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竞赛过程中运动员情绪状态的简易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以及运动行为变化为诊断情绪提供了线索。根据情绪的性质和不同专项对情绪唤回水平的不同要求,介绍了供教练员参考使用的诊断运动员情绪状态的“观察询问法”和供运动员参考使用的“自我观察体验法”。这种诊断方法简便实用,快捷,易于掌握,便于推广,教练员、运动员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事实证明,比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在比赛中能否正确地判断比赛情况和作出决定并善始善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运动员在比赛时,往往对教练员观颜察色,其心理反应极为敏感,教练员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会对运动员产生微妙的心理效应,引起他们的情绪变化。即使是规则规定不允许教练员进行临场指导的项目(如田径),运动员仍然密切注意教练员的行为举止,并希望能得到教练员有的放矢的暗示。有的运动员说:“教练坐在边上,我心里就安稳  相似文献   

3.
杨刚  王丹  袁辉明 《体育学刊》2002,9(2):109-111
采用问卷调查、查阅献资料、数理统计法,分析研究了运动员平衡木比赛临场的心理状态、自我调节及心理训练方法。良好的情绪状态、排除外界干扰、及时的自我调节、强烈的自信心、教练员及时指导等都是保证运动员具备良好心理状态,正常发挥技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优秀运动员经过多年系统的训练和比赛后,机体会产生极大的疲劳,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厌倦。如果教练员不适时地进行训练调整而一味地对训练加码,运动员很可能会出现心理、生理、训练、比赛的障碍,严重影响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聪明的教练员会及时作出决策,改变原来制定的训练计划,这种做法一般被称做“训练调整”。“训练调整”是有针对性的。积极的做法,是为了运动员更好地消除疲劳,克服紧张情绪,而不应视做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情绪状态是比赛致胜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竞技水平。本文详细分析了运动员比赛中的几种不良心理现象及产生原因,并制订了一些克服不良心理现象的方法,为基层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训练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研得知,刚从运动员转变为教练员,由于遇到一种难于适应的、新型的角色行为、角色认知和人际关系,而造成“心理环境屏障”。并反映出具有“角色意识变迁的朦胧状态”、“消极悬念的萦绕内湿”、“心理相容中的矛盾冲突”、“回归心理的萌芽痕迹”等共性特征。其主要归因是,角色认知、外界刺激和心理素质三大因素作用的结果。为此,笔者针对年轻教练员角色转变中的“心理环境屏障”,提出排除的对策,旨在促使年轻教练员迅速地向角色赋予的崇高目标攀登。  相似文献   

7.
心理状态是一种既复杂多变、又比较稳定而且在某种情况下会提高或降低机体生命活动能力的心理现象。在构成情绪的各种心理状态中,总有一种是占优势,这种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如表现为积极增力作用,最适宜完成某种活动。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如表现为消极减力作用,则影响各种动作的完成。运动员良好心理状态和优良品质不是先天的,是靠运动员与教练员共同培养形成的,同时最佳的心理状态与技术动作的掌握是成正比的。  相似文献   

8.
赵红心 《体育科研》2003,24(6):40-41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是比赛致胜的重要因素,本文详细分析了运动员赛前的几种情绪状态,并制订了一些克服消极情绪的具体方法.为基层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训练提供了一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排球比赛中,运动员既要承受比赛名次的压力,又要承受比赛激烈对抗的压力,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同时排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情绪体验的强烈,鲜明和迅速多变,而教练员由于受到竞赛规则的限制,不可能随时向场上运动员发出指令性信息来帮助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运动员只有进行自我调控,才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进而充分发挥集体应有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由于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运动队这个组织系统中所处的角色不同,客观上就存在着某种“心理距离”,而这种“心理距离”又造成队内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如果教练员与运动员“心理距离”过远,彼此间会显得冷漠,产生误会,甚至对立,这会严重影响运动队各方面的工作。反之,“心理距离”过近,教练员又可能丧失权威、尊严和感召力。从“心理距离”调校的制约因素来看,受以下因素制约:首先从外部环境上考察,“心理距离”受制于教练员的人际心理距离轮;其次从内部结构透视,“心理距离”决定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素质;最后从形成机制上的分析,“心理距离”植根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心理距离”的调校原  相似文献   

11.
情绪消极是指运动员在激烈竞争的刺激下 ,对超限心理负荷所产生的一种失常的心理体验。表现为心情不安、有恐惧感、紧张过度和情绪失控。由于这些心理状态的出现 ,使运动员的生理状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如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 ,并会导致智能下降、知觉迟钝、行为刻板 ,对比赛失去信心。克服情绪消极的方法主要有 :———激励法。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个性与客观影响 ,激发运动员比赛的士气 ,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转移法。运动员的恐惧、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往往是由于特定的思维定势和注意定向所引起的 ,对此可采用注…  相似文献   

12.
蒋国良 《羽毛球》2020,(2):86-86
教练员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运动员心里产生了负面情绪,由此影响到训练甚至比赛。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在场上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会降低,继续训练或带着情绪去比赛不见得能取得好的结果。这么多年的执教生涯经验告诉我,发现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后,比发现技术问题更需要及时解决。  相似文献   

13.
所谓“应激”,就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受突发事件的干扰引起情绪波动,正常活动遭到破坏,为了继续比赛、瞬时之内教练员和运动员采取果断措施,应付不利局面的能力。 “应激”属于运动能力的范畴。一般可以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技术“应激”能力,如纠正技术错误。二是心理“应激”能力,如调整心理波动。  相似文献   

14.
运动员心理激励的依据、途径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常说 ,培养运动员“三分靠训练 ,七分在管理”。所谓管理 ,其根本目的在于调动运动员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心理学中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激励过程。心理激励 ,就是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或作用下 ,使人的心理始终维持一种兴奋、能动状态 ,激发出一种高昂的工作、学习和训练热情。因而 ,在运动员管理中 ,适当地运用心理激励 ,充分地调动其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这不仅是教练员的分内之举 ,也是其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的集中体现。1 运动员心理激励的理论依据1 1 应用“工作绩效取决于能力与激励”的观点 ,深刻认识心理激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化、系统化训练的基础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充分发挥出技战术水平的前提。结合多年从事训练和比赛的实践经验,综合分析青少年速滑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认为青少年速滑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状态主要受到赛场条件、队员生活方式、教练员等客观因素与自我评价、目标定位、动机引导、自信意识、注意力、情绪、意志品质、大脑功能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针对影响或诱发每个速滑运动员比赛不良心理状态的主导因素,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以及合理的调节是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的关键,更是培养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形成较强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1摔跤运动员赛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运动员在赛前变化最大的就是在心理方面即情绪为主的不同心理状态。在赛前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很多种,其主要症状为精神过度紧张、焦虑、自我怀疑、信心不足、注意力涣散、情绪低沉、急躁心慌等。  相似文献   

17.
在运动员和教练员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体育运动中意想不到的损伤大部分是由于运气不好或是“命运安排”。不言而喻,这种观点是有害的,容易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我控制就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引起自己心理反应的刺激因素,有意识地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克服的心理过程。其目的就是将应激的状态调整到能发挥技术技能的水平中。比赛中引起运动员的心理上产生不良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既来源于外界刺激因素。也来自本身的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19.
模拟心理训练,是指由教练员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类似实际现场且针对性很强的练习性比赛,从而消除运动员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其任务就是通过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心理活动水平能够适应瞬间的赛场变化,始终维持身心力量的协调性,以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中学生运动员正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因内分泌活动变化,致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兴奋与抑制不平衡,情绪波动大;加之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体操课的学习是否有强烈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是学好与否的内在心理条件。同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一切心理过程,都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并且是大脑活动的结果。“逆反心理”是近些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简言之,它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的心理状态,是人们花感情上的厌倦或烦闷的以及不愉快的、消极的感情体验。作为一种感情体验过程,“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