担。生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部分学生不想念书,不懂锝为什么学习的问题。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希望,使他们能够珍惜过去,立足现在,并展望将来。生涯教育帮助学业不良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应对压力,掌握学习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媛  薛海平 《中学教育》2020,17(2):33-44
学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为此国家不断提出各种减负政策.近几年,我国减负政策聚焦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因此研究课外补习对我国初中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可以为我国更好实施减负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基于CEPS2015全国大样本基线调查数据,利用卡方检验、ordinal回归分析和shapley分解法,分析课外补习对我国初中生主观学业负担和客观学业负担的影响差异和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参加课外补习增加学生的客观学业负担,却减轻了学生的主观学业负担;个人因素对学生主观学业负担和校内客观负担的影响程度最大,课外补习影响程度较小,但课外补习对学生校外客观负担的影响程度最大,是造成学生校外客观负担较重的主要原因.政府、学校和家庭应根据课外补习对我国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影响差异和程度,实施精准减负政策,有效减轻我国初中学生主客观负担.  相似文献   

16.
“减负”,依我之见,不只是减轻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校、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环境相对宽松、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求知心态,才是“减负”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生涯教育当然不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反而会减轻学生负担。生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部分学生不想念书,不懂得为什么学习的问题。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希望,使他们能够珍惜过去,立足现在,并展望将来。生涯教育帮助学业不良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应对压力,掌握学习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生涯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都认为,徐力弑母等悲剧的根本原因是过重的学业压力所致。有些专家也指出,现在的中小学生不仅仅是负担超重,而且是负担失重、负担倾斜或负担的片面性。由于他们学业负担超重、情感负担失重,致使一些中小学生一方面是知识、技能、能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是天性、个性、人性的严重损伤。造成学生这种学业、情感严重失衡的根本原因既有家庭、学校教育的不良作用,更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制约。一、首先是家庭教育由于种种原国,当代中国的中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充满着过度的关爱、过度的期望、过度的保护、过度的引导和过度的压力,这…  相似文献   

19.
过重的学业负担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浙江省金华四中学生杀母案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对此,《人民日报》发表了以江泽民主席的谈话为核心内容的评论员文章《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紧急通知》,这些谈话和通知对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增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它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更加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必将加快我国教育的改革步伐,我国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20.
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始终是教育关注的焦点。“双减”政策出台致力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破解教育困局,重构教育生态。现阶段,冲突性、高竞争社会环境仍将续存,教育功利性一时未能根除殆尽,学校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基于此,营造低竞争环境,重塑学校教育生态,回归教育本真,契合学生多样化发展必然成为“双减”政策的根本责任与使命。明确教育价值定位,回归生本理念,全面提升教育理性是教育的最终旨归与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