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课时一、谈话解题1.“地球”——谁见过地球?(支老师的这一问题看似问法显拙,却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明白地球在我们的脚下,和我们息息相关。)2.“只有一个”——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作者为什么单说“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基本天体常识。)二、读出情趣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各自把课文读一遍。2.形式多样地轮读课文。支老师首先请喜欢读1、2自然段的学生站起来读,却“不客气”地劝举手犹豫、迟缓,有从众心理的学生坐下——“机会是争取来的,举手迟的同学请坐下,你们没有争取到这次读书的机会。”支老师这招反其道而行…  相似文献   

2.
万淑琴 《宁夏教育》2003,(12):34-34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银川市小学语文“走进新课程”观摩研讨会,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支老师设问之巧妙、引导之自然、拓展之有趣,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涌动的生命活力让听课教师拍案叫绝。一、巧妙设问,激起学生独特的感受开课后,支老师没有按照惯例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而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读课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生通读了课文后,竟宣布:“这节课我只提一个问题,如果不想被我问住,教你一个办法:读书,边读边想我会问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在好奇中有的认真读课文,有的议论纷纷,有…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听了一些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耳边总能听到年轻老师们说出的一些同样内容的教学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课堂“时髦语”有一些中看,却不中用。 “用自己的方式读读课文”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谈谈你“喜欢用怎样的读书读课文呢”。几个学生站起来声音洪亮地说:“我喜欢和×××一起读书”“我喜欢和小组一起读”“可我喜欢自己读”……坐在下面听着,我心里却在问:这是读书方式吗?这不是合作方式吗?老师面带微笑地告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同学们齐声读了起来。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在演戏。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4.
王水丽 《考试周刊》2014,(52):34-35
<正>浙江省特级教师唐懋龙曾这样描述时下的一些语文课:"一个傻乎乎的老师带着一群傻乎乎的学生,在上着一堂傻乎乎的语文课……为分析而分析的语文课就是把课文一个个句号变成问号,再让学生把一个个问号变为句号。"这道出了语文课的问题——教课文,不教语言;教知识,不教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应该是发  相似文献   

5.
一、有效思维的长度 语文课应该富有理智的挑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集中在重要的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学得充分一些,学得透彻一些。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这样才能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真正的让学生爱上语文。一、语文课课前预习时要让学生读教师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先自己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不是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要通过读课文做到:将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即使做不到读得有感情,最起码也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对所  相似文献   

7.
张会贤 《考试周刊》2012,(41):30-30
1.语文课应该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 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被批判为“满堂灌”;后来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提问不下于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被批判为“满堂问”;再后来,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被批判为“满堂读”;现在,又流行“满堂悟”,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感悟,就是不说怎样去感悟,要感悟些什么。这些语文课堂的“流行曲”,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水丽 《考试周刊》2011,(64):37+33-37,33
浙江省特级教师唐懋龙曾这样描述时下一些语文课:“一个傻乎乎的老师带着一群傻乎乎的学生,在上着一堂傻乎乎的语文课……为分析而分析的语文课就是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号变成问号,再让学生把一个个问号变回句号。”犀利的观点道出了语文课的困境——教课文,不教语言;教知识,不教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偶然听说一个学中文的博士立志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到一所重点中学做语文老师。但是,同事排挤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他知识广博,在学科知识上更是能够举一反三,为什么这样的老师得不到大家承认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去听了这个老师的课,终于明白了个中道理。我注意到这个老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五个细节。第一个细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看到有的同学还没有翻开书,就大声教训说:“以后谁在上语文课时还没有打开书,那你就别上课了!”第二个细节: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时候,一个学生向另外一个学生借字典。很明显,这个学生需要字典来解决课文中生字的问题。老师制止了他:“你要字典干什么?哪一个字不认识?不用查字典,我板书好以后就去你那,你问我。”第三个细节:当时学习的是一篇古文。老师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遍课文。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真的显出了一个中文博士的功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思考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们接到指示之后就开始大声地朗读课文,老师马上大声制止:“不要朗读,要默读,不要出声。”第四个细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大概十分钟之后,老师问道:“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举一下...  相似文献   

10.
“读”是语文课的基本特征,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将课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读课文,才能感知教材内容,才能掌握文章的特点,诵读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并不复杂的课文,篇幅短小,主旨明确。教师仿佛无事可做: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简明的思想,教学就可以画上句号。有些教师也许就是这么简单处理的。这样的课堂当然不会掀起思维的波澜。如果我们总是不加质疑地接受课文的思想,如果我们不愿揭开与课文血脉相连的历史场景,如果我们不善于向课文的细节“提问”,那么,许多语文课上起来都会非常简单,简单得没有任何意味。也许,正是这些安安稳稳的课消磨掉了我们最后的一丝怀疑精神。但郭老师拒绝这样平淡乃至平庸的课堂。他不愿意做课文“温顺的”读者,他要用“叛逆者”的眼光审视那些许多人所“想当然”的东西,课文的一切忽然间变得“陌生”起来:作者笔下的“信赖”原来隐藏着如许令人不安的“历史密码”,精致的鸟笼原来窒息了生命的自由冲动!课文表面的脉脉温情刹那间让我们毛骨悚然。你大可不必赞同郭老师的解读——我一向认为,对于文本我们首先应该保持一份亲近。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所展示的《珍珠鸟》的另一面,让学生也让我们的思维荡起了涟漪。由此追溯到你的课堂,你带领过学生如此抽筋剥皮般对课文进行“提问”吗?你曾经向某些课文的思想说“不”吗?或许,你从未想过要做课文的“叛逆”;或许,你认为语文课根本就不应该这么上,或许……欢迎你参加这个话  相似文献   

12.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介绍有关地球知识的说明文。我上这一课时,始终深深地注入一个“情”字,让学生跟着我的“情”而动“情”,时喜、时怨、时忧……课始,我用实物地球仪引出课题的中心词:地球。紧接着用知识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抢答地球上有些什么。听说竞赛,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个个充满激情,短短两分钟之内学生们都积极动脑,搜索出脑中有关地球上事物的知识。乘学生们激情未消,我让他们带着问题“课文围绕地球写了什么”自由读课文。学生在饱含激情中上课,再枯燥的东西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有趣,容易吸收。文中把地球既…  相似文献   

13.
许慧  周波鸿 《山东教育》2000,(28):29-29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便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  一、初读课文,激发兴趣 开课伊始,初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通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地球是怎样的 ?我们该怎样对待地球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并在“只有一个”下加着重号,教师设问:“为什么说只有一个 ?”“我们人类能否在其他星球上居住生活 ?”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与人类关系是何等密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5.
听过支玉恒老师上《放弃射门》这一课。支老师坚持“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文本,启发学生涵咏、思考、体悟,并循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适时点拨,巧妙引号,使课堂教学在动态变化中生成,把学习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由读通引导读活学生自读课文时,支老师要求首先把整篇课文读通顺,然后重点读好第三自然段。最后,支老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完整篇课文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这一自然段我们光读通了不够,还应该读出味道来。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感觉怎么样?生:精彩激烈。生:非…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 ,很受启发。尤其对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感触颇深。试举例析之。在讲《西门豹》这一课时 ,支老师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上 ,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 ,因为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17.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讲读课文 ,我们可按如下程序进行教学 :1 抓住课题 ,启发质疑。让学生读课题 ,想一想 ,提出问题。教师诱导 :你想知道课文写什么吗 ?请学生围绕课题自己提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理解课文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创造精神。2 抠住指导阅读的切入点 ,设疑点拨。教师可启发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中心句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围绕“可爱”、“破碎”作为导读的切入点 ,诱导学生思考提出疑问 :地球太可爱了 ,课文是怎样写的 ?地球太容易破…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师适度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这是教育最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我告诉学生:老师要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猜是什么问题呢。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读书的积极性高了。接下来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想问课题为什么叫《只有一个地球》?”“您会问地球上的资源为什么不会再生?”“您会问我们怎样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等等。学生们纷纷连续提出了十…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lt;倔强的小红军&;gt;一课.本课主要安排了以下三个板块.一上课,于老师向学生宣布:“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大声读.“一个、两个……全班学生都站起来读了.读足了,读够了,于老师又说:“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好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于老师第三次说:“你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哪段;读完了,再说说这段为什么精彩.“学生纷纷读、说,老师适当指导点拨.就这样,学生们读读说说,课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20.
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不仅要考虑对全文进行提炼和概括,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霍懋征老师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就很注意把板书内容与启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霍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从解题入手,让学生通过看课题——“冀中的地道战”,提出一连串问题:为什么用地道?地道是什么样?怎样用地道?最后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