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景观环境的喜好态度,恢复性评价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恢复效果的评价,健康效益评估则是游憩者对恢复性环境健康效益的综合评价。大量研究指出人们对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偏好,且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高,正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前者大多更受人偏爱,恢复性效益也更高。此外,人们对环境恢复性评价地提升有助于提高对环境健康效益地评估。为了探究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与健康效益评估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了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修正后的一致性、复杂性和神秘性三个维度能够有效预测环境偏好,其中,神秘性对环境偏好的解释能力最高;(2)远离、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均能够有效反映环境恢复性评价,其中,魅力性对恢复性评价影响最大;(3)环境偏好对恢复性评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恢复性评价对健康效益评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环境偏好对健康效益评估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恢复性评价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进行自然游憩地的规划设计时,为了营造具有更高健康效益的景观环境,应考虑游憩者对景观功能的多样需求,并适当塑造具有神秘性、魅力性且多元丰富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2.
场所依恋能够有效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者的态度、行为意向以及对环境的感知。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环境心理学和游憩者感知的角度,以福州8个城市公园为例,测量了8个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和环境恢复性知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游憩者场所依恋与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者的场所依恋由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构成;(2)场所依赖对场所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89);(3)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90),场所依赖主要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对环境恢复性知觉产生间接影响。因而,城市公园的管理规划者应注重城市公园的服务功能,加强管理,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以提高游憩者的场所依赖,同时,也要注意地域性景观营造和文化历史传承以提高游憩者的场所认同,最终提高城市公园的恢复性效益。  相似文献   

3.
协商货币评估法通过在调查过程中引入协商环节,在提高环境物品估值有效性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但同时协商过程中受访者的参与不平等使其估值结果面临质疑。本文以胶州湾海域围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评估为例,探讨协商货币评估法中参与不平等的存在性及其对估值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协商过程中,受访者参与程度具有明显差异,是否为意见领袖是导致协商参与程度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收入水平、年龄对协商参与程度差异也具有一定贡献度;②协商讨论过程使得受访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显著下降,在协商后,海洋生态环境对受访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受访者对于围填海造地的态度、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等变量开始对支付意愿产生显著影响;③协商讨论过程将促使受访者获取额外信息,并通过小组作用机制使个体偏好收敛于小组集体偏好的惯性重心,上述两个因素共同驱动受访者在协商讨论后改变其初始偏好,意味着协商环节为受访者形成真实偏好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支持,但也因协商参与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最终估值结果更多反映个别参与者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商货币评估法的估值有效性。研究结论对规范协商货币评估法估值流程以提高估值有效性具有指导意义,为协商货币评估法在中国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荒漠化治理成效评估中纳入对经济和社会改善度的考量,是准确评估荒漠生态系统修复水平、防范二次荒漠化出现的重要基础。本文评估了毛乌素沙地2004—2019年荒漠化治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协调度,讨论其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荒漠化治理效益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由轻度失调提高至初步协调。②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在起步期(2004—2007年)内轻度失调但波动上升;在发展期(2008—2015年)升至初步协调,且南北两侧县级行政单元的综合效益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更快;在调整期(2016—2019年)持续波动上升,并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③人工造林面积、农机总动力、在业沙产业企业数和城镇化率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人工造林和城镇化是驱动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导因素。本文为全面、准确评价荒漠化治理成效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能够为荒漠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苏敏  冯淑怡  陆华良  樊鹏飞 《资源科学》2021,43(11):2236-2250
为提高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积极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本文基于心理学视角,综合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分析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行为机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河北省邯郸市1779户农户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为有显著影响。农户对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的评价越积极、越愿意遵从家人和朋友的环保期望、在正确投放时感知到的困难度越低,其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的意向就越高,最终正确的投放行为也越容易实现。②人格特质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为的心理机制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且该调节作用由稳定性人格特质元产生。随和性和责任性能增强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但也会削弱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神经质能增强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据此,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建议政府在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并充分考虑农户的人格特质,制定出更多个性化的环境治理方案,引导和激励农户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6.
李凡  朱缤绮  孙颖 《资源科学》2021,43(12):2514-2525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促进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已有研究多从国内经济因素探讨环境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少从制度层面以及开放的国际视域开展研究。本文利用1998—2016年3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首先引入政策强度计量政策严格性,探索国内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动态影响,其次选用制度质量作为制度环境优劣的度量指标,探讨制度因素对环境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国内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均存在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期;②国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早于国内环境政策,国外环境政策的“政策溢出”效应存在;③制度质量正向调节国内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制度质量的提高能够增强环境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结论可为中国进一步优化环境政策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柳荻  胡振通  柳金昊 《资源科学》2022,44(2):350-364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探究休耕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于评估和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为例,运用330个农户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收入水平休耕农户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整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约24%;农户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来增加间接收入实现增收,而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休耕农户收入会减少。②休耕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收入影响存在差异,对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低收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③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受到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健康程度、村干部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耕地面积、租入耕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完善休耕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充分尊重农户休耕意愿,着力解决休耕区域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可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等特殊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8.
陈鸣 《资源科学》2021,43(7):1467-1478
推进宅基地腾退是缓解中国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举措。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了解农户补偿偏好,设计合理的补偿方案,促进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本文设计了一个包括补偿方式、补偿速度、补偿比例、付款模式、配套服务和资金来源6个属性在内的分组选择实验方案,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货币补偿、住房置换和就业安置3种补偿方式下的农户选择偏好以及异质性来源。结果发现:①只要政策公开透明,补偿标准合理,多数农户具备参与宅基地腾退的意愿,且更倾向于选择直接的货币补偿方式;②非货币补偿方式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政策潜力,对于更为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水平更高以及所拥有的宅基地距离县城更远、重要程度更低的群体具有吸引力;③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户选择何种配套服务和资金来源的两个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低、年收入越低的农户越偏好教育培训与补缴社保,且更倾向选择财政拨付渠道的补偿资金来源。本文的发现为如何更加科学精准地制定退地补偿计划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于会录  董锁成  李宇  李泽红  李飞 《资源科学》2016,38(12):2348-2360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循环经济评价应该有自己的标准,在工业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允许环境负荷有一定幅度地增加。基于上述理念,本研究将评价过程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部分:首先,以宁夏石嘴山市作为案例区,将其放在一个由中国东部山东枣庄市、中部河南焦作市、西部内蒙古乌海市、全国等几个层次的区域组成的参照系内,以生态效率为评价指标,分析2005-2013年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在C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度量模型,依据环境负荷与经济规模增长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纵向比较的方法,评价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绩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①石嘴山工业增长与环境负荷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脱钩现象,但与全国、东中部煤炭资源型城市相比,石嘴山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②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率好于资源效率,以C模式作为评价标准,目前石嘴山工业循环经济优于高效C模式;③研究显示用C模式作为标准来衡量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④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评价工业循环经济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揭示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环境满意度和气候满意度对其目的地环境恢复性感知的影响,为探究环境和气候如何影响游客身心健康和恢复提供新的方向,并丰富学界对旅游情境下的环境恢复性感知的理解。本文以海滨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在海南省三亚市的大东海和亚龙湾收集游客对环境恢复性的感知状况和对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的满意度评价(N=527),并采用基于主成分的结构方程模型偏最小平方法(PLS_SEM)进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①环境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环境恢复性感知的5个维度(分别为:兼容、程度、心理逃离、物理远离和迷恋);②气候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环境恢复性感知的5个维度。因此,努力提高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对海滨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满意度,能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身心恢复潜力,并最终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贾亚娟  张新奇 《资源科学》2022,44(10):2060-2073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提高快递包装回收利用率是实现绿色物流与资源可持续化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1151份消费者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分析环境认知(环境关心、环境态度、环境责任)、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运用层次回归将政策宣传、便利程度对环境认知、感知利益与消费者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关系的调节效应纳入分析,进而通过ISM模型探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结果表明:①环境关心、环境态度、环境责任、感知利益均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存在显著负向影响;②政策宣传、便利程度不仅对消费者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还在环境认知、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负向调节效应;③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网购次数对消费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④逻辑层次关系显示,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表层直接原因是环境认知和感知利益,政策宣传、便利程度是中层间接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网购次数是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深层根本因素,而且深层和中层因素均要通过表层直接因素才能对消费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产生影响。因此,提升消费者环境认知能力、完善消费者参与回收的激励政策和回收设施以及加强政策宣传,对于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Substantial real cases can be formed in current online medical platforms, constituting potentially rich commercial medical valu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value, it is necessary to mine the preference for user perceived cancer risk in online medical platforms. However, user preference in the platforms varies with medical inquiry text environments, and a user's disease-specific online medical inquiry text environment would also affect his/her behavioral decisions in real time. In this sense, considering the inner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user pre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diseases-specific inquiry text environments and integrating early cancer texts will facilitate the exploration on the law of preference for user perceived cancer risk.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matrix decomposition and Labeled-LDA models are expanded to propose a context-based method to access the preference for user perceived cancer risk. Firstly, model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 preferences and information in multi-dimensional context is carried out, and the universal method of integrating multi-dimensional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ith user preferences is analyzed. Moreover, more accurate user references were obtained under the multi-dimensional text space and multi-dimensional disease space. Secondly, the similar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all disease-specific online medical inquiries and early cancer texts are used to obtain user perceived cancer risk, thus knowing the online medical inquiry texts of user cognized diseases and perceiving the cancer risk. Lastly, by accessing the user pre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disease topics and user perceived cancer risk in multi-dimensional contexts, the preference for user perceived cancer risk is obtained in a more accurate way. Based on the large-volume real-world datas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context and user preferences is assessed,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superior to MF-LDA method in obtaining the preference for user perceived cancer risk.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not only expresses user perceived risk, but also clearly expr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er's preference. Furthermore,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ontext with early cancer tex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user preference model ar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3.
朱清  余瑞祥  李彦军 《软科学》2012,26(6):48-52
首先从产出-环境边界的分析指出,任何经济产出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环境质量。不同的经济产出与环境质量的排列事实上反映了人们的偏好结构。从居民环境偏好的角度来看,居民环境偏好的强烈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绿色程度。那么,两型社会本质反应了人们对资源环境偏好与经济物品偏好的选择与排列。使用产出-环境边界和环境偏好曲线分析了两型社会的一般均衡,对两型社会展开了新的解读,并指出,当一个社会的最大产出正好满足居民愿意支付的最高环境质量时,该社会即是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提出了两型社会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居民环境偏好打破传统环境治理的二元结构,实现对政府环境规制和企业环境行为的全面驱动,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感知利益、成本和风险视角,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采纳行为进行研究,构建用户采纳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揭示影响用户采纳移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利用SPSS软件对模型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SmartPLS软件对模型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对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感知有用性、感知乐趣、无所不在性、感知成本对感知价值影响显著,感知价值、社会影响和感知有用性对用户采纳意向有直接影响,用户创新意识对感知价值与用户采纳意向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提出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乡村游客感知价值的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梳理,分析了旅游前、中、后不同阶段游客的感知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提出要通过合理的营销刺激和有效的期望管理、数字化产品信息和可视化产品特点、丰富旅游活动和提升服务设施、重视售后服务和建立沟通渠道等策略来提升乡村游客感知价值,拓展乡村旅游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6.
吴鹏 《资源科学》2013,35(2):455-461
生态修复是全新的采煤塌陷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指在人工条件下对原有被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和修整使其更适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生态修复法的价值体现在它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公众社会正义、分配正义需求的满足.生态修复不仅仅追求对于生态环境本身的恢复和重建,更体现了它对生态环境影响下人们权利和义务的修正,这一过程也同时反映出人们对于环境正义的述求,而环境正义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这种正义价值的选择决定了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应当包括经济利益的实现和环境利益的保障这两个基本方面.目前,生态修复实践已经在多个煤炭开发城市里广泛开展,但是理论研究尚局限在技术和管理领域.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相关法律制度欠缺等问题.选取安徽省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作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生态修复理论,探索其理论的社会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完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现实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文化遗产旅游者游览前的期望价值与游览后的感知价值差异。方法:结合理论分析、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进行社会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多维度、多指标体系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者顾客价值的测量量表,对比分析了游客在游览前的期望价值与游览后的感知价值之间的认知差异。结论:文化遗产旅游者顾客价值由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六个维度构成。其中游客在游览前后对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刘晓  徐建华 《资源科学》2020,42(12):2328-2340
电力来源清洁化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了解公众对电力来源清洁化的偏好及支付意愿可为政府制定能源改革政策提供支撑。本文采用离散选择实验法研究了公众对电力来源清洁化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分析了电力来源结构、环境影响(CO2、SO2排放量)、电价等属性对偏好的影响以及不同特征个体间偏好的差异。基于在中国10个主要城市收集到的1008份有效问卷,本文运用Mixed Logit模型和Latent Class模型分析了数据。结果发现:①公众对电力来源的偏好存在地域差异;②电力来源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电价的增加均与公众对电力清洁化偏好程度呈负相关;③不同特征的个体对电力来源的偏好也不同,年龄越大、收入越高、居住地越靠近城市和越重视环保的受访者,越偏好清洁的电力来源;④公众愿意为SO2或CO2排放量降低30%的清洁电力多支付31%的电价,公众的环保态度对该支付意愿的影响(差异为26%左右)大于社会经济特征(如年龄)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差异为15%左右)。基于此,本文建议在各地采用精细化的政策促进电力来源清洁化,以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年轻群体和乡村群体,从而提高公众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接受度和支付意愿。  相似文献   

19.
邓宁  刘耀芳  牛宇  计卫星 《资源科学》2019,41(3):416-429
社交网络图片是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基于图片表征内容的营销传播越来越受到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重视,本文选取Flickr上中国港澳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英国和美国旅游者拍摄的北京图片作为研究素材,采用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图片表征内容,并从认知和情感2个层面分析、比较了不同来源地游客在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在认知形象方面,入境旅游者均对自然、建筑较为关注,但在文化艺术、人物、食物等具体维度上关注内容不尽相同。在情感形象方面,令人愉快(Pleasant)的、兴奋的(Exciting)是所有入境旅游者表现的主要情感,但中国港澳台和美国旅游者所拍摄图片隐含投射出困倦疲乏的(Sleepy)情感,而英国旅游者拍摄的图片则暗含不安苦恼(Distressing)的情感。本文利用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分析海量UGC图片表征内容为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了大数据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