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你为何而生?近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世上有许多人,有的为爱情而生,有的为家庭而生,有的为事业而生,还有的或为了金钱、或为了荣誉、或为了权利、或为了地位等等而生。  相似文献   

2.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化素质、性格、经历不同而产生变化,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产生或刚强或优柔、或畅快或持重、或明朗或暗晦、或跳跃或平静的效果。线条是绘画的基础之一,也是儿童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己的一种绘画语言。  相似文献   

3.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描绘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祖国的壮丽山河,而触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之感;或颂扬祖国的辉煌成就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触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或讴歌为国家兴盛富强呕心沥血、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而触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经常欣赏或吟唱好的音乐作品,既  相似文献   

4.
在汉乐府民歌中,描述男女两性爱恨情仇的篇章,占了较大比重。其主人公,或两情相悦,或缠绵相思,或由爱到恨,或弃而恋旧,或贤而见疑,或抗奸拒戏,或以身殉情,唱出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悲、喜之歌。这些篇章,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爱情生活和情感世界,为后人了解汉代社会开启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5.
新闻发言人答记问时的机智、幽默,常常令人们拍案叫绝,而教师答学生问,虽无需达到那样的境界,但它同样是一门艺术,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答学生问时。有的人或一语中的,或循循善诱,令学生满意而归,甚至终生受益;而有的人或不切主题,或出语伤人,不悦的记忆令学生多少年后仍难以忘怀,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探讨、研究,本试说明数学教师答学生问中的“五宜”。  相似文献   

6.
张建生 《家长》2009,(7):6-10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数众多的中青年父母,或出国、或离异、或下海、或为自己的前途事业而奔波,无暇照顾孩子,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于是,隔代教育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代,凭着自己的纵横之势、跹短之术、诡谲之计,或远见卓识、雄辩口才说服君主而左右时局的谋臣策士,是屡见不鲜的。他们恃其辩才,说服统治者或战或和,或攻或守,或援或拒,或行或止,在《战国策》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一水天一色。天空像用蔚蓝和淡青交融的海浪撑起的半透明的帐篷,而海又像是被放平仍然不断摇晃的天空。由远而近的涛声,不能说是“涛声依旧”。其实它一刻不停地演变着、扑打着、深沉着,或轻或重,或大或小,或急或缓,或浓或淡,或有意或无心,或骂着海浪或卷着贝壳。二那夜抵达时,车行驶于林阴道,不时掠过鲸鱼喷射出水柱一样的灯群,不时掠过风格各异形成岛屿般的别墅群,不时掠过各种角度的海。人们不可能不对如此充满迷人诱惑力的地方充分表现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热情和浪漫。2000多年前,秦始皇选择此处作为寻找长生不…  相似文献   

9.
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或听或看,或思考或实践,或逻辑推理或直接思考,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或讲授,或演示讨论,或们重规则,或侧重实例,或强调记忆,或注生理解。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课前的准备,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协调。一个人获取、储存及回忆知识的方式为学习风格。班内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可能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出现严重错位而带来不良后果。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该课失去信心甚至于放弃。而当教师面对反应迟钝、…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来说,校本课程是伴随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作为历史老校的德化一中,其沉淀而成的校本课程数不胜数,但从新课程理念来看,存在着很多问题,或支离破碎缺少体系,或老气横秋没有生气,或阳春白雪应和者寡,或口耳相传难上课堂……新一届领导班子登高望远,意识到这方面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教育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商场与战争有其相通的共同特点,以《孙子兵法》的智慧,精神指导商业实践,有如下要点:一、知彼知己,以“知”制胜;二、推陈出新,以“新”制胜;三、谋在人先,以“谋”制胜;四、合纵连横,以“交”制胜;五、奇正相生,以“奇”制胜;六、兵贵神速,以“快”制胜;七、以战养战,以“借”制胜;八、灵活多变,以“变”制胜;九、智勇双全,以“勇”制胜。  相似文献   

12.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一诗究竟表现了怎样的诗歌主旨,历来争讼纷纭,莫衷一是:有“豪言“说,有“苦语“说,也有既是“豪言“又是“苦语“的“折中“说等等.其实,无论从王昌龄“出塞复入塞“乃至边塞诗创作的时间来看,还是从开元前期唐朝边境战争的性质来看;也无论是从王昌龄边塞诗中经常使用的表示“敌人“或“敌国“的诗歌意象来看,还是从本诗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来看,《从军行》(其四)的主旨都只能是表现唐朝将士在保卫边境的战争中,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和频繁的战斗而凸显出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因而它当然是“豪言“,而非“苦语“,也非两者的“混合“.  相似文献   

13.
傅斡是汉末一位鲜为人知的智者,他一生的功业虽然并不十分显赫,但其生平经历以及政治智慧与诸葛亮有诸多相似之处,对于天下形势的演变及去向也有着共同的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集团中,傅斡是史书记载中最早评价诸葛亮的敌国谋士,为后来的诸葛亮研究和评论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中的有些文字历来解释纷纭,这也导致了对孙子某些思想的不同阐释。孙子讲"称胜",既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又体现了量敌制胜的思想。而"军食"应该是"军"和"食",即军队的人员总数及其配备的各项物资和粮草。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曾以《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人们普遍对川端康成早、中期的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对其晚期作品争议颇多。以《千只鹤》为主,发掘川端康成晚期作品“赤裸裸的情欲”表象下,“悲哀美”这一主旋律的变奏———虚幻美,并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位智者形象-诸葛亮。他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具皆察晓,因而百战百胜。他择主而事,善于用人,明君臣大义,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他高超的智慧。即便如此,也有智者背后的落寞与无奈。但是无论道路多么坎坷,他始终勇往直前,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以此而立万世之名成就其大智慧。  相似文献   

17.
李晟是中唐名将,屡立战功,力挽狂澜,虽无兵法传世,但其军政谋略思想仍可从《旧唐书.李晟列传》中窥见。李晟注重谋略的运用,在军事实践上,以严治军,以正治身,以奇用兵,以谋取胜;在政治韬略上,维护天下一统,忠君一贯,善始善终,其军事思想对先秦汉魏兵法多有继承。  相似文献   

18.
杨靖宇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最著名的将领,由他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在当时的抗联将士中广泛传唱。这首歌曲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振奋了军威士气,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传播了党的抗日政策。这首军歌在当时的年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时至今日,抗联的不少老战士仍在唱它。杨靖宇将军的革命精神与他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This essay provides a rhe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hird FDR administration's handling of information on the Holocaust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 memories that we have of those events.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a study of key rhetorical histories shows how President Roosevelt and his advisers had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about Hitler's Final Solution, and that they were not as indifferent as we have made them out to be. Between 1940 and 1944, FDR's administrators decided to treat the winning of the war as the ultimate form of rescue, but the purveyors of today's rescue rhetorics contend that Roosevelt's supporters neglected to consider alternate plans for massive rescue missions or negotiations with the enemy.  相似文献   

20.
黎庶昌(1837—1896),贵州遵义人,我国晚清著名外交家和散文家,遵义“沙滩文化”代表人物之一。《西洋杂志》是其先后出使并留心考察德、法、美、西、意、比等国内政、外交、社会及经济见闻而撰著的书籍。文章以《西洋杂志》为线索,对走出黔北山门、睁眼看世界的黎庶昌给予了有见地的评价,认为黎庶昌敢于走出国门是“只缘心中有正气”,因而始终抱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并从器物层面扩及到制度、精神层面,肯定了黎庶昌为中国近代社会传播西方文化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