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暇之余,笔者偶翻杂志,读到一个概念———“功能性文盲”。这一概念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伊朗德黑兰召开的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它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算能力的人,而这些人可能曾经上过学,并取得文凭。然而,“功能性文盲”的标准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长期以来将《文心雕龙》作“文学理论”著作的定性提出质疑。认为该书研究的是一切文章的写作规律,其中可归入今日‘’文学”范畴的只占一小部分;刘勰对文体只作“文”与“笔”(有韵与无韵之文)的区分,根本就没有当今所谓的“文学”这一概念。因此,该书存在“文学理论体系”只能说是一种主观臆想,《文·心雕龙》当属文章写作学论著。本文的研究力求从文本规定出发,从《文心雕龙》的写作目的和性质、写作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具体写作规律的揭示等方面,对中心命题作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学评论家脂砚斋曾说过:“做人要老成,做文要狡猾。”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要做好“人”和做好“文”的关键所在。而对此进一步加以思索,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紧密的条件关系,那就是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文”。纵观文学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不朽之作,无不印证了这一点,如果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精神,就不会有保尔在烈士墓前关于“生命意义”激人奋进的议论;如果曹操没有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就不可能有《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襟和热烈情怀的表露;如果毛泽东没有建…  相似文献   

4.
“连文”最早引起学者们的研究是因为它在训诂、校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连文”这一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本文主要结合《史记》,对“连文”这一概念作出梳理,并着重分析《史记》中“反义连文”的性质与特点,以此来揭示“反义连文”在《史记》反义词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对中西方文化作深一步比较研究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人文”这一概念的理解发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向来最讲人文,“儒”、“道”两家都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作了较系统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特点,应归之为人文精神。这是一种传统的认识。另一种则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最主要的是“人本”,而不是“人文”。理由是“人文”亦即“人道”,而“人道”是资产阶级萌芽期提出的口号,与  相似文献   

6.
“帝国主义”一词大约出现于19世纪晚期,其本义应是殖民扩张主义。列宁不仅没有否定这一仅仅解释为殖民扩张主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而且继续沿用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被人们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很高兴拙文《语文“姓”什么》见本刊今年第3期发表后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认识语文教学,特绘制了一张图奉上,并扼要地作点说明。研究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用语混乱,概念不一。“语文”一词的多义性,造成了认识的混乱,当今流行的所谓“一语四文”——语言、文字、文学、文章和文化,就是典型代表。而确立概念是科研基础性的根本问题。“语文”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是1949年叶老他们编课本时,此前没有这一概念,研究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这个前提,尊重已有的共识。叶老多次重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对语文的外延作了界定,只…  相似文献   

8.
课堂活动中 边缘化学生现象探因及教学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化人群(marginalized populations)”这一概念源自社会学的一项研究,原意是指由于生态系统恶劣而导致其生计困难的那部分人群。“边缘化人群”的主要特征是其生存能力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把这一概念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我们会发现在课堂活动中也有许多类似于“边缘化人群”的学生活动群体。这部分学生一般学习困难,有厌学情绪.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正式的班级体制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摩尔”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指出在“摩尔”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类意识”的形成和内涵 1.“全球问题” “类意识”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全球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全球问题”这个概念,是由罗马俱乐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问题”一词在各种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但这一词汇的广泛使用并没有使得“全球问题”这一概念得以清晰,恰恰相反,它的含义越来越让人难以确切地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过去总说“文以载道”,这是两千年来的“文统”了,“五四”时不少人嫌它不好,周作人就主张可改为“文以言志”,但它也没有成功。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谋很久,觉得最好采用“文以载人”的提法,“文如其人”,历史很悠久了,大家都觉得有其道理——这是颇汁人深长思之的、其实,“文”真的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张太春 《四川教育》2002,(12):26-2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摒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便开篇明义,突出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身正是修…  相似文献   

13.
席勒在1793年提出“美育”这一概念时,其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所谓人性的”复归”。也就是说通过审美实践前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其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把“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亦即理智的人,具有社会道德意识的人。正如他在《美育书简》中所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因此,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要解决的是完美人格曲培养,人的心灵的塑造,亦即人类自身的美化问题。这一点与中国儒家审美理想可谓不谋而合。所以在今天的审美教育中,孺家审美思想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使用过“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他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这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基本方法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今年《写作》第三期发表的张春生同志的《试论叙述的人称》一文(下称张文),重新提出了写作基础理论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有无第二人称的叙述。张文认为“所谓叙述的人称,是指叙述主体的立足点或观察点”,“第二人称的叙述是不存在的”,并否定了“人称问题其实是个‘称谓’问题”的提法。我们暂且把目前存在的这两种见解简称为“立足点”说与“称谓”说。笔者认为,这两种见解均未准确揭示出“叙述的人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如何界定这一概念有  相似文献   

16.
“化人”这一概念是卡西尔提出来的。“化人”是指有知道,有德性,有智慧,有个性的人。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化人。  相似文献   

17.
《庄子》最早创造了“小说”这一概念,虽然与后来广为流传的小说相距甚远,但早期小说雏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应该有一致之处,并取代了其他概念而成为现代文体概念。西方人对“小说”这一概念的称谓,同中国人给小说的命名,在观念上也有着一致之处。从东西方小说命名可以看出,小说具有民间性、虚构性、可讲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扫清四个障碍明确物质概念》(见《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4年11、12期合刊)一文对物质概念教学方法的探讨很有见地。但是,该文用“属 种差”的方法来解释物质概念,笔者认为是欠妥的。 形式逻辑给概念下定义的常用方法的确是“属 种差”,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例如,给“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9.
相对剥夺感有两个不同的维度: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但以往有关相对剥夺感的文献所涉及的基本上只是“横向相对剥夺感”。本文在对退休老人有关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进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了说明,意图在于加深对“相对剥夺感”这一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陈代领 《现代语文》2008,(7):141-142
有人形象地把作文题目比作人的眼睛,确实再恰当不过了。一双眼睛顾盼生辉,人就显得精神俊秀,如果双目无神,人自然就萎靡不振了。作文也是如此,所以有“题好一半文”之说。尤其是在考中话题作文成为主流之后,拟题的意义更加重要。题目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文得分的高低。很多同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考试作文中贪图省事,顺手拿过“话题”做“文题”,造成“千篇一题”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