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江南银元     
李增明 《收藏》2007,(3):140-140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变本加厉地以银元套购我国的白银,白银的外流引起朝野有识之士的关注,纷纷向朝廷提出自铸银元,以控制白银外流。清廷为形势所迫,始批准广东设局自铸银元,  相似文献   

2.
姚欣荣 《收藏界》2012,(9):66-69
北洋造"光绪元宝"是清光绪年间,由北洋机器局铸造的机制银元,是清代晚期出现的贵金属货币。据史料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东省率先引进外国铸币技术,开始机制以"光绪元宝"为名的银元。以后,清中央政府和各地也开始了机制银元的活动,中国近代银元制度得以建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机器局试铸出一套五种币值的银元,主币为"壹圆"。光绪二十三年,又继续铸造一套,并更换了中英文纪年和增加了英文"大清",其他和二十二年造银元基本一致。光绪二十四年又继续铸行。光绪二十五年,清  相似文献   

3.
袁水清 《收藏》2008,(7):110-111
最早流入中国的外国机制银币——西班牙银元 自明代中叶起,随着东西方海上新肮路的开辟,以及通商贸易渐趋发达,外国银元外始流入中国。1570年西班牙侵入吕宋(菲律宾),于次年古领马尼拉并辟为商埠,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以其银元换取中国丝绸等物,这种银元大多是在152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铸造的,成为最早流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外国银元。清代以降,顺治至乾隆年间(1644~1795年),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主要是西班牙在墨西哥生产的机制银元。  相似文献   

4.
林南中 《收藏》2010,(9):139-141
1794年美国正式铸行币值1元的主币“自由女神像银元”,1873年美国铸造了著名的贸易银币“拿花银元”,这是一种专门用于远东贸易的货币。此后美国于1887年铸造“摩根银币”,1921年“摩根银币”由“和平银币”所替代。这些早期美国银币都曾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人中国沿海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7,(10)
正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七日,四川总督鹿传霖以"川省制钱缺乏、银价过低"为由,向清廷奏请开办银元局。奏准后,"派员前赴上海购置各项机器,初拟在于省城铸造制钱,川东铸造银元。旋将银元改在省城铸造,并于机器局后建造鼓铸银元、制钱厂局。"地址在成都东门内撞扒街1号。年底,与上海的茂生洋行议定,购办美国新泽西州汉立克那浦公司机  相似文献   

6.
成春到 《收藏界》2011,(6):85-85
在清末制造的银元中,京局制造的"庚子"七钱二分银元(见图),是一特例银元,它既不是京局直接制造的,也不是赝品,而是由上海一位钱币商用京局原刻制的钢质币模铸造的,属京局原刻制钢质币模的后铸品,其铸造数量很少,流传至今的更少,故研究和收藏价值都较高。  相似文献   

7.
寇尚民 《收藏》2012,(17):94-97
安徽安庆造币厂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最初定名安徽银元局。光绪三十二年易名度支部安庆造币分厂,次年改为安徽制造局。民国2年(1913年)利用制造局老厂房和机器重建安庆造币厂,直至民国15年关闭。笔者现依据文献资料,对安庆造币厂所铸银币和相关史实作一探究。铸币历程在安徽省未铸造银元之前,市面流通的货币,除清朝各帝铸造的制钱外,还有银元宝、银锭、银锞子、散碎银、外洋和其他省铸造的银元。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向清政府具奏:"请仿广东、湖北筹铸大小银元,以济钱荒,而挽外溢之利。"获准后,成立安徽银元局,委派营务处潘作  相似文献   

8.
朱明超 《收藏界》2010,(12):81-81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13)
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山东巡抚袁世凯奏请,山东获准铸造铜元。获准之时,袁世凯已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主持铸造事宜。此时,周馥的儿子周学熙任北洋银元局总办,故山东铸造铜元的币模由北洋银元局提供,其版式模仿北洋铜元式样,仅是把"北洋"二字变更为"山东"而已(图1)。正如周馥在奏折中所称:"仿北洋模式,改刻山东字样。"铸造数月后,  相似文献   

10.
沈飞 《收藏》2015,(7):70-71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二月,湖广总督张之洞鉴于广东铸造铜元颇有成效,而且获利丰厚,认为湖北亦"亟应仿照试办,以维圜法而便民用",指令湖北银元局试铸当十铜元,"先行铸造一百万枚,饬发宫钱局暂为试销"。这些铜元投入市场后,颇受民众欢迎,流通顺畅。翌年八月,张之洞又决定将原来的湖北铸钱局改建为铜币局,专门铸造铜元,银元局不再兼理铜元铸造事务;"此后铜币  相似文献   

11.
杨晓时 《收藏》2006,(6):97-97
清光绪年间,广东,湖北等省先后办起了造币厂,铸造有省名的光绪银元。当时已无江南省建制,却出现了“江南省造”银元,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2.
陈传银 《收藏》2009,(5):124-125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两广.总督张之洞获准清廷批奏,成立广东造币厂,试铸“光绪元宝”银元。随后各省相继设局仿铸,安徽是继广东、湖北、浙江、北洋之后铸造银元较早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3.
袁水清 《收藏》2008,(5):120-122
种类最多的银元——清吉林省造光绪元宝清朝的机器局本系兵工厂,但初铸银元时系由机器局承办,后才更名为银元局。吉林省机器局自光绪十年(1884年)铸造厂平后,十几年间没有铸造其他银币,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才开始铸光绪元宝无纪年银币,俗称龙洋,计有库平七钱二分、  相似文献   

14.
袁水清 《收藏》2008,(3):132-133
现存中国最早的手工铸造银元——台湾“道光年铸”寿星银饼 中国的早期新式银元中,最重要而且还有留传下来的是福建漳台一带所铸的几种,包括寿星银饼(图1)、如意银饼、漳州军饷银饼等。货币史学家彭信威认为,“以寿星银饼为最早”。郭沫若则认为漳州军饷银饼是郑成功在南明永历三至六年(1649~1652年)抗清时所铸,现令学术界多认为铸行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或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15.
闫学民 《收藏》2011,(4):108-109
"站人"银元是英国贸易银元的俗称,因银元正面中央铸有一站立持戟和盾的武士,当年流入中国时百姓不认英文,以图像辨别银元便落下了如此称谓(见图)。在近代流人中国的外国银币中,"站人"银元一个比较常见的类型,银币标准重量26.95克.  相似文献   

16.
王小龙 《收藏》2014,(2):97-99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国民政府迁往广州,国统区金融也陷入严重危机。此时蒋介石已将大部分黄金、白银运往台湾,留下一个既无兵又无钱的烂摊子给李宗仁。据《李宗仁同忆录》云:为了维持“银元券”,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朱家骅“曾两度飞台,向蒋请示,拟运一批银元来穗”,却“因此而触蒋氏之忌,嗣后在台几度遭蒋的为难”。  相似文献   

17.
笔者收藏有一枚井冈山墨西哥鹰洋版"工"字银元。这枚"工"字银元是1987年江西电视机总厂销售科一位姓吴的科长交换给我的。江西电视机总厂坐落在江西吉安。当时吴科长并不知道有"工"字银元。我是后来看了《中国钱币》1988年第4期所载张瀛《对井冈山根据地"工"字银元一些争论疑点的看法》才知道的。此银元一直保留至今。关于"工"字银元,学者多有论述。"工"字银元这个特定名称,是1975年财  相似文献   

18.
张健初 《收藏》2006,(1):103-103
2004年11月9日,易趣网收藏品拍卖,一枚“二十三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三钱六分”银元最终以50万人民币成交,拍者是一位远在美国的买家。网上收藏品拍卖,一直是小打小闹,此次成交价高达50万元之巨,在收藏界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大媒体也纷纷作了报道。这枚由安徽省铸造,币值“三钱六分”的银元,距今不过108年历史,为什么能拍出如此天价?要解开这个谜,须先介绍安徽银元局的创始人——安徽巡抚邓华熙。  相似文献   

19.
林南中 《收藏》2008,(11):108-109
“漳州军饷”银币,成色98%,直径38~40毫米之间。该币正面上方横书“漳州军饷”,下有草书签押,背面上横书“足纹”,下直书“通行”。由于漳州军饷铸造时间的确定,关系到谁是中国最早的自铸银元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对其铸造时间和签押释文,史学及钱币界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定论,现就笔者所接触的实物,谈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赵晓明 《收藏》2014,(4):101-103
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银锭,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赏赐、赋税、买卖等都缺不了它。银锭作为一种财富,是中国特有的货币形式之一,它始现于唐代,广泛流通于明清,于民国年间退出流通领域。存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