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际上早已有“黑格尔学”、“朱子学”、“阳明学”的存在,“船山学”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很早,而被明确提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但是,在上述诸学中,正式就它们的学科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又可能只在“船山学”的发展中出现过。2006年4月,船山学社和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在衡阳召开了一次“船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与会者围绕船山学的内涵和外延、船山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船山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加强船山学的学科建设是大有好处的。故本刊特邀一些学者撰文继续就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2.
国际上早已有“黑格尔学”、“朱子学”、“阳明学”的存在,“船山学”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很早,而被明确提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但是,在上述诸学中,正式就它们的学科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又可能只在“船山学”的发展中出现过。2006年4月,船山学社和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在衡阳召开了一次“船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与会者围绕船山学的内涵和外延、船山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船山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加强船山学的学科建设是大有好处的。故本刊特邀一些学者撰文继续就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早已有“黑格尔学”、“朱子学”、“阳明学”的存在,“船山学”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很早,而被明确提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但是,在上述诸学中,正式就它们的学科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又可能只在“船山学”的发展中出现过。2006年4月,船山学社和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在衡阳召开了一次“船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与会者围绕船山学的内涵和外延、船山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船山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加强船山学的学科建设是大有好处的。故本刊特邀一些学者撰文继续就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4.
国际上早已有“黑格尔学”、“朱子学”、“阳明学”的存在,“船山学”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很早,而被明确提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但是,在上述诸学中,正式就它们的学科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又可能只在“船山学”的发展中出现过。2006年4月,船山学社和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在衡阳召开了一次“船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与会者围绕船山学的内涵和外延、船山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船山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加强船山学的学科建设是大有好处的。故本刊特邀一些学者撰文继续就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5.
国际上早已有“黑格尔学”、“朱子学”、“阳明学”的存在,“船山学”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很早,而被明确提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但是,在上述诸学中,正式就它们的学科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又可能只在“船山学”的发展中出现过。2006年4月,船山学社和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在衡阳召开了一次“船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与会者围绕船山学的内涵和外延、船山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船山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加强船山学的学科建设是大有好处的。故本刊特邀一些学者撰文继续就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6.
当代新儒家中,牟宗三先生看中船山的历史哲学,认为蕺山是宋明理学的殿军,故牟先生对于船山学总是忽略之;徐复观先生的精神则放在先秦及两汉;相对于此,唐君毅先生对于船山学很能有其相应的理解,故唐先生的船山学值得探讨。唐先生并不强调宋明理学的分系,认为张子与船山为气论一派,而不同程朱陆王。唐先生的船山学,重视船山的天道论与人性论,船山特重人成,故吾人亦谈唐先生对于人道论的阐发。此文中,唐先生并未引船山原文,主要就其心中的船山印象作一发挥,然大致可以看出,主要是以《张子正蒙注》为背景所作的论述。《张子正蒙注》谈变化气质、气质之性,船山亦有文字诠释之,而唐先生能分别出张子与船山所重注之性之不同。依此吾人把唐先生此文作一分析与探讨,以见唐先生所侧重的船山学之面向。  相似文献   

7.
船山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儒家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学术界多把他的夷夏观理解为一种狭隘的夷夏观:即从船山的夷夏观推断船山将禽兽与夷狄等同;二是认为船山是典型的华夏主义者,也即大汉族主义者,这是对船山夷夏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从礼以分殊辨别夷夏为视角,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即可还原船山夷夏观的真实存在:即船山本意并非将夷夏等同于禽兽,同时他也并非主张大汉族主义。一旦抽离船山原典的语境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就会导致对船山夷夏观的误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8.
船山思想深刻影响了李达整个人生过程,是李达开辟中国文化革命新道路的重要起点。船山爱国主义思想促使李达选择马克思主义,船山重行的唯物主义是李达提出实践唯物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源泉,船山学术观对李达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也有重要影响。深入研究船山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关系问题,有助于推进“两个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国际上早已有“黑格尔学”、“朱子学”、“阳明学”的存在,“船山学”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很早,而被明确提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但是,在上述诸学中,正式就它们的学科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又可能只在“船山学”的发展中出现过。2006年4月,船山学社和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在衡阳召开了一次“船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与会者围绕船山学的内涵和外延、船山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船山学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于加强船山学的学科建设是大有好处的。故本刊特邀一些学者撰文继续就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0.
文章考证了清代学者张船山的生平事迹、著作,通过古今学者和通行文学史对张船山的评价,客观地阐述了张船山的文学诗歌成就,指出了张船山对于清代诗歌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评法批儒"将王船山作为法家代表来宣扬,是船山研究史上一场倒退活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一个船山研究的小高潮,则是反倒退,拨乱反正,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次倒退与反倒退的思想大解放活动,充分表现了船山学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船山诗论重视以“理”入诗,以及“理”在诗中的审美化存在的价值;它标举“物理”,主张“气和理匀”,提倡诗“势”,有其独到之见和新人耳目之处,值得研究者关注并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对我国儒家正统诗学与审美诗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对我国古典诗学与古典美学具有重要贡献.他的"诗教"观泾渭分明,妍媸并存.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的《诗广传》对《诗经》的解读,并不注重诗本身的理解,而是把它置放到文化语境中来阐释,揭示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味。《诗广传》》不仅弘扬了可贵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而且囊括了王船山在其他学术著作中未曾阐发的学术见解,值得引起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纠正程、朱理学“理、气分立”和理欲对立的观念;批判陆、王心学,“销行入知”的“知行合一论”;宏扬用敦颐、张载“气性合一”和“以诚论性”的哲学,把宋明新儒学的性道之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源流探讨由来有自。船山诗歌源流探讨比起前人或同时稍晚的一些学者来有其别开生面之处:首先,他将这种探讨建构在读诗、识诗和选诗的基础之上,分别从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中,从诗歌内部的艺术构造与特征中,从诗人的创作地位、特色中对诗体源流、作品渊源和创作继承进行了全面具体的探讨;其次,他将这种探讨又建构在他的诗学理论之上,其诗学理论既以他的哲学作基础,又以儒家“兴观群怨”诗教为核心。但在具体阐析时,改变了传统的诗教政治伦理观念,赋予了它新的理论意义与价值。方法与理论的结合,使船山源流探讨进入了更高的诗学层面。  相似文献   

17.
王船山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坚持儒家伦理思想与“诗教”原则及其独特的“神韵”观。他对“意心说”与“性灵说”的评论和批判,媸妍并存,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唐诗评选》对杜诗多有贬斥,其所谴责的意见主要有:一是把杜甫揭露统治集团腐朽的诗斥之为“风雅一厄”;二是批评杜甫的叙事名篇为“于史有余,于诗不足”;三是指责杜甫既有一种“诞于言志”的“游乞”诗,也有一种只表一己“哀乐”的媚人诗;四是认为杜甫的讽刺诗是“讥时语开口便见”,而不如李贺“长于讽刺”,以及认为杜甫只“妙于取象”,而不如王维善于传神;五是否认杜甫的诗歌风格及在诗体创新上的成就。究其错评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船山以儒家的诗教原则及崇尚“神韵”的审美理想为衡量尺度所致。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船山学者焕发学术青春,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武器,进行古代学术研究,很快取得一批批划时代的成果,开创了王船山研究的新世纪,使王船山这个名字在全国乃至世界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王船山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第一次高潮,创造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不动心"上下功夫,而孟子"不动心"是自致的功效。在"心气不二"的气本论前提下,王船山将孟子的持志、集义、养气、知言贯通为一,彰显出孟子心性之学的气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