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九.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将来生效的法律文书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作出保垒裁定,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与率案有关的财物采取保全措施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2.
诉前行为保全是立法机关为弥补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的不足而通过知识产权法律创设的一种全新的、与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相平行的诉讼制度。其法律属性既不同于财产保全,也有别于先予执行,具有相对独立性。诉前行为保全制度的设立很有必要,它对于即发和持续的侵权行为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法》有关诉讼停止执行制度的规定应当进一步完善。在诉讼停止执行的程序上,应当对原告申请形式、时间以及诉前申请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和裁定的程序也应当细化。在诉讼停止执行裁定效力上,应当从效力范围、生效时间、效力终止和撤销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仲裁财产保全程序的完整构造应包括仲裁财产保全裁定程序和财产保全执行程序双重结构,以此为理论基点反思我国仲裁财产保全裁定程序,应当借鉴域外有益经验建立并存模式合理配置我国仲裁财产保全裁定权,并相应完善仲裁财产保全裁定程序,确立当事人直接申请财产保全原则,赋予当事人财产保全裁定异议权,衔接财产保全裁定程序和保全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因为具有价值大、不易移动、隐匿、毁损等优点,时常成为律师代理财产保全案件的首选对象.但建筑物在现实中有各种纷繁复杂的表现,有的未取得权利证书,有的属于违章建筑物,等等.律师在代理当事人对建筑物申请诉讼保全时,要研究对什么样的建筑物能够申请保全,以确保申请被法院采纳,并避免申请错误给当事人带来损失;同时,又要认真研讨财产保全担保制度的立法缺陷,当遇到当事人无力提供担保或不能提供足额担保时,向法院阐明充足的理由,使当事人得到司法救济,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先予执行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该制度的设置旨在暂时性地解决一方当事人的现实困难,从而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先予执行制度可否重复适用,先予执行后是否准予原告撤诉,以及先予执行与财产保全的竞合和突破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作者的明确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至今尚未制定单一的行政强制执行法,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4条的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制度得以确立.在理论界,学者们较为一致地将它界定为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或者制度.  相似文献   

8.
浅论非诉行政案件执行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诉行政执行是将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交法院审查、执行,通过分割行政权来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相对人的利益、防止滥用行政权的目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的合法、正确。在我国诉讼环境不佳、公民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制度,对减少行政侵害的发生,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事保全制度可以分为财产保全和行为保全两种类型。然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行为保全的相关规定,这使得我国诉讼保全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在当前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大讨论中。大多数学者对在新的民事诉讼法中建立行为保全制度达成了共识.但民事诉讼理论界时如何界定行为保全的内容及具体构建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为此,笔者提出完善我国行为保全制度的初步构想,以期有抛砖之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减刑假释程序是由执行机关提出减刑假释意见书,法院组成合议庭作出裁定。现有制度存在很大不合理性,犯罪人作为减刑假释的直接获益人,被排斥在程序之外并不能保障犯罪人的利益,而且会导致假释使用率被执行机关人为降低。减刑假释本质都应采用权利说,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别,且优劣互补,只是具体执行方式不同,因此减刑假释应当实行申请制,由犯罪人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减刑或者假释并先行提出申请,执行机关提出意见书,法院居中裁定。减刑假释实行申请制有利于司法机关选择真正适合犯罪人的执行措施,提高犯罪人改造的积极性,使得对犯罪人的改造更加有效、更加彻底,同时也保障了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面临尴尬的困境。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立法模式的基础上,保留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同时从诉讼程序的具体构建上完善化和精细化我国的起诉不停止诉讼制度,构建一个有别于主诉讼程序的、用于审查是否应当停止执行的附随程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这些诉讼的结局大部分是一样的,既法院以原告不享有诉权被裁定驳回起诉或判决驳回诉讼请求。虽然公众和媒体对这些公益诉讼给了很多的掌声,却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我国目前从立法方面没有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本文在对行政公益诉讼作出明确界定的同时,理性地分析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同被诉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以维护公共利益为诉之目的的行政诉讼。行政公益诉讼目前在我国尚未被立法承认,但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既有现实之需要,同时也是国际上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如何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作了简单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团体诉讼作为维护消费者公益的一种私人执行机制,是国家通过公力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一种补充.在日本,由于传统的行政执法体系及司法环境的影响,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呈现限定适用的特点.该制度仅适用于行政机关事前认定的适格团体针对特定的违法行为提起的请求停止侵害诉讼,同时,在准既判力扩张、重复起诉防止等方面还须遵循特殊的规则.日本消费者团体诉讼的限定性适用一方面防止了滥诉发生,减轻被诉经营者及司法机关的诉累,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功用的发生,尤其是妨碍了消费者损害赔偿权的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15.
试论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的涉诉信访形势严峻,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困境.例如,涉诉信访冲击了司法独立、消解了司法权威、法院处理涉诉信访措施面临两难等.造成涉诉信访制度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法院的原因、当事人的原因、司法体制的原因和诉讼制度的原因.为摆脱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应当从完善司法独立和诉讼程序制度以及构建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合同制度尚不完善,行政优益权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且与依法治国的基本目标相悖,不宜作为我国行政合同制度的基本理念。应当以行政合同规制理论作为行政合同制度的核心理念及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理论基础。可通过程序和实体上的规制对行政合同主体行为进行规制。在行政合同纠纷解决中,应当以公平和效率并重为原则,可通过行政主体的自行执行或由当事人直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同时建立专门的行政合同诉讼制度来完善行政合同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场地租赁案件诉讼期间,在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不能达到及时有效地减少各方损失的效果情况下,建立在托管人和托竹受托人之间信赖的基础上,并以双方财产托管契约为财产托管根据的场地租赁财产托管可以有效维护租赁各方的合法权益,使争议场地保持继续经营状态和相对稳定,以避免各方损失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王珅 《甘肃高师学报》2012,17(1):103-107
对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确权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根据所使用公权力类型的不同可分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由于目前我国《商标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对这两类案件的诉讼程序的规定还不够完备,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提出对于属于行政裁决的商标评审案件诉讼程序可以借鉴日本"当事人诉讼"制度的相关做法,在立法上作出一个特殊规定,规定这类行政裁决案件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提起诉讼,法院应当在提起诉讼时通知商标评审委员会,而诉讼的类别仍然是行政诉讼。另外,应当赋予法院对这类案件所涉行政行为的司法变更权,以保证公权力的完整、有效,以及避免权力冲突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司法违法行为受害人在获得国家赔偿时存在着申请难、决定难、执行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现行司法赔偿程序正当性的缺失则构成了不容置疑的制度性障碍。现行《国家赔偿法》对司法赔偿程序的设计是一种非诉讼决定程序,就其属性而言应为行政程序。为此,以二元交叉型审理制度为核心来建立司法赔偿诉讼程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表征为由行政法院审理普通法院违法司法行为导致的司法赔偿案件;而由普通法院审理行政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监狱管理机关的违法司法行为导致的司法赔偿案件。  相似文献   

20.
原告申请撤诉权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赋予原告的一种重要诉讼权利,是原告行使处分权的体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司法活动均将原告申请撤诉行为等同于民事法律行为,并以是否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为标准来审查原告的撤诉申请。而且,我国现有的申请撤诉制度仅是以法院为中心的单一诉讼法律关系的体现,忽略了原告和被告之间已形成的争诉法律关系。上述错误认识既损害原被告双方的利益,也有违民诉平等原则。因此,有必要在争诉法律关系和审判法律关系的层面重构申请撤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