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资讯     
《教育科学论坛》2011,(1):79-79
中国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首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据介绍,中国近几年积极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监测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会发挥哪些作用,其监测和评价又会怎样为教育教学改进与政策调整提供研究支持和实证依据,这些都是教育领域比较关注的话题。2014年10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学校教育系统评估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董奇教授,北京  相似文献   

3.
《学科教育》2010,(6):126-126
2010年11月29日,首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等出席会议,来自法、美、韩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50名专家和代表,以及国内百余名专家与相关人士参会。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4.
国际学业成就测评的兴起既源于借鉴他国教育经验以推动教育改革、保障全民平等享受高质量教育、完善本国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等需要,也得益于国际和区域性教育组织的推动以及测评技术的日趋成熟等因素。虽然面临诸多批评,但国际学业成就测评对建立全球教育质量标准、揭示本国教育现状与国际地位、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搭建教师经验交流平台等方面仍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一般有组建独立的专职机构、项目委托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三种基本模式。我国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模式的构建应注意监测主体多元化、中介机构介入保障公平、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结合、兼顾教育问责与学校改进以及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目标越来越指向国际竞争;监测内容转向学生能力的发掘;监测方法与技术日渐科学化;突出和强调监测的反拨作用。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监测普遍存在着监测内容不全面、监测机构不独立、监测范围不广等问题。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本国国情,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应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体系的监测中介机构、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制订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从而推动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抢占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先机。  相似文献   

7.
《学科教育》2014,(5):F0003-F0003
2014年10月17日至20日,“第二届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GTES2014)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本届研讨会以“教师教育质量与学习”为主题,致力于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教育研究者、教师教育者和教育者就教师质量、教师学习与学生学习的相关实践、创新和政策进行跨国和跨文化的对话,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荷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国家与地区的五百多位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8.
广角     
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浙江试点工作培训会在杭州召开;杭州市下城区成立全国首家区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我国将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成绩斐然;“教育均衡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在宁波召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从阶层、城乡、性别、民族四个维度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不平等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就读学校教育质量有显著影响,这检验了EMI假设在中国的适用性;学校教育质量也体现出城乡和民族方面的不平等,但一旦加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城乡和民族的影响不再显著;学校教育质量的性别不平等在城乡都不显著。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我国的教育质量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国际学生学业成就测评对于监测各国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促进教育测评理念更新与技术进步、为各国政府教育决策提供科学证据、为各国教师搭建交流沟通平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学生学业成就测评也存在诸多潜在负效应以及固有缺陷,包括是否会冲击多样化的教育生态,是否会使学校与教师更多受制于外部因素,能否科学客观地反映各国学业水平的真实情况等。辩证看待国际学生学业成就测评的利与弊,有助于在完善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过程中作出合适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以及政策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在区域、城乡及校际存在着巨大差距。直接导致学生接受教育质量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如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政府和教育部门面临的急迫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岳伟 《考试研究》2013,(2):93-94
<正>依据中法两国教育部签署的协议,第二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4日至1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本届会议由法国国民教育部预测评估司、中国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办,法国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办。来自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布基纳法  相似文献   

13.
国际大学留学教育无论在人员流动还是在学术交流、利益收获方面都存在不平等现象,发展中国家处在不利的位置。本通过对当前国际留学教育现状的描述,分析留学活动中的不平等因素,并对未来国际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世界全民教育的要求,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需要等方面论述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的重大意义;就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两个方面——入学机会平等和就学质量平等进行了探讨,重点论述了扩大并普及入学机会与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的途径,以及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多元智能与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7月下旬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开设了多元智能与教育目标、多元智能与教育质量等6个主题的分论坛。国内外三百多位专家、代表与会,围绕着“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中心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2008,(12):63-63
第九届中围教育国际论坛第三专题——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于10月18日下午在京召开。专题论坛以“全球化时代的基础教育:质量和创新”为主题,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主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为研讨会致词,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林仕梁副主任做了主旨演讲。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革命推动的信息经济使基础教育及其质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各国纷纷开展大规模教育评价,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目前,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二是由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直接负责。各国多以处于能力发展关键阶段(如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监测对象,以核心学科(阅读和数学)为重点监测内容。我国应建立高效的教育评价机构,进行大规模教育评价,实施体现素质教育的监测,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国际教育评价项目PISA在评价理念、技术手段、操作方式上大大超越了传统评价项目,不仅为公众了解学生学科能力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也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阶段,建构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势在必行。探讨并合理借鉴PISA的评价技术与方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科学建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中小学数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时,无法全面地说明数学教育质量的整体状况,以及课程、学校、数学教师等因素对数学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国家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说明我国已开始从国家层面上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监测内容要全面地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监测方法要客观地收集学生数学学习的信息,监测体系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一项基础工程,各国或国际组织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和内容各异的教育质量监测,对我国具有重要启迪。近些年来,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上都做出许多有益尝试,在中国特定文化场域中,应该建立既符合国际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需要为价值取向,研制科学的监测技术路线,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