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重要 ,国际关系的重心日益向经济领域倾斜 ,经济因素正对国际关系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逐渐摆脱苏联理论框架的影响,从政治学学科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多为描述性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关注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政策、地缘政治学等研究领域,但其发展也受到政治权力干预学术、理论基础缺乏、学科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学术标准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冷战的结束是本世纪末发生的最大历史事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将直接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认为新的国际关系中,五极结构是主要框架,经济竞争是主要方式,和平与发展是主流.同时,着重说明中国在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国的一贯外交立场.中国是世界的安全力量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倡导的权力政治理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冷战结束以来,现实主义学派的某些理论倾向又渐次抬头,在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中重新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讨现实主义学派及其理论,对于深入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及认识当今世界政治局势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非洲的国际关系研究经历了殖民时期、冷战时期以及冷战后的三个阶段,泛非主义是非洲国际关系研究的主导思想.泛非主义根植于非洲传统文化塑造的共同认知,对非洲国家稳定国内统治、提升国际地位发挥了指导作用.相对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研究,非洲的国际关系研究特征鲜明.就行为主体而言,非洲国家主权的权威性较弱,而族群等行为体在内外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研究议程上,泛非主义以实现全球族群平等为长期目标,关注不平等造成的非洲国家经济依附、政治动荡等问题.在世界观上,非洲国家倾向于集体主义而非个体主义,以泛非主义为旗帜进行政治上的联合.在衡量国家实力时,重视国家的影响力而非唯物质实力.在全球国际关系研究版图中非洲仍然处于边缘地带,然而非洲有众多主流理论无法覆盖的案例,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国家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原创的非西方路径.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因素地位和作用的上升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地缘政治也向地缘经济的方向转变。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地缘经济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影响 ,即三大经济区的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区域经济集团间排他性与开放性并存以及推动世界格局的转型等  相似文献   

7.
论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举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是二战结束后不久直至苏联东欧剧变前,美国和苏联及其盟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相互对立和对峙的一种结构和现象。“冷战”使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阻滞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和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政治学的两门分支学科,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曾经紧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经过学科史上的前两次争论,二者逐步分离并成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对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也正在打破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传统界限,并促成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再次结合.政治理论不仅是我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丰富的思想遗产,也为国家提供了适当的行为准则并为构建一种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经济竞争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点。由于国家之间利害关系的内容,以及力量消长的变化,国际关系体系中的矛盾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美、日、欧资本主义三大经济中心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已取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争夺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矛盾的发展,将对今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世界各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与冷战对抗时期超级大国之间矛盾相比,由于时代  相似文献   

10.
正二战以后,美国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中心,并一直主导该学科的话语体系。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理论无法解释世界政治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人们不断反思主流理论的基本假定和实质内容,并促成了各种"非主流理论"的产生。在这其中,批判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批判理论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元理论层面向主流理论发起了严肃的挑战,并公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近20年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和评估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首先应该解决一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逻辑的和利益的两种国际关系理论划分,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工作者的任务是努力建设逻辑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elf-reflexive analysis of the situatedness of the author and her work - research and writing - as a woman of color in the academy. The author critically examines self-reflexivity in relation to her research by drawing on her lived experiences as academic Self-woman of color Other, first as an international doctoral student and now as a junior faculty member. Drawing on critical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s, she argues that such self-reflexivity allows for an openness which eliminates the apparent dichotomy of Self-Other and offers new spaces for re-presenting difference(s). In particular, she construes her writing as a self-renewing site of activism and resistance to Othering and her teaching as praxis and self-assessment. She concludes that cutting-edge research and writing, when rigorously self-reflexive, are beyond "cool" and "hip," allowing us to maintain integrity and agency as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评估与评价》(Assessment&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作为唯一被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评估期刊,具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以该期刊近十年来的载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分析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高影响力作者群体、研究热点、知识基础和前沿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者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强调学生在评估中的参与度、关注反馈在评估中的地位以及重视教与学微观层面的评估为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三大研究热点;学生评教以及评估设计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国际高等教育评估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国传统的综合大学、大学校与研究中心三足鼎立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受法国高教与研究部委派,克里斯蒂安.菲利普教授带领专家小组就大学和大学校相互合作的新途径以及如何共同打造"法国"国际教育品牌等问题提出改革建议并提交报告。本文将着重介绍这项报告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解析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高等教育研究》的作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产作者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缘结构、作者的关系结构、职称结构、单位结构、管理人员结构、基金结构、研究方向所属学科结构10个变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0年来的高等教育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研究梯队合理发展,研究中心带动全国的发展,研究体现了多样性,社会认可度提高并受到国家的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女性研究者将成为更重要的研究力量,跨学科研究将会进一步发展,合作研究必会加强,国际认可度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ISA results by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whereby the topics Development of student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Social background and competence acquisition, Acquisition of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with a migration background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risk group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ISA results by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do not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policy: the researchers present different and partially contradictory interpretations, as well as various and partial incompatible recommendations. Moreover, particular results are not robust, and concerning some research areas the embedding into competing findings is not offered. In view of this analysis, the paper closes with a skeptical appraisal regarding the concept of 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policy.  相似文献   

17.
孙学峰 《教学与研究》2007,58(11):55-60
2005年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追求什么样理想的国际秩序?二是崛起的中国如何发挥作用将理想的国际秩序变为现实?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不但为中国未来的对外政策规划了战略方向,同时也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方向和与中国崛起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前者包括安全观念变化、国际安全制度/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安全关系、国家间互信合作等的研究;而后者则主要包括中国如何缓解崛起困境以及中国如何借助发展优势推动地区/全球的共同发展.要完成这些研究任务,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人员需要更加注重经验问题的研究,并且逐步加强与政策研究人员、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是《金瓶梅》研究史上的三大谜案,迄无定论,有研究者认为这类考证研究已无意义可言。而实际上任何一种学术的探讨都不可能仅是一个纯学术的问题,它必定有其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成因。对《金瓶梅》作者、成书年代的考证是为了认识作者,建构发生的语境,起到知人论世之功效;而版本的探究则是为了保证阐释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对《金瓶梅》斯芬克斯之谜破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破除阐释过程中的主观性,联系作者与当时历史环境,客观阐释作品,达到阐发作者与作品本意的目的,这是中国千年阐释传统的现代延续。  相似文献   

19.
葛琦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1):31-36,47
大团圆结局在中国古典戏剧中长盛不衰,成为其特色之一。元杂剧尤其如此。该文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成因研究作了综合分析,探讨其中的得与失,认为前期的研究侧重汉文化角度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多元文化背景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其局面刚刚展开,还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search into the student experience as participa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online community. The background context for this is an 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me and the specific context for the research is a module on Digital Media Applications (DMA), which are outlined. The programme design emphasises peer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practices and the pedagogical approach aims to foster group collaboration in international teams. Following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a number of emergent themes from the data analysis of student diarie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issue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nclusion, we offer some reflections on these issues and discuss the underpinning assumptions (in relation to assessment practices in particular) that have given direction to our subsequent ongo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