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普林斯、布恩等人对叙述、叙述者及叙述接受者等理论角度,分析了约瑟夫·康德拉的《黑暗的心》。该作品的叙述角度复杂,叙述方式独特。在这部小说中,约瑟夫·康德拉采用了小说中的人物马洛,作为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观察者、参与者和叙述者,使该小说更具有真实性。本文同时分析了小说中故事内叙述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进行某种形式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独特的叙述艺术。这也可看成是全新解读《狂人日记》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3.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当代英雄》显示了莱蒙托夫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部作品不仅思想内涵深奥,而且叙事技巧也很独特。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剖析《当代英雄》三重叙事框架下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三位叙述者不仅推动了叙述进程,而且构成故事完美的叙事框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残雪还乡母题小说《蛇岛》进行文本解读,试分析该作品如何塑造了一个无法确立的故乡形象,并消解了叙述者的身份存在,从而遮蔽了叙述者的文化视角,使得"还乡"成为意义缺失与永远无法实现的怀旧行为。  相似文献   

6.
评论是叙事文本中除描写,叙述之外的话语行为,它比其它任何方式都更清楚,更公开地传达出叙述者的声音。而介入性评论则是指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公开地传达叙述者的声音。这一叙事手法在19世纪得到现实主义作家的青睐。其中,萨克雷的作品《名利场》把它运用到了极致。虽然现在介入性评论遭到了许多批评家的批评,但在《名利场》中,介入性评论着实为小说增添了趣味性,而且拉近了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该文就《名利场》为例子,分析介入性评论这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7.
在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中,叙述者利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双重性与矛盾性,在时序、时距和频率三方面巧妙运用多种手法,从而建立起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虚构的叙事时间,使作品呈现出高超的叙事艺术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对作品叙事伦理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直以其在短篇小说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为评论界所称道,她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基础的叙事框架,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断变换叙事视角;运用叙述者内隐的自由间接引语模式,传达出叙述者和人物的双声效果,使小说融入朦胧的审美色彩;采用透视人物意识活动的意识流手法,重新组合时空秩序,模糊了现实和心理的界限,增强了作品的张力;描写印象式人生场景的片段,捕捉心灵瞬间的顿悟,利用声、光、色等意象和自然景物的象征赋予了作品散文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莳萝泡菜》是新西兰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作品,文章虽小,却有持久魅力并让读者久久回味,本论文主要根据法国叙述学大师热奈特和中国叙述学家申丹有关叙述者和叙述角度的相关研究和观点,具体从多层次的叙述者和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这两个方面来探析小说的叙事艺术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菲茨杰拉德希望凭借《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一名严肃作家,这也使得对作品隐含作者的研究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作品中叙述者尼克面对特定事件表现出不同态度,这背后是菲茨杰拉德借尼克之口表达自己的信仰,菲茨杰拉德分别利用"年轻"尼克和中年尼克之眼对盖茨比进行观察,最终直指整个爵士时代甚至自己的冷漠和造作失真。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历来以深奥的内涵著称,其实,这部作品意义上的多重性是建筑在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的。本文从作品的多重叙事层次入手,通过剖析《呼啸山庄》中国盒式的叙事结构,探讨这种独特的叙述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认为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文章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相互补充,交互作用,分析故事层与话语层的交织产生的艺术力量,叙事者的读者和作者的读者之间的无穷魅力以及戏剧性叙述结构产生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揭示作品在叙事技巧方面的奥秘之处。  相似文献   

13.
从叙事隐喻与叙事功能的视角对《呼啸山庄》中的风意象群进行解读,认为在《呼啸山庄》中,风以及类似风或与风相伴随的物体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风意象群,它是小说文本中激烈的情绪与情感宣泄的叙事隐喻,既具有维度又具有功能,其维度构成了作品思想内容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体现在叙事隐喻的主题化色彩。风意象群的叙事功能体现在破坏一系列稳定性的环境,而文本对不稳定性因素进行解决则推动了《呼啸山庄》的叙事进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主要以其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而闻名。本文尝试分别从表层叙述结构和深层叙述结构两方面来分析该小说,旨在揭示其叙事策略下作者所隐藏的思想感情,即隐含作者传达给隐含读者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珺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56-57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声音三方面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表明除新颖奇特的内容外,别具特色的叙事手法同样是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长久不衰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耐莉是<呼啸山庄>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既是故事叙述者,又是故事参与者.耐莉的叙事是整部小说的核心,它所隐含的耐莉的故事是一个被资本主义文明异化的小人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作为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呼啸山庄》长期以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和追捧。可令人惊异的是,刚出版时它却遭到了评论界的漠视和指责。本文结合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批评的主要准则,分析《呼》与这些准则的不符之处,揭示出其最初滑铁卢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语用目的原则下的目的与策略手段出发,分析《呼啸山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创作目的及其在目的指引下采用的相应的叙事策略。通过分析发现,目的原则的分析模式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中语篇连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黑暗的心脏》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三部不同时代的著名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采用了相似的故事内容,"故事中的故事"的叙事结构,多重叙述者,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及二元对称结构。但它们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着细节上的不同,而且在故事表现的主题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这三个经典的叙事文本既相似又相异,它们集中体现了互文性和独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对于《呼啸山庄》的研究多集中于叙事技巧、象征性书写以及自然和谐意识的阐发,但是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却忽视了后现代心理分析方法的应用。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的相关理论解读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特质,进而论证两者均是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