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卓敏敏 《文教资料》2007,(14):81-83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本文从汉武帝器重司马迁、司马迁“举李陵”、司马迁犯“诬罔”罪及“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道路的影响整个过程,来探讨这一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官中第一位具有自觉历史意识的伟大史学家。《史记》的问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史宗旨的体现与必然结果。“成一家之言”表现了司马迁的著史动机与历史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思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力求从前代治乱盛衰中阐述成败兴亡之理,以通古今之变,垂法于后世。作为一个独特思想家的司马迁,《史记》实际上是他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一家之言”的哲学著作。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方式进行文化总结和文化创造,终“成一家之言”,超越了前人并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度。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不是“采摭荒诞”、“爱奇”,而实是司马迁开拓挖掘历史材料的重要表现。司马迁记录“程婴救孤”故事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是其现实人生体验与历史人物遭际发生共鸣的结果,其中蕴涵着司马迁深刻的幽愤和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与司马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历史上,欧阳修是继承司马迁最有成就的文史大家。在人格精神方面,欧阳修继承了司马迁硬骨头精神,不屈不挠从事史书写作;在史书修撰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在文学思想方面,既继承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提出“穷而后工”理论,又深得司马迁文学创作的神韵。  相似文献   

5.
《史记·滑稽列传》是司马迁为下层士林所写的传记之一。本文对司马迁作《滑稽列传》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战国士林的价值观”影响了司马迁的平等观,同时也提出了滑稽人物“谈言微中”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过程一、基于课后思考,培养直觉思维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司马迁,掌握了文义和《史记》写作体例。但是,司马迁为什么会将起义失败的农民归入“世家”的行列呢?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4题,说说你的发现。(出示:司马迁在……将陈涉列入主要记述王侯将相事迹的“世家”……)生:司马迁对陈涉应该是非常敬佩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意义重大。所以,司马迁还是给了陈涉“世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西汉时代,许多书是没有书名的,《史记》也非司马迁定名。司马迁在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看后非常钦佩司马迁所取得的成就,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积,“公”是美称,这也仅仅表明是谁的著作而已。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认为司马迁的天人观存在着天命论和反天命论的矛盾性,问题没有这样简单。司马迁的“天”、“天道”、“天命”,是德与力相统一而成的历史必然性,只因其超个人性而被称为“天”,它已经把董仲舒之“天”的神性虚化了。这种“天”与内涵不同的两种“人”构成了两种天人关系。一种是王者自己的活动决定了王权的兴废,被司马迁认为是“天”对“人”的支配;另一种是历史个人自己的活动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使司马迁对“天道”产生了怀疑。使司马迁产生理论困惑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把个人对历史的作用与以王权为象征的“历史合力”对历史的作用区分开来。尽管如此,他把当时神学阴影下的天人关系之讨论引向了人自己的活动与自己命运之关系的讨论,使他登上了当时思想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已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语境与生活目标。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实现中国梦便是追寻大学生的幸福梦。通过研究大学生幸福梦的内涵和实现问题,使生活在中国梦语境中的大学生,确立自己与中国梦相融的幸福梦,并通过教育培育、社会支持、个人奋斗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梦及梦境探索是个亘古不变的人类永恒主题。迄今为止,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仍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研究梦的经典教科书,同时也是精神分析的最重要的著作。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来对影片《盗梦空间》进行分析,解读了影片中的时间效应、梦中梦、阻抗及其他象征,深刻揭示了"梦是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自我表演"的涵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毫无疑问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与此同时,从更加宏阔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看,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需要中国,因而,“中国梦”还是世界和平之梦,世界发展之梦,世界合作之梦以及世界共赢之梦。“中国梦”顺应了世界潮流,呼应了世界期许。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维度,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国梦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对其本身的理解,还需要通过与美国梦、欧洲梦的对比,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信念有其理论基础,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它所具有的现实性和理想性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5.
"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具有二重性。"人生如梦"看似表达了一种世界与我的虚幻所带来的悲观情绪,实则在"梦觉无二"的二谛圆融中洋溢着传统人生美学的《庄子》乐观精神。"梦游人生"是"人生如梦"的内在要求与表达,是"梦游"这一审美体验的人生形式,同时,"梦"作为情结表现出了传统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从梦中受到启示,诗人从梦中吟得佳句,艺术家从梦中得到灵感。古今中外曾有不少奇闻逸事,说明梦是创造性思维的灵感之源。梦的灵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至为密切,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而有趣的现象。本文试图从生理、心理的角度分析梦的灵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先秦赵人之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至今未能受到学术界足够的关注。赵人的梦文化是研究赵国思想文化的典型个案。透过对先秦赵氏梦文化的研究,能够窥测中国神秘文化之一隅。在先秦赵人看来,梦不仅承担着人和祖先神灵世界的中介作用,而且具有警惕和预示的功用。赵人之梦根据造梦成因划分为忧患梦、愿望之梦、报病梦。赵人之梦根据梦的结果划分为吉梦、凶梦、正梦。赵人诸梦之间多存在历史的、因果的联系,附有警惕、预言、指示、神化政权等功能。赵人之梦具有联系性、多重性、复杂性、神秘性等特点。但赵人之梦的预示作用有时并非是百般灵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梦本身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的提出再一次唤醒了国人心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国梦”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伟大实践目标.“中国梦”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梦”的现实诉求,而且还构成了“中国梦”的实现方式,另外文化自强与“中国梦”体现出一致的文化话语表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文化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内在联结,承载了华夏儿女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民生梦。以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民生建设,既是中国梦实现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新时期,需要立足中国现实积极开展民生建设,以此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中国梦,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重大思想成果,还明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脉动.而当前关键性的工作在于对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提出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个人梦、地方梦和中国梦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正确把握.因此,就从本质内涵认知看中国梦、从核心价值认同看中国梦、从重要遵循看中国梦、从实现途径看中国梦、从地方表达看中国梦等方面作解析,必将有益于形成对中国梦的认知与共鸣.国家梦需要地方梦来表达,“中国梦六安表达”应该是基于中国梦而演绎出的“幸福六安”的个性表白、皖西人民凝心聚力地“转识成智”、地方经济社会劳动创造的发展表现,进而创造性地承载中国梦而地方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