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艳红 《大观周刊》2012,(51):124-124
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再次把中日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我国许多城市陆续发生了群众游行活动,不少群众在游行中喊出了“坚决抵制日货”的口号,沉寂了多年的“抵制日货”的口号再一次被提起。本文对抵制日货的利弊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华侵略步步加深,中国民众自发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购买国货成为民众自觉的爱国行动。一时间,洋货尤其是日货没人购买。当时国货在广告宣传上颇具爱国特色,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火烧曹宅”是五四运动中轰轰烈烈的一幕,它揭开了整个五四运动的序幕。罢课,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使“五四”之年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历史切片,而“五四”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话题,至今仍有历史回响。  相似文献   

4.
90年来,对于“五四”的纪念与表述,大多停留在意识形态的论争,极少有学者愿意从社会层面去认知那个时代的精神遗存。原本内蕴丰厚,值得再三解读的所谓“五四精神”,多年以来,被简略在爱国与卖国的二元表达之间。“五四”不仅仅是德先生、赛先生、费小姐的粉墨登场,“五四”也不仅仅是一曲简单的爱国主义赞歌。“五四”之复杂,如同一个热闹的舞台,也如同一个各种新思潮和新主义的试验地。文学革命、学生运动、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使“五四”之年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历史切片,而“五四”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话题,至今仍有历史回响。  相似文献   

5.
钟庆 《出版参考》2005,(12):23-23
研读日本经济史,发觉历史上日本完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尽干眼前赔本的事。而现在的日本学者对当时先人的业绩仰慕不已,丝毫没有谴责浪费国家和人民财富之意。关于此事询问过一个老学究,得到的答复是:这是民族的责任,当时的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日本绝不能也做殖民地。“民族责任”是日本人深入骨髓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帅 《新闻传播》2013,(12):303-305
"形象"(image)或"媒介形象"(media image),数十年来受到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等学科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新闻生产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化的行为,故研究媒介形象亦有宏观意义,藉此可透视一个社会的新闻生产机制,并可预测传播之社会影响。本研究对于当代媒体对专家形象的建构,分析了专家形象被媒体过度地建构成"砖家"的可能存在原因是媒体与受众刻板成见,探讨了对刻板成见的修正;并初步验证了个体通过直接接触外在群体成员,对刻板成见有修正效果。  相似文献   

8.
媒体在“边际人”获得社会认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京华时报》、《新闻晨报》两份都市报本地新闻中关于外地人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媒体主要建构“边际人”负面形象和受难形象,并强调其外来属性和“他者”特征;外地人用以抵制主流文化的“乡土”关系和底层“边际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被扭曲为社会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9.
《浙江档案》2005,(4):40-40
郝时远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撰指出,古汉语“民族”一词在近代传入日本。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作)中对应了volk、nation、ethnos等名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中国人主要从日译西书中接受了西方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时代的“国民”、“民族”含义,在建构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探索中,经历了从传统“宗族的种族”到近代“民族的种族”的转化。“种族”一词作为古汉语名词,自秦汉以后普遍见诸古代献,它在近代的广泛应用,除了历史传统外,  相似文献   

10.
李培 《青年记者》2006,(4):60-61
2003年,电子论坛在刘涌案、黄静案、宝马案、日本人珠海买春案等中的突出表现,使得“网络民意”开始浮出中国人的政治视野。而近日,对于韩国人是否抵制日货的频频争议,也再次引发专家学者对于网络理性言论的呼唤。电子论坛能否成为唤醒中国民主意识的“公共空间”?或只是成为网  相似文献   

11.
地区媒介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地区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那么,地区媒介形象的社会建构机制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最终有利于构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地区媒介形象。本文以解释学的“成见”理论和传播学的“刻板印象”理论为根据,借助《人民日报》等媒介的报道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地区媒介形象的形成与“成见”或“刻板印象”有关,“传统”(经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地区突发性事件等)与“权威”(个体权威、权威机构、大型节庆活动)在地区刻板印象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规范和价值认同上团结着民族的力量,人们通过广播创造的共时性经验,展开沟通、表达、连接,继而形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热血教师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当时我在常州局前街小学读书,在老师们的宣传教育下,懂得了一些爱国救国道理,立志要为抗日救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当时我们学生最尊敬的、也是学校里最有威信的两位青年老师,我至今还清晰地记着他们的名字和形象:一位是教数学的尹祖烈老师,英俊潇洒、热情谦和;另一位是教历史的包有康老师,留着大胡子,慷慨激昂。他们不但教学有方,使班级成绩总是领先,而且是抗日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几乎每天上课前要先讲一段抗日救国和做人的道理,还经常组织老师和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抗日和抵制日货。  相似文献   

14.
一、李普曼、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成见”说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界有两位学者同时对“成见”有所阐发,但是,二者进路不同,学科不同,其思想的命运也不同;尽管如此,二者都有共同的学术背景与共同的政治哲学指向.  相似文献   

15.
张萱 《出版广角》2015,(5):85-89
“后殖民城市”的形象建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中期以来,依据“建构者”角色的不同,“后殖民城市”形象可被划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本文分别对这两个阶段中建构主体的特点以及由它所建构的城市形象进行分析,重点提出当下建构主体的转型与新特征,尤其通过对媒介融合语境的思考,不仅能够为“后殖民城市”形象注入新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由西方书写的传统格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芒果TV制作的电视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将目光对准了“大湾区的哥哥”,其所塑造的湾区哥哥形象因其既有令人怀旧的港片“古惑仔”“大哥”等形象气质,同时也具有满足现代女性需求的好男人形象而广受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节目的考察,探讨该节目如何塑造适合内地受众特别是女性受众喜爱的男性形象,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图景中思考这一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在如何处理二战后期即将战败的德国和日本的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明显不同:一方面是不遗余力地摧毁德国的“文化特殊性”,使其不可能成为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进行辩护的理由;另一方面,又以“文化特殊性”为托词,以保留日本的天皇体制以及大部分帝国时代的行政机构。换言之,德国民族的心理结构在被摧毁之后再按照“西方”的模式重新建构起来,即德国人开始以“西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历史,发现那是一段罪恶史;但日本民族的心理结构并没有被摧毁,日本人更多地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历史,结果总是发现自己无罪。但在所谓“民族特殊性”或“文化特殊性”之外,有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新日本的深处依然保留着一个旧日本,这使日本人总是自闭于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认罪的德国人劝说不认罪的日本人“转变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时,我们看到,德国人已完成了其对历史的反思,以国际社会的一个负责任的成员身份重新出现于国际舞台。而日本之所以见斥于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社会,是因为它至今也没有完成这一过程。程巍  相似文献   

18.
文成国 《新闻前哨》2010,(10):23-23
“三俗”之风盛行,已经成为影响文化健康发展的毒瘤,抵制“三俗”之风,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而媒体首当其冲。作为公共信息与舆论平台,媒体传播什么、倡导什么,事关重大,需要加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包括抵制“三俗”在内的媒体导向,我认为要从“三论”去形象理解。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广州学群抵制日货运动,规模空前、时间持久、影响巨大。在这场"活剧"中有关各方争先恐后之"镜像"跃然于纸上,其特点是":学生在前、群众在后"。五四时期广东学群抵制日货意义重大,不仅给日帝经济直接造成重创,还迫使反动政府和日帝在政治上和外交上调整政策,这标志着广东地区体制改革先行和公民治理先试为核心内容的"广东模式"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国粹”(国粋,kokusui)一词来自日语,是明治时期日本知识人对英文“Nationality”(中文一般译为“民族”“民族主义”等)一词的翻译。日本的“国粹”概念认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各自保持各国的国粹发达,为世界文明做贡献。这一以保存国粹来实现民族复兴的观念对于深陷于国家民族危机之中的晚清中国知识人充满了吸引力,受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欢迎。20世纪初,“国粹”一词亦风靡于中国,成了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派学人笔下的热词,意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新文化运动前后,“国粹”一词频频出现于新文化人笔下,却常含嘲讽之意。在“国粹”的理论旅行中,中国的“国粹”概念虽直接受到日本影响,却并非照搬。日本的国粹与欧化最后形成了合流,演变为日本主义;中国则在批判中接受与阐释“国粹”,保留了自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