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传统文言篇目《过秦论》(上篇),结尾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如何将其译成白话从而正确领会作者意旨,这是教学中必须注重的地方。查阅与现行人教版教材(2003年12月第1版)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35页),对此句的翻译是:“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笔者反复思忖,认为这个“而”字如此翻译大有不妥。笔者以为把这个句子译作“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给人的感觉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导致了“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这样的结果。这是不符合原文意旨…  相似文献   

2.
对《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思考和练习”中列举了三种理解法让师生选择。第三种理解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且不去管它。前两种理解是这样: ①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②秦国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新《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认为:“第一种理解正确。”其理由是:“‘仁义不施’是‘攻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教参》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作“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并且认为在课后“思考和练习”的三种理解中“第一种理解正确”。对此,余祥生同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即攻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仁义。练习题的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这句的译  相似文献   

4.
教材三题     
(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解?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无注释,《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注释:"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攻,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5.
高一册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对《过秦论》(上篇 )的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攻守之势异也”为“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 ,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 ,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 ,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查以前两次旧版教材也都是这样注释的。笔者以为这个注释殊令人  相似文献   

6.
《过秦论》结尾“攻守之势异也”句,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云:“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固守关中。”这条注解对“攻”和“守”的解释,尤其是对“守”的解释,是颇不确切的。《过秦论》结尾句“仁义不施而攻得之势异也”既是全文的论点,也是全文的结论。按照注解所说,秦王朝之所以灭亡,就在于秦二世、子婴时,兵力很弱小,却采用了困守关中的策略。否则,秦王朝是不会如此短命的。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贾谊也就不会成为一时英彦,而为宿耆旧臣所忌;《过秦论》也不会被目为百代论体散文之祖了。课文如此注释,本于史无据。陈胜兵起,授周章将军印,西击秦,周章沿路募兵,  相似文献   

7.
《过秦论》文末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人教社《教参》的译文为:“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该课后练习题:对此句有二种理解,哪种理解正确,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正>贾谊《过秦论》在高中、中专语文教材和大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都有收录。其卒章的点睛之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出一篇主旨,笔力千钧";但对于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却有些见仁见智的分歧。一据笔者所见,至少有三种:其一,因为秦朝的统治者不施行仁义,所以它的守天下和以前的攻天下,形势完全不同了。其二,秦朝历代君主一向不施行仁义,而自始皇起的末代三君主又未能领悟并适应"攻守势  相似文献   

9.
贾谊的《过秦论》是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在文末“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谓卒章显志。对这句话的“而”的解释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对这句话的译文是“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按照古文翻译一一对应的原则,这里的“而”似乎应作“因而”讲,表示因果关系,“仁义不施”是“攻守之势变化”的原因。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攻守之势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不因主观刻意而形成。那么,“而”作何讲呢?结合前文可知,秦在采取攻势,积极主动地攫…  相似文献   

10.
刘文艳 《学语文》2003,(3):46-47
《过秦论》在摆出大量史实后,水到渠成引出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于此句的理解,现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实验修订本·必修)(下简称教学用书)解释为“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  相似文献   

11.
《过秦论》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名篇,历来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篇末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已成定论,笔者也无可非议。所遗憾的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却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或语意不明,或理解有错。如原高语统编教参(1984年中南五省编)就解释为:因为攻天下和守天下的形势不同面秦朝不施仁义的  相似文献   

12.
孙亚军 《现代语文》2010,(6):144-145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贾谊在文中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点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可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以来却存在较大争议。不少老师解释说,秦国由于没有实施仁政导致了攻和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灭亡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使人明白:攻势是什么?守势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秦之“过”安在?学过《过秦论》的人都会知道:“不施仁政。”但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怎样理解,就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A、因不施仁政,所以由秦始皇的攻变为子婴的困守关中。 B、不施仁政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 C、攻守的形势变了,秦却不施仁政。分析三种看法可知:“过的总因”相同,即下施仁政;不同的是,对“仁与攻守的关系”理解各异。①“仁”作用的对象不同:A、B两种看法,“仁”对攻守而言;C的看法,“仁”只对“守”而言。②攻守确指不同:A认为,始皇攻,子婴守;B、C认为,始皇攻,始皇守。作为语文教学,本来知道“秦之过”在于“不施仁政”即可,无须一定要去深究,去无端地争执。而课后的习题一却直接涉及到对论点的理解,因此,就有弄清这一问  相似文献   

14.
一、两起两收的对称美纵览全篇,首先会感到行文布局谋篇的对称美。全文共计5个自然段,根据事件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1、2自然段为第一层(略写),第3自然段为第二层(详写),4、5自然段为第三层(略写),整体呈现“二一二”的结构布局。第1自然段写“攻”:秦晋联合,大军围郑,来势汹汹,锐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朝夕难保。第2自然段述“守”:国难当头,命悬一线,郑国君臣惊慌失措,一筹莫展,烛之武临危受命,勇赴国难。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全文主体部分,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  相似文献   

15.
辨“攻守之势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贾谊《过秦论》(上)这篇课文,其中心论点就是文末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何解释这个结论,对理解全篇课文关系极大.这里的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其中的“而”字是表示什么关系的连词?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攻守之势异”是什么意思.课文后边的注释这样说:“[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四国.守,指二世和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我觉得这说法不够清楚.以至和课文的意思有所抵梧.比如课文中写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这是说二世时秦朝威力的强大,也是陈涉起义的背景.我们知道,陈涉起义后,其部将周文曾率兵攻进函谷关,但不久就被秦将章邯率兵驱出函谷关,全军覆没.而后章邯又相继打败了陈涉、项梁,陈涉、项梁相继死难,起义受到严重挫折.这说明秦朝当时的兵力并不弱.课文  相似文献   

16.
好个“试试你们”!一来制住了这一有关脸面的突发事件,维持了课堂纪律;二来自搭了下台之阶,维护了尊严。顷刻变“守”为“攻”,岂不妙哉!可是学生们那一双双迷惑的眼睛给我们无尽的思索。他们会想:老师真在试我们吗?老师的话都是对的!于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老师不自觉地又出现了错误,而学生以为老师又在试试他们,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魏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守”、“攻”(“战”)、“款”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守”的基本思想是诱敌深入扬长避短,还包含“器利不如人和”及武装民众的思想。“攻”(“战”):一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侵略者;二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款”是既开放与各国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又禁止非法的鸦片贸易。  相似文献   

18.
“学生守則”規定了儿童在校內蠱庑形幕疽幏逗鸵逦瘛T谑貏t中,指明了必須培养学生的那些最重要的个性的特点,即:坚忍不拔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第一条),勤奋(第二条),严守紀律和整洁(第3—11条),有礼貌和尊敬师長(第12—14条),儉省(第15条)、关心別人和听从教导(第16—17条)等。由此可見,“学生守則”乃是学生道德的法典。如果能把它貫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那末,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对儿童的教学和教育的水平。但是,在所有的学校中,虽然程度不同地貫彻了“学生守則”,可是,对貫彻的方法还探討得不够。  相似文献   

19.
汉初贾谊的《过秦沦》,鲁迅先生曾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然而对于其上篇分析秦亡的原因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二句如何解释,至今众说纷纭。一说:“攻守之势异,是说从前据险守固,各个击破;今则祸起家门之内,到处皆是秦的敌人,进攻和防守的形势完全变了。”(朱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