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是从白话文学运动开始的,它是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形态的差异是区别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五四",就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新可能。高玉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正是从语言学和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峡对岸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作家、作品、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学术论著不断问世,目前已出版专著4部,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有近20篇之多。2003年出版的东海大学周世箴教授的专著《语言学与诗歌诠释》研究如何运用语言学阐释诗歌的方法论,就是其中富有特色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4.
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见《语文学习》1994年第5期《模糊语言新界说》沈卢旭)。  相似文献   

5.
曹罡 《视听界》2002,(5):91-91
初看《电视报道中视觉模糊语言的运用》(刊载于2002年第2期(视听界))颇觉新奇(也许是孤陋寡闻,我第一次听说“视觉模糊语言”这个词),然而细品章内容,却又不敢苟同。试述一一,以就教于原作及同道。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二版)是杜贵晨近二十年所作古典小说研究论文的选集。选文最早是1982年作者的大学毕业论文《(歧路灯)简论》,(发表于1983年《文学遗产》第1期)最晚是2001年的新作《论(水浒传)“三而一成” 的叙事艺术》等,属第一次发表。这多达45篇总计近40万字的论文集,主要集中于从传统文化视角观照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涉及古代小说的所有名著和基本的层面。有些是笔者早就读过留有深刻印象,有些初读之下便觉精彩的。内容的丰富是不必说的,其学术上的特点更是涵盖…  相似文献   

7.
唐莹 《编辑之友》2010,(6):58-59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到了70年代,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湘潭市广电局高级编辑唐弦的专著《解读受众》,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唐弦是全国受众学研究较早的先行者之一,他1986年即发表专论《“接受美学”与受众研究》,此后10多年持之以恒,利用业余时间研写,先后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电视研究》、《潇湘声屏》等报刊上发表新闻论文60多篇。13万字的《解读受众》是其中一个课题精品的结《解读受众》@焦炽 @杨红湘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言学发展到了20世纪,形成西化与本土化、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两种倾向、两种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的局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化语言学的诞生和兴盛。文化语言学在本世纪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至今已初步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在语言学界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它的发展同中国现代出版界结下了深厚的缘蒂。 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是20世纪50年代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罗常培著《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重版)。该书认同萨丕尔、帕默、泰勒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学和文化学思想,指出“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  相似文献   

10.
肖超 《出版与印刷》2019,(1):32-37, 38
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编辑学报》等13种编辑出版类期刊的高被引论文进行了数据分析和阐述。研究发现:编辑出版类期刊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5种期刊,刊发高被引论文较多的年份均在2000年后,高被引论文作者多为科技期刊编辑。发表在期刊第1—6期的高被引论文较多,且呈递减趋势,而发表在期刊第7—12期的高被引论文较少。编辑出版类期刊高被引论文最关注科技期刊、期刊编辑、数字出版三大研究主题,不同编辑出版类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国企报道写好不易,研究国企报道的论文写好也不易,要获奖更难。但我认为,只要肯下功夫,学会“在总结中提炼,在提炼中升华”,是可以写出令人满意的经济新闻论文来的。2002年初,我根据湘潭日报对国企报道的实践,撰写了一篇题为《国企报道的角度、力度和深度》的文章(发表于2002年第4期《新闻战线》),这篇反映国企报道的论文,先后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地市报优秀论文和第八届“中华大地之光”论文一等奖。尤其令我“得意”的是后一个奖,它使我这个从事了30多年新闻工作的“老记”,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与诸多其他现代科学一样,在学科的构建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百年前,展现在中国学者面前的语言学天地有太多的处女地和前人没有认真开发的荒野。大多数功力深厚、受过严格理论训练的中国学者继承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传统,埋头于语言事实的描写与分析,不轻易展开方法论或理论的探讨。但这不等于中国学者在过去的一百年的语言研究中,在语言学方法论方面就没有创建。北京大学陈保亚博士承担国家教委社科“九五”规划项目所完成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从方法论角度对过去…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开始建立,至今已近20个年头,各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很多。近日,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新推出的《文化语言学教程》一书(以下简称教程),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这不仅标志着文化语言学的学科建设逐渐走向成熟,也预示着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语言本身,还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界定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言学流派,即“本体论”派和“关系论”派。本体论派认为,语言具有“世界观和本体论的性质”,语言决定文化,因此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相似文献   

14.
编辑构思及其基本规律──书籍编辑构思论之一徐柏容从笔者在1985年提交“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的《论杂志的总体编辑构思》一文(后发表于本刊前身《出版与发行》1986年第3期)中提出“编辑构思”这一概念后,10年来己为编辑学者所普遍接受,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15.
我和出版史研究结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二十年来坚持不懈,也取得了些许成绩,与人合著有《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中国编辑出版史》等,发表论文近百篇,论文《试论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1997年被选入《大学语文》课本,论文集《出版文化史论》2002年1月出版后,被一些高校选作教科书、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书。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部由一家地方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出版时间在七年以前,然而,它却是一部好书,并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时效”。社会语言学主张从语言的外部环境,即语义与社会联系的诸方面去研究语言,所以又叫做外部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它的兴起在国外也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国内的研究会起步更晚,50年代虽有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开风气之光.但继踵无人,直到80年代以后,才陆续有几部译著和专著问世。孙维张先生的《汉语社语言学》(贵州人民出版191年9月)便是这不多几部专著当中的一部,而且作为教材,恐怕还是性的一…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电视艺术》1996年第6期以《十年寻路》为题,节选发表了朱光烈先生总结本刊办刊经验的《十年寻路》第一部分《改革的道路》。该刊所节选发表的是《十年寻路》草稿的一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十年寻路》定稿发表在本刊今年第1期上,定稿对草稿有较大修改。《电视艺术》在发表这段节录时加了如下编者按:本文节选自朱光烈先生为全国高教期刊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1996年学术年会所写的论文。朱先生在文章中回顾了媒介批评研究从80年代至90年代走过的道路。文中所述主要围绕《现代传播》(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十年来开…  相似文献   

18.
1980年是对艺术典型问题继续深入探讨的一年。就笔者所见,全国报刊发表的比较有分量的典型问题论文,有二十篇左右。其中,仅《文学评论》就在第1期、第3期、第4期上发表了三篇长文,许多大学学报和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也发表了一些有一定学术质量的文章。这些文章所探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模糊语言在新闻中无疑是可以运用的。对这一点,李元授副教授在《新闻中的模糊语言问题》(见《视听界》1991年第4期)一文中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广播作为传播新闻的一种媒介,模糊语言自然也是可以运用的。它的运用除了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的一些共同点外,还有它自身特点,这就是以收听的需要为前提。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来,我国语言学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语言学专著出版,一批新人茁壮成长。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些违背语言学基本理论的观点和言论。这些观点和言论标新立异,似是而非,颇能迷惑一些人,使人难辨真伪,甚至还受到无原则的吹捧。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教授面对学术尊严被亵渎的情况,深感一个语言学工作者责任的重大,站出来说话了。几年间,他写了一大批评论文章,对一些模糊观点进行评论和澄清,对一些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