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如何认识重化工业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关系,目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与发展实际问题。如果从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育阶段的实际出发看问题,西部重化工业发展是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的客观要求;西部地区存在着发展现代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与挑战;我们应该抓住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加快西部地区现代重化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口数量的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人口质量等因素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中国的人口、环境问题等方面对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未来谋求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呼吁各国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各国对此也作出了具体承诺,并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第一和首要的信息是面向人的,人的福利是所有环境和发展政策的最高目标。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环境,而且包括贫困、人口、健康、粮食安全、民主主义、人权与和平等。一、中国EPD教育项目提出的背景为了全面推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中国人口、环境、资源、健康与发展等问题,1998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委托北京教科院展开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以…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预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重化工业时期,这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一新重化工业现状进行基本分析,从而引发了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可乾 《湖南教育》2003,(11):40-40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环境问题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样,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21世纪议程》制订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必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承担重要任务。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地理教育的目的。一、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  相似文献   

6.
辽宁城镇发展具有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区域发展能力增强,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城市等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消耗、沿海重化工业为主的布局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差距扩大等成为制约辽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要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多元化城市环保投资体系,促进辽宁城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精简、增加和共有重点内容分析新教材精简内容新教材增加内容 新老教材共有重点内容①环境的概念②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增加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理。①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②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a .人口压力 b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③可持续发展 a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b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c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a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b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预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重化工业时期,这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一新重化工业现状进行基本分析,从而引发了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实施的过程,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三大难题是:人口问题;三农问题;环境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我国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努力建立起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探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我国占决大多数非环境专业高校学生的环境教育很薄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本文论述了加强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非环境专业目前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教育的主要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为培养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破解重化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难题。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突飞猛进的化学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迫使人类认真思考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要想从实质上阻止污染,从根本上治理环境,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决摒弃传统化学生产工艺,坚持绿色化学原则,大力发展绿色化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匮乏、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应对当前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以低碳经济相关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包装产业与发展低碳经济间的关系,分析了安徽包装业在低碳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安徽包装业自身的特点,探寻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包装业转型的必要性,对推动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石家庄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用资源越来越少,能源短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石家庄市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石家庄市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以质量为中心,环保为标志,科技为支撑,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以主导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业与工业化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自身生存和继续发展构成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我国也已开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以预防为主,最终达到污染治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都市产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在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现代以来城市演进中所显现出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平等和环境保护之间固有的矛盾与冲突在我国非常突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更为迫切。必须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找到一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市产业具有产品消费的直接性、产业的聚合性和关联性、前瞻性和辐射性,发展都市产业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园区发展较快,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过于分散,缺乏规模经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及土地资源严重浪费;面临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压力等。因此,化工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其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思路如下:延伸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行业整合,形成规模经济。其产业结构调整途径主要有:积极向装置大型化、产业集中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积极发展地区资源特色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克服结构性污染;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绿色餐饮经营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餐饮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相关产业之一,也是近年来拉动国内消费增长的主力军。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瓶颈,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实现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绿色餐饮势在必行。而循环经济模式为发展绿色餐饮提供给了可行的选择。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清洁生产,建立绿色餐饮生态园区,倡导绿色消费,政府政策支持等为绿色餐饮经营提供现实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北九州市是日本著名的资源型能源重工业城市,20世纪60年代煤炭资源枯竭后成功地转型发展,成为日本四大工业基地之一。同时北九州克服了极为严重的产业污染问题.成功实现了“灰色城市”向“绿色城市”转变,因而于199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日本第一个全球500佳城市。淮南作为中国十三个亿吨煤生产、华东火电、安徽煤化工基地的重工业城市,在“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战略指导下,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优秀案例”奖和“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称号。通过对北九州市环境保护经验的介绍和淮南环境治理成绩的分析,思考如何更好地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以株洲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对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以株洲市为案例分析对象。通过对株洲城市经济与环境的现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工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做好城市群整体规划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